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在莫高窟中段的第57窟南壁中央绘有一幅规模不大的说法图,主尊佛陀端坐于双狮宝座之上,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另有二力士守护两侧。图中人物虽已局部氧化,但构图紧凑、描绘精致,表现出由隋朝的“细密精致而臻丽”向大唐的富丽灿烂过渡的绘画风格,不失为初唐时期(公元-年)的代表佳作。主尊左侧的胁侍菩萨,细眉长目、鼻直唇红,为同一题材中的佼佼者。菩萨身躯略作“S”形站立,头微侧、目俯视,与下方的力士形成呼应。打眼望去,整个造型犹如一身唐代美妇,显得婀娜多姿、秀美恬静。菩萨的额上、眼睑、两颊均施以淡染红晕,使肌肤又似少女般润泽细嫩。服饰上的各种花纹均勾有白色线条,折射出丝绸织物的华美绮丽。说法图莫高窟第57窟南壁唐这身菩萨体现了一种特殊的东方美,它不仅仅迎合了中国的传统审美,也同样适用于亚洲其他各国及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地的观众在欣赏到这幅作品时,无不是频频点头,拍手叫绝。不光如此,更有甚者,在日本还出现了类似的作品。在日本古老的城市奈良有一处著名的古刹——法隆寺,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古代木构建筑群。这里不仅保留着完整的日本飞鸟时代(公元-年)的建筑样式,在这座寺院的金堂之内还存有多幅同时期的壁画。遗憾的是,上个世纪40年代末,由于火灾的原因,壁画惨遭破坏(后复原)。而其中的6号壁画就与莫高窟第57窟的菩萨像极为相似,两处壁画中的作品无论从肌肤的色彩、线条,还是衣纹、缨珞都如出一辙。显然是初唐时期长安流行的佛画模式,一边被唐朝画师带到了长安以西公里的敦煌,而另一边则通过日本的遣唐使被带到了长安以东公里的奈良。说法图法隆寺金堂复原值得注意的是,莫高窟第57窟的这尊菩萨像与法隆寺的壁画有一点不同,即冠饰、璎珞及臂钏等处并非简单的平面绘成,而是呈立体式的微微隆起于墙壁。在突出墙壁的部分,其表面还贴有金箔,使得整幅作品更显华贵,醒目异常。敦煌壁画以色彩见长,不足之处则以金色饰之,称为敷金。此法分为三类,即贴金、描金和沥粉堆金。较之贴金、描金而言,沥粉堆金更是绝妙,第57窟菩萨身上的装饰即属于这一范畴。菩萨莫高窟第57窟唐菩萨法隆寺金堂复原简单地说,沥粉堆金就是在作品主体的粉线、粉点上以贴金的方式予以装饰。据史料记载,敦煌民间在使用传统工艺制作此类作品时,多用牛胶掺和熟石膏,将其搅拌如泥后再装入防潮的皮囊内,出口接一细管,用时面朝墙壁挤压皮囊,则泥从管出,绘成图案。待粉干透,再涂胶水于粉线之上,之后贴上金箔,即成沥粉堆金。此法与时下庆生之时所食蛋糕上方奶油的制作手法较为接近,又像是日常洗漱时挤牙膏的环节,不可谓不奇妙。在莫高窟众多的唐代菩萨画像中,这幅作品堪称是无与伦比的绝美佳作,因其惊艳的造型至今存世,故被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赞誉为“美人菩萨”,第57窟也由于“她”的存在而被世人唤作“美人窟”。作者/朗读:刘文山,学术顾问:王惠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