.

造像中常见的思惟图像的文化源流

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trends-love.com/shangye/16281.html

“龙树背龛”式造像采用透雕技术制作的造像,以整株的菩提树作为背景,这样的“龙树”背景与造像形态都与释迦牟尼为悉达多太子时的树下思惟典故有密切的联系。

思惟菩萨像:东亚佛教造像的重要造型之一

思惟菩萨像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造像题材,最初见于印度贵霜王朝时期,造型受到犍陀罗风格的影响,三世纪左右传入中国,之后又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成为东亚佛教造像的重要造型之一。北朝时期流行的思惟菩萨像,尊格相对固定,主要是悉达多太子与弥勒形象,反映出北朝时期所流行的佛教信仰。如北方早期石窟中的思惟像多与交脚弥勒菩萨相邻,或作为交脚弥勒菩萨的肋侍,显示出与弥勒信仰的关联。北朝后期,尤其东魏中后期和北齐中前期,思惟像在中国最为兴盛。

弥勒菩萨半跏思维像木雕京都广隆寺

思惟相是造像中以手支颐或触额姿势,头略低垂作思惟状,面部表情或沉思或微笑的形象,表达尊像正处于思考状态。

“菩萨”一词往往指释迦牟尼的前生,描写他前生的故事在佛教中称为“菩萨本生”。据佛典所载,释迦佛为太子时曾于树下思惟而悟初禅,因而其体态呈思惟之相,以两手指支颐而作思考状。

思惟像通常表现的是悉达多太子出家前的三种思惟状态:其一,太子于阎浮树下,见农人翻土时,众鸟争食土中虫蚁,心生悲悯,而起思惟;

2—3世纪树下思惟白沙瓦考古博物馆藏

其二,净饭王为阻太子出家之念,连日宴饮作乐,太子见诸宫女疲惫酣眠之丑态,而起思惟;

其三,太子离城出家,至苦行林,告别爱马犍陟,而起思惟。

邺城出土弄女造弥勒像,背面有与爱马告别的“白马吻别”场景

郭元庆等造太子思惟像中太子作半跏思惟状与爱马告别情景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龙树背龛”式造像:与太子树下思惟图

思惟像早期多作为辅助的题材或佛传故事中的一节出现。北魏晚期以后,思惟太子像逐渐流行,先是浮雕、阴刻或彩绘于背屏背部,至东魏初年已开始成为背屏正面的主尊造像。

东魏时期,邺城及河北地区佛像多以白石取代青石成为造像的主要材质。作为主尊的思惟太子像由于造型的立体特性,往往会随身体的姿势或衣裙和披帛的走向进行局部透雕,白石的质地也很适合透雕技术的运用。

邺城出土东魏菩萨三尊像背面的思惟像

邺城出土东魏武定二年(年)张景章造观世音像背面的思惟像

较早的思惟像通常坐在单株树下,双树对称思惟像现存较早实例是邺城遗址出土的东魏武定二年(年)张景章造观世音像。该像背屏背面阴刻树下思惟像,太子居中半跏坐,颔首拄腮,两侧各有一株菩提树,树冠层叠交合,相互缠绕,已与北齐双树背屏的样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邺城出土东魏武定二年和毗沙李迴香造太子思惟像正面(左)

邺城出土东魏武定二年和毗沙李迴香造太子思惟像背面(右)

东魏武定年间,开始出现思惟像居中,双树对称布局的构图。这件东魏武定二年(年)和毗沙李迴香造思惟像不仅运用了镂孔透雕技术,背屏正面上方还浅雕出呈层叠山峦状的菩提树冠图案,背屏背面二弟子身后也已雕刻出圆柱体的树干形状,从技术和构图方式上均已初显北齐“龙树背龛式”造像的端倪。而在《阿含经》中释迦牟尼被尊称为龙,释迦牟尼的菩提树可被称作龙树,所以有观点认为龙树思惟就是悉达多太子思惟。

邺城出土东魏思惟菩萨像

邺城出土北齐天保元年(年)法棱造像

目前发现最早成型的“龙树背龛式”造像

邺城出土北齐双思维菩萨像

东魏至北齐时期,思惟像的造型日渐丰富,不但背屏由简至繁,造像形式也由单像变为称双像,还有前后两面双像的形式。

除了邺城遗址出土的佛造像展现了各式的思惟图像,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彩绘石雕思惟菩萨像也相当精美。此尊思惟菩萨,将半跏坐姿和思惟相结合,一腿自然下垂,另一腿曲起架其膝上,姿势闲适放松、神态优美。青州所出思惟菩萨像有的还带有刻龙口吐莲叶、莲蕾的踏座,具有典型的青州造像特色。

青州出土北齐彩绘石雕思惟菩萨像

北齐彩绘石雕思维菩萨像“半跏坐”细部

北齐思惟菩萨像中的龙及荷叶托莲踏座细部

部分图文据:金申,《谈半跏思惟菩萨像》何利群,《北齐“龙树背龛式”造像的技术传承和构图特征》

来源:成都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