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孝子遵照遗愿将父制成木乃伊,多年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了 https://m.39.net/disease/a_s1utdmi.html
“肉身菩萨”

年,江西小伙林上水,日夜守在病重的父亲床前伺候,没想到父亲却在这时向他提出了一个让他难以置信的要求。

父亲说:“等我死后,你就将我‘缸葬’吧。”

所谓的“缸葬”,替换成通俗的解释就是做成一种“木乃伊”,在中国也叫“肉身菩萨”,要用死者的遗体来制作,过程非常复杂。

那么,林上水的父亲临终前,为什么要对儿子提出这样的要求?

林上水又是否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呢?

与佛结缘

林上水的父亲名叫林观荣,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江西上饶市广信区,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

林家人虽然都很平凡普通,不过林观荣在年轻一些的时候做过不少事,让他们一家在当地村子里,收获了很多村民们的敬重。

他们家所在的村子位于一座名为“灵山”的宗教名山下,该山不仅有秀丽别致的景观,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还同时被佛教与道教看作是圣地。

道教称其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佛家则在山上修建了诸如天心寺和白云寺等寺庙,随时间流逝,培养出了浓厚的佛教气息,山上山下佛教信徒颇多。林上水的父亲林观荣也是其中之一。

因为林家人住得很近,就在灵山山脚下,林观荣小时候就经常往山上跑,见多了虔诚的僧人和信徒,被山上寺庙中浓郁的佛教氛围吸引,时常跟着寺庙中来往的僧人和信徒们跑,模仿他们的一言一行。

渐渐地,林观荣被这些人虔诚的精神感染,真的开始诚心诚意地跟着僧人们诵经、打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信徒。

他见其他信徒们远道而来,总会给庙里带一些礼物,或者香火钱,只是林观荣家很穷,养活自己都有些勉强,没办法带些实质的礼物。他上山后,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力所能及地帮庙里的僧人们做些杂活,比如说清扫寺庙,劈柴烧水等等。

僧人们待人都十分和善,很喜欢林观荣,有机会还会专门与他讲解佛法。就这样,林观荣与佛家的缘分越来越深,僧人也曾感慨说他“与我佛有缘”。只是林观荣红尘未了,他并没有剃度出家,只是个“编外人士”。

林观荣长大后结婚生子,还专门给儿子取名为“上水”,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做到“上善若水”,即似水般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林上水也是自小就与佛家结缘,虔诚信教。

大概是与佛结缘达到了一定程度,林观荣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突然在某天变得只能吃素食,如果有荤菜放在他面前,不管是何等的大鱼大肉,他都不会产生食欲,甚至只是闻到那个味道都会感到难受。

没办法,家里人只得专门给林观荣准备一套锅铲和配套的餐具。这套餐具从未沾过一点荤腥,林观荣一直将其用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

林观荣是个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影响到别人的人,他没有强迫家人与他一起吃素,等吃了一段时间素斋,发现自己的坚持给家人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后,林观荣便不在家中吃饭,而是自备蔬菜和米面,到山上与庙里的僧人们一起用餐。

山路崎岖,但当时林观荣还年轻,每天都往山上跑,这并没有让他感到辛苦。不过一段时间后,林观荣在上下山的时候,好几次看到年迈的老人怀着虔诚的礼佛之心,艰难地行走在其中。

林观荣总是见到就帮,但他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不可能帮到所有想要上山的老人。他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山林间修一条上山路。

山下的人都很穷,就算知道了林观荣的打算,也没办法给出帮助。林观荣也不气馁,他就在山上寻找结实的花岗岩,或凿或撬,把它们带走,然后再背到山上,一块接一块,拼成一条上山路。

这个过程林观荣坚持了很多年,用一双手修出了一条足足2千级台阶的上山路。既方便了上山礼佛的人,也方便了想要下山的僧人,所有人都对林观荣这个大善人肃然起敬。

“缸葬”

事实上,年的时候,并不是林观荣第一次跟儿子林上水提起“缸葬”。

这种葬俗以前也叫作“瓮棺葬”,即在人死后,不土葬不火化,而是安置在一口缸中,在遗体身边放置足够的木炭和石灰等物,将缸密封起来,连人带缸一起安葬,这样就能使得遗体多年不腐。

林观荣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也像过去的那些得道高僧一样,成为不会腐朽的“肉身菩萨”。为此,他还专门到山上请教了僧人们,他们认为林观荣红尘未断,还是俗世人,并不适合用这样的方法。

不过这并未打消林观荣的念头。

第一次听父亲说起“缸葬”,林上水还以为父亲只是随口说说,并没有当真。在年2月12日,父亲因为脑血栓住院,身体状况变得一天不如一天,林上水为此操碎了心,但父亲还是一天天消瘦下去。

当父亲临终时,竟然用安排后事的口吻,再次提起了此事。这次,林上水感觉到了,父亲绝对不是随便说说,而是认真的。在父亲殷切的目光注视下,林观荣不愿让他伤心,于是便想办法买了一大一小两个陶缸。

一般来说,“缸葬”用一个陶缸就足够了,但是林观荣身材高大,必须再用小一些的陶缸扣在上面。

林观荣在生命的最后看到了为自己的遗愿而奔走的儿子,在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下,林观荣在年的3月12日这天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留给林上水悲伤的时间并不多,他必须马上展开行动。林上水在陶缸中准备好了板凳,为父亲清洁了遗体,还仔仔细细抹了一遍石灰,这为的是防腐。

随后,林上水为父亲换上寿衣,再将父亲抱到准备好的陶缸中坐好,把提前准备好的木炭、石灰等防腐材料塞满陶缸。无论是木炭还是石灰,都是绝佳的吸水防腐和杀菌的材料。

最后,林上水在别人的帮助下,再将另外一个小陶缸倒扣在大缸上,用桐油与石灰特制的浆糊泥把两个陶缸接口的地方仔细糊住。这里桐油的作用跟木炭、石灰相近,也是为了防腐。

在确定两个陶缸已经完全密闭后,林上水在家人的帮助下,将扣好的缸搬到距离林上水家米远的自留地,安置在一间小屋里,这才算完成了初步完成了任务。

没错,只是初步。林观荣嘱咐过林上水,在他封陶缸中后,要等待1千天,也就是3年左右的时间,这个过程就被称为“坐缸”。

按照林观荣的说法,如果是得道之人,等到1千天之后,他就会可以塑成金身,而且“颜面如玉,肉身不腐”。但若是失败了,等到林上水打开陶缸后,只会在缸中看到他的白骨。

孝,还是不孝?

等待,这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在这一过程中,林上水却倍感煎熬。

毕竟“缸葬”是很久以前流行的丧葬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了。很多村民起先并不了解林家的情况,觉得林上水就是在瞎折腾罢了。在他们看来,林上水不能赶紧将父亲火化埋葬,不让他老人家“入土为安”,这就是“不孝”。

在林上水还在准备将父亲“坐缸”时,就有不少人围在他家门口,对他的举动指指点点。

可林上水心中的苦痛又有谁知道。父亲刚刚去世,他心中难过,但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林上水连多缅怀一下父亲的时间都没有,就立刻强行振作起来,为父亲的事开始奔走,准备“缸葬”。

在遭到村民们的质疑与批评后,林上水只能一遍一遍地站出来向他们解释,他并不是不孝,而是在按照父亲的遗愿办事。了解了一部分实情后,村民们不再批评林上水,但是对他的质疑却没有减少。

林上水便在大家的质疑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