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何

俗语:“一人不住庙,两人不观井,三人不抬树”,其实后面还有两句更经典的哲理,是“四人不回头,独坐莫倚栏。”这句俗语是古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总结。那么,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人不进庙

庙是始于西周的金文,原本的意思是供祀祖先的地方,在汉朝以后,人们逐渐把庙和原始的神社混成一体,再后来随着佛教的兴起,人们把佛教的寺院也称为庙。

庙本是供奉祖先和各路神仙菩萨的地方,属于方外人士的清净之地,那么为什么古人却说,一人不进庙呢?其实,这句话有三种解释。

一.主要和古代的治安有一定关系,古代寺庙多数建在深山老林,孤独清幽之处,而这些地方往往容易被强盗土匪占据,如果一个人冒冒失失的进入,很可能是羊入虎口,所以,一人不进庙是告诫大家,一个人的时候,最好不要贸然进入寺庙,免得遭遇危险。

二.庙里不仅有慈眉善目的菩萨,也有怒目相向的金刚,有些雕像高大威猛,会对人产生一种极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严肃的环境,威严的雕像会让人,容易产生恐惧感,越看越害怕。所以,才有了一人不进庙的说法。

三.庙是供奉祖先和各路神仙的地方,人们在祭拜的时候,都会投入香火钱,当你一个人进入寺庙的时候,若是这寺庙丢了什么财物,那么就算是佛祖相信你,但是庙里的和尚也未必信任你,最后便是百口莫辩。所以,为了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告诫人们一人不进庙。

二人不看井

其实这句话,是出自古代一个两人进京赶考的故事。故事是大意是,在古代有两个秀才,为了自己的前途,不远万里进京赶考,由于路途遥远,刚刚走到一半的路程,就快要把带的粮食和水吃完了,哪个时候也没有便利店和外卖啊,怎么办呢?就在他们准备放弃的时候,在前面发现一口井,其中一个秀才就蹲在井边喝水,而另外一个秀才却起了杀心,于是把他推落井中,拿走了食物,夺走了钱财,还少了一个竞争对手。最后,事情败露,这才有了二人不看井的说法。

当然,现在有井的地方,少之又少了,这句话主要是出于自保的目的,告诉我们,当两人结伴时,防人之心不可无,毕竟知人知面不知心。

三人不抱树

其实这句话,也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抱树,一种解释是抬树。

一.古代有三个抬木头的人,其中两人要加害其中一人,于是在三个人抬一棵大树的时候,这两人就劝被害之人去抬前面,剩下两人一个中间,一个后面,当抬起大树后,中间的人不断悄悄地往后移动,最后和后面的人一起抬,并且在前面的人还看不到,一段时间后,被害之人被压垮,内脏受伤,这才有了三人不抱树的说法。

二.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当三个人同时抱一棵树的时候,如果其中两个人有加害之心,那么这个时候,就很容易把被害之人手脚绑在树上。这句话也是告诉我们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

四人不回头

这句话有个传说,话说当年诸葛亮去世后,曾留下“四人抬棺不回头,绳断之后需磕头”的遗命。

所以,当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皇帝刘婵就按照遗命,在军中挑选了4名士兵,让他们四人抬着诸葛亮的棺木,从定军上一直往南走,并命令中途不能回头,直到绳子自己磨断,然后在绳断处磕头下拜,再将棺木就地下葬。

可是这四名士兵,走了很久实在是太累了,于是就决定用石头砸断绳子,就地掩埋,然后返回。可是,最后刘禅派人调查,发现绳子有被石头砸断的痕迹,于是拆穿了四人的谎言,并将四名士兵处死。这才有了四人不回头的说法。

独坐莫凭栏

这是这句俗语的最后一句,说的是一个人不要去河边或靠着高处的栏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话说古代有个武功特别高强的人,遭到自己师兄弟们的嫉妒,于是就在他每天休息的栏杆上做了手脚,他们把其中的一处栏杆弄断,在粘好,等到这个人,在栏杆处休息时,栏杆断了最后掉下去摔死了……

而且,当我一个人独坐的时候,很容易想到一些不好的悲伤的事情,很容易想不开,所以告诫大家独坐莫凭栏。

最后,“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四人不回头,独坐莫凭栏。”虽然很多已经脱离了实际生活的存在条件,但其背后的道理,仍发人深思。主要还是告诉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让我们明白“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道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