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石窟中摩利支天菩萨

法藏MG-摩利支天

?

摩利支天,又名摩利支天菩萨,是护卫佛教的诸天之一,传说它位于日神前,它能看见日神而日神不能看见它。由于它的形踪无人能知、无人能捉、无人能害,因此人们遭遇灾难时念摩利支天咒,能隐身免厄、保佑平安。摩利支天原本是印度古代婆罗门教中的神祇,其名号早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已经出现,是创造神大梵天的七子之一。这位天神在《薄伽梵歌》中是火星神。佛教在形成时就兼容并蓄地吸收婆罗门教等其他宗教的神祇,将其改造为护法诸天,性别也改为女神。现存的《摩利支天经》有7部译本、2部仪轨,南梁时期翻译的《佛说摩利支天陀罗尼咒经》是最早、最简洁的版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摩利支天经》有20多件,多数是该译本。摩利支天一般是世俗贵妇人形象,手握一扇,座驾为七猪拉的车,有的是乘云彩行走在空中,身后有光芒四射的日轮。唐宋时期敦煌共有6幅摩利支天画像,其中4幅纸画出自藏经洞,即Ch.、MG.、EO.和P.,另有壁画2幅,分别位于莫高窟第8窟、榆林窟第36窟。莫高窟第8窟:此窟开凿于第9窟前室北壁,第9窟甬道南北壁供养人题记显示第9窟开凿于张承奉任归义军节度使时期,但第8窟可能是第9窟窟主后人为了纪念前辈而开凿的,时代或略晚。摩利支天并眷属乘云飞来,身后(右上角)为一轮红日,日轮中有金乌,画出光芒。摩利支天戴凤冠,左手持扇,前面一侍女三天女(侍女合十,一天女合十二天女持花盘),后面一侍女四天女(一侍女合十,一天女合十,二天女持花盘,一天女持香炉)。榆林窟第36窟:此为晚唐窟。摩利支天位于前室西壁门上,中央是一方榜题(文字已经漫漶),左侧画摩利支天并二侍女,摩利支天持扇,身后日轮放光;右侧画摩利支天并二侍从,前方月轮放光。这是敦煌唯一画有日、月的摩利支天,表示不空译本所提到的“常行日、月前”。Ch.:纸本,摩利支天头戴凤冠,左手执扇,右手立掌,左右各有一捧盘仕女,三人站立云头,天神身后有一轮红日,日轮中金乌展翅,日轮射出一道道红光。执扇天女形象来自唐代阿地瞿多译本和不空译本。MG.:纸本,残存摩利支天并二侍从行走在云中,三人均着汉装,摩利支天戴凤冠,左手持扇。上方有太阳放光。EO.:纸本,残存摩利支天并二侍从行走在云中,三人均着汉装,摩利支天头发扎起,双手合十。上方有太阳放光。P.:纸本,为一位三头八臂的女“战神”:戴无忧树花鬘,上方顶宝塔,塔前无忧树枝下有七佛;三面三眼,正面善相微笑,左面猪相忿怒,右面圆润,可惜面目不清;八臂中左手执流、弓、无忧树枝及线,右手执金刚杵、箭、钩及针;双脚分开呈舞踏姿,脚底踩莲;莲台下有七猪驾车,猪车中间的圆轮中有一手托日月的罗睺;摩利支天上下左右四方各有一猪面四臂、手持金刚杵和无忧树枝、立如舞踏、身形略小的菩萨像。这一与前代图像毫无关联的摩利支天像与北宋天息灾新译的《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密切相关。P.摩利支天与印度波罗王朝十世纪的摩利支天像十分相似,且摩利支天和四方菩萨下肢的“舞踏”姿势体现出明显的外来“血统”,因此,相较于佛经文字,P.的创作依据可能更为直接——来自印度的图像。从印度到中国,路途艰险,具备消灾免厄神力的摩利支天像是传法僧的最佳“旅行伴侣”。天息灾到达汴京之前,曾在敦煌滞留数月,他随身携带的摩利支天像可能正是敦煌梵像的来源。(来源:敦煌研究院,作者:王惠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