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中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金刚经》处处提出四相,作为《金刚经》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四相究竟所指为何?下面,我们一一来加以说明。

一、我相

我相——度众生时,见有能度的我,则有我相;不见有能度众生的我,则无我相。

我相不是本来有,取我则有我相,不取则无我相。何为取我而有我相?例如,你有钱财,若执自己有财便有我相,不执自己有财便无我相。我相,是从执着而有。

菩萨有我相,烦恼因而生起,亦因此增长,因为有“我”而生起无量烦恼。云何:“我”度烦恼?烦恼反会增加,为什么呢?若见有众生灭度,见有灭便有生,不见有灭,无灭则无生,那时才可称为实实在在度众生,而不见有众生灭度。有些人埋怨烦恼破不尽,皆因见有烦恼可灭,见有灭则见有生,不久,烦恼又生起来,因为有能灭的我相在。

二、人相

人相——人相也是取则有,不取则无。例如,我修善,执自己是修善之人,他不修善,执别人不是修善之人,看轻他人,这便是人相。经云:布施即非布施、持戒即非持戒,则无布施持戒之人相;忍辱,无辱可忍,则无忍辱之人相。

人相,也是我相的一种,执“我”行善,我是善人,八识田中,便有善人的相,有相即遮蔽佛性,迷失佛性,迷性即有生灭,有众生生,亦有众生灭;或者着我是修行人,着了修行人的相,着了人相,心内便有一物,亦遮蔽佛性,迷性则烦恼起。

三、众生相

众生相—众生即妄想,去掉妄想,哪里有众生?妄想的确是众缘而生。妄想有无量之多,比恒河沙还多,的确是众生。我们一天打多少个妄想?日间为想,晚上发梦也是妄想,是为众生相。

众生相的范围很广,好吃懒做,是众生相;恶事向他人,好事归自己,俄而作小人,俄而为君子,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都是众生相。

菩萨度众生,自已不能有众生相,自己有一个众生相,则度不了众生。

我贪,是一个众生相,我贪,又如何度别人不贪;我瞋,又是一个众生相,我既有一个“瞋”的众生,又如何度别人的瞋;自己不布施,别人更不布施,自己不持戒,别人更不持戒。菩萨度众生,自己万不能有众生相。若无众生相,一切众生,一时度尽。

有了众生相便迷失佛性,迷佛性则心有生灭——有众生生,有众生灭,故有众生得灭度者——灭去众生相,是为离相见性,见佛性则无生灭,是故无众生得灭度者。

四、寿者相

寿者相—遇境逢缘,取舍分别,经过很长久的时间,仍坚持取舍分别,是为寿者相。例如某甲开罪了某乙,某乙三年也不跟他说话,瞋恨心还在,这便是寿者相。

寿者相,是指烦恼命的寿者相,是惑命,不是慧命。烦恼由今生带到下一生,前世瞋,今世亦瞋;前世爱,今世亦爱;前世痴,今生亦一样愚痴,是为烦恼的寿者相。文殊菩萨偈云:“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转,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

对境取舍憎爱,分别取舍憎爱的心相续无间断,便是寿者相;对境若不取舍憎爱,便无寿者相。寿者相是比较微细,取舍憎爱是第七识,分别是第六识,经过很长久的时间,也不容易放下解脱的,名为寿者相。

菩萨无我相,即如大海无东风,海水无波浪;菩萨无人相,即如大海无南风,海水亦无波浪;菩萨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如大海无西风,亦无北风,海水无波浪。若大海无四边风起,则波浪止息,还归大海。

总结

金刚经讲四相的确有道理,所有烦恼都是因四相而有,若无我相,何来有贪瞋痴的烦恼?着我是善人的人相,便有骄慢心,看人不起;众生就是生灭心,所谓众生相者,是指众生的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众生相空,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亦空;我相、人相、众生相,相续不断,名寿者相;四相中,但有一相都不得了,有一相则招无量烦恼,即如大海,但有一边风起,大海波涛便不能止息。菩萨无四相之无明风涅槃性海现在眼前——清净、不生不灭四相空,菩提心现前,菩提是觉,觉即无生,觉一众生无生,是为不灭度而灭度一切众生,亦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若想见佛性,一定要离四相,四相,是烦恼的根本。

世尊先答降心,狂心不降,如何能住于菩提?狂心就是生死,生死就是众生,众生有

无量无边,狂心亦无量无边,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狂心不外是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行者回光返照,见有色则度,见无色亦度,见有想无想亦度,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终有一天,豁然悟到众生本来空,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所度的众生既无,能度的我相亦无,能所两亡,自性真实,自性清净,菩提心现前,从性起修,修六度万行,直至成佛。

以上见解源自邵士梅居士。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