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膏山记纪实

北京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ob4a5e5/

■罗胸怀

石膏山位于山西灵石,为太岳山脉主峰之一。石膏山并不出产石膏,这是我到石膏山才知道的,可能很多人有同我一样的误解。其实,古时石膏山有大量的鼯鼠繁衍栖居在悬崖上,善于攀爬和滑翔,有“千里觅食一处便”的习性,它们的粪便也流落于此,久而久之就在山上形成了一条条脂膏,人们认为是从岩石渗出的,因而称此山为石膏山。石膏山不产石膏,却在清幽的环境中生长出无限的山水之美,暮秋时节的石膏山,红叶遍山,云雾缭绕,景色奇特,这是石膏山给我最初的印象。

来到石膏山是参加一个文学活动。清代文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大地的文章。”中国文人有游历山水的传统,古往今来,山水行吟,乐此不疲,一处处自然景观成就无数的名篇佳句,反之也构成和提升了山水的文化内涵。活动之余,我们一行以文字为伴的人暂时将尘世的功利放下,潜入深山,在尘世中寻觅一处世外桃源,以树木为伴,以山石为友,任清风拂袖,任云雾缠身,领略一番石膏山的自然造化之美,人文景观之丽。

在导游的引领下,一行人乘缆车上山,途中缆车在空中停留两次,以便观赏。高空环境下,有恐高症的人立刻就会陷入恐慌,呼吸急促,手足无措,而我却随着缆车的不断抬升,惊讶于石膏山呈现在眼前的秀美。

下缆车,走山路,步行片刻,岩壁上一大片岩松吸引了众人的眼球。顾名思义,岩松是生长在岩壁上的一种植物。石膏山的松柏高耸于峭壁之上,凭借山石的缝隙顽强生长,尽管一边是万丈深渊的险峻,却仍以一身青翠和磅礴气势,昂首挺立,傲视群山,令人敬仰。对我来说,这片岩松就像是一幅古老的、巨大的壁画,让来来往往的游客体会到生活的境界,禅宗中有这样一句话:“岩松无心,风来而吟。”岩松似乎在山岩上摆出一副傲慢的姿态,其实不然,当山风吹过,岩松的枝叶随风飘动,风停了,它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不以名累,以平常心面对一切,这种优秀的、非同寻常的品质,是无数人所追求的,而能真正做到的怕只有极少数人。

岩松下的这片悬崖叫舍身崖,这里是登山的必经之处,一条小径上白云薄雾缭绕,左倚峭壁,右临深渊,俯视百里,下望千丈,苍松翠柏。古人在这里行走,有爬行者,有倚壁者,无不战战兢兢,目不旁视,小步前行,待进得南天门,方可舒一口长气。佛家则以这个坎坷的道路来检验人性善与恶。据记载,清光绪年间,有一位游方道士在山外化缘归来心生邪念,想私吞银两,走这段山路时,便从悬崖上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为他牵驴的善士也一同滚下山崖,却毫发无损,以此警戒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人不做亏心事定能安然过舍身崖。

关于舍身崖还有一个更古老的传说,有一位孝子为了谢菩萨救母亲的性命,在此跳崖舍身相报的故事也流传至今。传说,这位孝子的母亲病重难返,黄泉路近。有好事之人说:“石膏山上的白衣大士最灵验,只要你敢上山面对白衣大士像许愿,若白衣大士救活你的母亲,你就舍身从南天门外的悬崖跳下去,就能换回你娘的一条命。”本是一句戏言,这个孝子信以为真,带着供品香火,来到白衣洞前,对着白衣大士许愿,愿以自己的命换回老母一命。不久,其母的病情果然好转,孝子没有忘记当初许下的舍身相报的誓言,义无反顾地向石膏山奔去,从悬崖上纵身跳下。不知道过了多久,孝子醒过来,发现自己还没死,原来,自己被挂在半崖中的一棵崖树上,被崖松所救。也就是在这生死之间,这位孝子悟出“人先要活着方能行孝”的道理。这个传说告诫后人善待自身,才能尽孝于双亲之前。其实,这句话中应该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劝世人珍惜生命。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要》载:“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天地万物,最可贵的就是人的生命,只要人在一切皆在,也一定能成就事功。

虽说舍身崖代代相传的故事其真实性无法考证,但可以断定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那些激浊扬清、嫉恶如仇的传奇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绝于耳,它凝聚着大众对于善良、正义的向往与期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限追求,舍身崖的传说也不例外。舍身崖的存在的意义不仅于此,还在于这里是一个绝佳的驻足观赏地点。此处视野极为开阔,立于崖边,观天河流波,浓绿的山色,既相映成趣又浑然一体,印证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文似看山不喜平。”眼前的群山不正是峰峦翠叠,奇势迭出,让人欢喜。现在舍身崖的石壁依然险峻,但为了游人的安全,步道外侧早已建有栏墙,不必担心悬崖之危,深渊之险。

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登山的人,相对于登山来说,我更喜欢游园。当我们登上南天门时,得知先向上走凌云路,可到白衣洞、龙王洞、塔林,再返回南天门,向下行去天竺寺、铁佛寺时,我便停下了脚步,不再向前,在南天门前,或凭栏远眺,或门楼听风。南天门是石膏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在通天岩顶处,北负山嘴,凌空而立。石膏山的南天门上下两层,下层曲拱形门洞两侧题写有楹联“俯瞰湖平波不起,仰视天阔水徐行”。此楹联虽是根据南宋诗人陆游的“湖平波不起,天阔月徐行”化句而来,但用在南天门上与其景致也算是珠联璧合。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南天门是天庭的门户,是众神去往天庭的必经之路。大江南北的名山上多有南天门,如泰山、普陀山、武当山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有关南天门的描写,如《西游记》《八仙过海》《封神演义》《白蛇传》等神话故事中都多次提及南天门,因此,在石膏山有一处南天门也不足为奇。但令人生奇的是,无论是泰山、普陀山、武当山的南天门,还是石膏山的南天门,好像都只有门楼而没有门,有的连堵墙也没有,不知何故。反观各地古城城门,都有厚重的两扇门,难道是天庭少了些许人间彼此的戒备和防范,不然众多的南天门怎么没有两扇门,不然怎会有众多正好路过人间的人向往天堂呢?

就在我还在思索和比较人间天堂之美的时候,一行人又返回到南天门,等大家到齐后继续前行。在我的常识中,山中至美景致应该是在山顶上,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聊以慰藉内心那点征服群山之勇和自以为的高瞻远瞩。我看在石膏山不一定如此,因为走过一段幽静的林荫道后,又有一片天地呈现在石膏山北峰下的半山腰处,这里就是由三个岩层上的庙宇建筑群组成的天竺寺景区。

天竺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相传五台山僧人道正久闻石膏山是天然胜境,于是慕名前来。到达石膏山后,果不其然,这里是山势险峻,景色绝佳。登上山顶,放眼四望,见峰峦环抱,满目青翠,溶洞幽深,鸟语花香,连连感叹道:“真乃蓬莱仙境也。”遂在上岩白衣大士像前立下了誓愿,要在此山中创建佛家。自从佛家落脚石膏山后,佛寺几经增扩复修,香火不断,佛意渐浓。取名天竺的佛寺并不多见,天竺专指佛国圣地,是佛祖弘扬佛法的地方,一般寺院是不能使用的,只有修行高深的尊长,才有使用天竺的资格,可见石膏山天竺寺在佛家中的地位。如今,除了上岩有白衣寺、龙王寺外,中岩有天竺寺、保安禅院,下岩还有铁佛寺、钟泉寺,它们有的建在崖壁之上,有的建在溶洞之中,人文与自然竟是这般如此结合在一起,其巧夺天工的壮观和美妙,让人惊叹。

看过上岩的白衣寺、龙王寺后,再往下走是保安禅院,这里是天竺寺僧人悟道修行的场所,禅院上下共有五层,三层以上是藏经楼,储藏经文典籍,为法门重地。也许是走累了,我们并没有进入里面一探其中的神秘,而是在禅院前的茶歇里坐下,这是一处人工修建在山岩边的露地,虽说少了些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清静,但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禅意还是有的。

寺院让这半山腰处有了不一样的天地,难怪游历名山大川者中有人独喜半山腰处的风景。半山腰不像山顶俯视群山,大地上的一切瑕疵都被掩去;也不像山脚草木芊芊,从一朵野花可以看到一个天堂。相对于半山腰处,山顶和山脚的风光都是极端的,万事忌满,方得自在,而山腰处正好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人生在世也不过如此,人生好似是一场风景,最美不在山脚的起点,也不是山顶的终点,而是行走在山腰处的过程中。

不一会儿工夫,僧人在导游的指引下给我们逐一递上禅茶。我的家乡盛产茶叶,我虽然不能说精于茶道,更不敢妄言禅茶里的乾坤,但也有喝茶的习惯,自然喜欢这碗中茶水。在这深山藏古寺的地方,品人于草木之间的滋味,也在品味禅茶之余试想,清静之处,清风之中,端清茶一杯,面对山野古寺的青灯黄卷,晨钟暮鼓,世间还有什么拿不起放不下,世间还有什么不安不可挥别。

本文原载于《时代报告》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