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张思思燕赵都市报收录于话题#守艺20个
“挥毫浸墨,那人执笔向上,镜中的脸一半明净,一半靛蓝。有人在前台,或唱或做,几声清啸传来,又几声喝彩……”——翟永明《脸谱生涯》
五色的油彩在脸上画成鲜明的形象,即便他们唱的念的,我们听不出多少门道,也禁不住想为这“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喝彩叫好——这,或许是大多数非资深戏迷的观众,对京剧的第一印象。正如我在认识张建认之前,也只知道“脸谱”是表演者画在脸上的艺术形象,而无法联想到工艺品一样。
53岁的张建认,在亲戚朋友眼中有点特别:他是政府部门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他醉心30余年的技艺,却兼具“博大精深”和“有点小众”两个特点。戏曲脸谱绘画,他把以往人们认为的只存在于舞台的,总是随大幕合拢和演员卸妆而消失的“作品”,保存在自己的痴迷与纯粹之中。虽然在他笑眯眯的脸庞上,别说油彩、连岁月都没有留下太浓重的痕迹,但若走进他的家,你会被处处可见的戏曲脸谱元素所震撼……
那些明丽的色彩,精致的勾绘,鲜明的神态,以及这一切背后,那复杂神秘的隐喻和规则,仿佛都把你带入一个传统而陌生的世界。
蹭戏
张建认其实不算是“戏曲人”。他与戏曲这份特殊的情缘,打一开始,起源于“蹭”戏。
张建认原是石家庄市第二棉纺厂的一名职工。在张建认儿时年代,新中国轻工业发展的第一波浪潮,给石家庄带来许多朝气蓬勃的企业和城市族群。棉纺厂、制药厂这些大名鼎鼎的国企,既拥有这个城市最有活力的舞台,又供应者着舞台所需要的热情观众和忠实粉丝。
张建认从记事儿起,就常常跟着父亲去华药俱乐部看戏。“我爸爱看戏,也老带着我去看,所以我属于蹭戏的。”他笑着说,人家戏院本来是不让太小孩子进去的,但父亲跟看门的老大爷说,自己要看戏,家里没人看孩子,于是他就被顺理成章地捎带进去了。
那时的童年,既匮乏又丰富。张建认全部的“娱乐世界”,几乎就是看戏听戏。让他记忆犹新的,有一次随父亲去戏院看《野猪林》,舞台上的大花脸鲁智深快要出场,父亲怕年幼的他害怕,便小声提醒他“大花脸要出来了”。当勾着油白僧脸、戴着蓬头和一字虬髯、手拿拂尘的鲁智深一亮相,张建认却没有丝毫恐惧,反而对那张涂满了油彩的“大花脸”,特别喜欢特别难忘。
“我家里有一整套水浒连环画,里面有一章就是《野猪林》。鲁智深剃着光头拿个大禅杖,印象特别深。但戏里的鲁智深和画里的不一样,我纳闷:戏里的鲁智深也没剃光头啊。”
为什么连环画里的人物和戏曲里的如此不一样?就是这样一份稚气的好奇心,在冥冥之中,把他带到一个新的世界。那时的他还无法想象,自己随之而后的生活乃至人生意义,都会与这个由一幅脸谱开始的世界,勾连缠绕难解难分。
寻艺
“左手持镜,右手握管,笔触脸面,此时头动手不动,头转动,疾徐有度,手提按,轻重中矩,垂线、平线、斜线,粗细变化,由此完成。”我们眼中的脸谱,出于戏曲行的一项基本功“勾脸”。像孩童时代的张建认一样,观众最容易被舞台上那一张张造型复杂、勾画精细的脸谱所吸引,进入戏曲艺术的独特氛围。
戏曲舞台上的脸谱,据说源自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兴盛于唐朝歌舞戏。当时叫“大面”“代面”。唐代掌管宫廷音乐的官员崔令钦在《教坊记》一书中记载:“‘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后人为了纪念美貌英武的兰陵王,在演唱戏曲时模仿高长恭的“大面”,演绎北齐王子的传奇故事。后来诸多戏曲舞台都沿袭了化妆脸谱的传统。
成人后的张建认,不仅热爱京剧艺术,梆子、丝弦等各种地方戏也都喜欢听。当然,更喜欢画戏里的脸谱。
很难说清楚,兴趣是在哪个瞬间,被点燃为带有使命感的火炬的。张建认至今收藏着许多小画片,画片上那一幅幅别具特色的脸谱,是他青年时代的珍宝。“有从报刊上剪下来的,也有用相机照下来的。那时候我还是个没钱的穷小子,有的脸谱书对我来说太贵了,还有一些专业书买都买不到,比如年出版的刘曾复的《京剧脸谱图说》……那咋办呢?我就想了个法儿——用相机照下来,比着(照片)画。”彼时的窘迫虽留下遗憾,却也让他的摄影技术愈发精湛。
张建认说,脸谱来源于舞台,仅一个京剧舞台,少说也上演过千余本戏,花脸的角色数不清、道不尽,每个角色甚至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一套画法。因此,“脸谱是活在京剧演员身上的艺术,每一个脸谱都是独特而珍贵的。好多种脸谱,现在连戏都没了,脸谱也就跟着失传了。如果没人把这些脸谱画下来,一旦勾脸的老戏曲艺术家离开,他独有的脸谱也就随之消失了。”
曲高和寡,时代里的落寞。脸谱也和戏曲一般,境况不令人乐观。张建认见不得从小喜爱的“鲁智深”和戏曲脸谱一点点消失,他继续看戏,又在看戏之余,开始尝试着,自己动手画脸谱。只是没想到,这一画就是三十多年。
拜师
张建认没有专业学过美术,不过他从小有工笔绘画基础,兼之对艺术敏锐。
“以前画脸谱,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全凭自己想办法。”张建认拿出自己珍藏的“脸壳”为记者比划,“就先在小画片儿上描出九宫格、做好比例,然后再放大图片,一张一张照着画。”
即便如此细心,画出的脸谱还是不尽人意。
年的一天,《中国电视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中央电视台将要播出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永红的专题片。当时还在棉二纺织厂上班的张建认没时间看,就用录像机把节目录了下来。可惜,录下了画面却没录下声音,他把这样的“无声表演”从头到尾看了三遍,画面中神态各异的京剧脸谱勾住了张建认的心,他下决心要拜这位老先生为师。
李永红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的首位弟子,本来前途无量,却在年由于连续演出而失声,不得不在艺术巅峰时期痛别舞台。但他无法离开钟爱一生的“花脸”,年起开始在家里绘制京剧脸谱,为国粹传承探索新的路径。
“起初我写信给节目的编导,希望求得李老师的联系方式,结果石沉大海。后来我又通过德州京剧团辗转联系到了李老师。”当张建认向李永红说明拜访求教之意后,李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他。既高兴又担心老师变卦的张建认,当天晚上下了夜班,就买火车票赶去了德州。
第一次登门拜访,尽管了解了张建认对戏曲的痴迷,画脸谱也颇有自己的门道,但李永红并未应允他的拜师,而是决定考察他一段时间。这一考察便是八年。
跟着李永红先生学画脸谱的日子,是张建认最难忘的回忆。在张建认的印象里,师父对京剧艺术热爱到为之沥尽心血:他可以历时五年绘制一幅长米的京剧脸谱画卷;他编著了京剧行当的个人物脸谱,还随脸谱附录了人物的出处,所处朝代、剧目、剧情等文字说明;此外,他还用京剧脸谱结合书法艺术,创作了《百福百寿图》等作品……然而也正是因为日夜废寝忘食地绘画,年,李老师的手出现帕金森氏症状,他被迫封笔了。“米脸谱长卷和《百福百寿图》,都成了绝品。”
“我师父说过,京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对应的脸谱,每一个脸谱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画脸谱,必须耐下性子学戏曲历史,要根据具体的戏剧情节来判断剧中人物性格,画出相应的形象和神态。”
在李永红的启发下,张建认潜心研究出了一大批京剧脸谱图案。不仅如此,看到张建认如此热爱京剧脸谱,李永红还把自己亲手绘制的百余种人物脸谱馈赠给张建认,又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绘制的一些资料留给了他,令他在未来的钻研中受益匪浅。
规矩
外行人看脸谱,既觉五颜六色十分鲜艳,又不免感受到一种神秘。而对于戏迷来说,只要观其面,便往往能猜出这是哪出戏里的哪个角色,或者至少能判断出这个角色的“忠奸善恶”等戏剧性格。
“脸谱看来五颜六色,五花八门,其实自有一套章法,各有各的谱。”张建认守在脸谱工作室的时候,惯常姿势就是端坐书案边,左手固定模具,右手持笔,毛笔在脸谱和颜料盒之间来回穿梭:红忠紫孝,黑正粉老,黄狠灰贪,蓝勇绿暴,水白奸邪,油白狂傲,神佛精灵,金银普照……
京剧是规矩的艺术,脸谱也要遵循规矩。“五颜六色的脸谱,着色十分讲究,绝非仅是为了好看。京剧脸谱的色彩,显示了戏曲角色的性格、性情,不能瞎改。红色表示忠勇侠义,如关羽;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如包拯、张飞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典韦;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不能画张飞用黄色,画关羽用白色,这就乱了套了。”
对张建认来说,画脸谱可以创新,但前提还是要“守规矩”;能变的地方可变,不能变的地方,一丝一毫都不能改。
就这样规规矩矩勾画着,不知不觉,已有千余个经典脸谱烂熟于心。不仅如此,张建认还翻书籍、查资料,对比京剧剧照和影像,用自己对色彩和线条的理解来呈现戏曲的美和力量。他在绘画脸谱的过程中,将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门类以及工笔、写意等绘画技法相融合,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不断摸索一些创新的形式。
年,张建认开始在羽毛上绘制脸谱,还做成了系列,比如《十二生肖》《五路财神》《说唱脸谱》等。
在羽毛上绘脸谱?这个看似简单的改变背后,是他几十年的坚持和功力。
“在羽毛上绘画脸谱比在纸上画脸谱严苛得多。羽毛上画脸谱要求技艺更精,下笔要轻,根据羽毛走向和长短宽窄进行作画。由于羽毛特有的材质属性,一旦落笔便不得更改,这就要求绘画的人胸有成竹。”张建认说,正是因为羽毛上不能勾线打稿,固定着色也有特殊的要求,十分考验作画人功力,他才觉得特别有挑战性。“光画对脸谱还不行,还要讲究脸谱对称,这最难了……不仅好看,还要让羽毛上的脸谱看起来舒服、有神韵,就要靠积累和悟性了。”
张建认创作的羽毛脸谱
种子
俗话说,“百艺好学,一窍难得”。被京剧脸谱艺术深深吸引的张建认,为了做出高质量、高水准的作品,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人至中年,他仍在四处寻访有关脸谱艺术的资料和书籍,不断研究、借鉴,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素养。
年,张建认创作的6米长卷《三国百相图》,里面包含一百个三国人物,画了三个月,几乎每天除了吃喝睡觉,他全部时间都用在书房作画了。
“九几年那时候还有报亭,我去买报,发现《戏剧电影报》上有京剧脸谱名家田有亮先生画的脸谱。《戏剧电影报》每星期一期,一期两个脸谱。每个星期去买报,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事情。后来《戏剧电影报》出了合订本,我就每年买一本合订本,把脸谱剪下来收集起来。这才把三国百相人物的脸谱,收集全了。”
张建认年绘制的《三国百相图》
这个普通的、又不普通的人,对戏曲的爱近乎狂热,但你在他身上又明明已经看不到热爱的情绪——那些情绪早就融化在笔下,融化在身体里,融化在他的生命中了。
“画脸谱虽然讲究很多,但它最难的,却是看你能否坚持。掌握基本画工技艺,可能需要3个月;画对称,可能还要两三年;要画出神态、画出灵气,这又需要更长的时间……学画脸谱,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不行!”仿佛足够长的时间,让那些脸谱已经融入他的四肢百骸,可以信手拈来,却早已不着痕迹。
张建认经常参加画展,以现场画脸谱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京剧的艺术魅力。同时,他也不断追问自己:通过怎样的言传身教,才能带年轻的下一代迈入这个门槛,像自己当年被深深吸引一样。
为了传承,当石家庄市长安区文体局举办“非遗公益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时,张建认自动扛下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他经常带着绘制脸谱的材料四处现场“画脸”,再用讲故事等形式,给孩子们普及京剧人物、谱式分类、颜色含义等等戏曲知识。
“这么多学校讲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太喜欢脸谱了,很多次讲完课后,孩子们拽着不让走,有的孩子没排上画脸谱,当场就哭了。”虽然今天的戏曲表演备受新的艺术形式冲击,到了“亟待保护”的程度,但张建认仍然固执地认为,艺术的种子一旦着土,自会扎根发芽开枝散叶,被他的脸谱画所打动的心,说不定就孕育着发展和壮大这项传统艺术的种子。
“吹尽狂沙始到金”,50多岁的张建认还没有放弃。在外人眼中,他干的是不挣钱也没意思的活儿;而在他看来,人生难得初心不改,乐在其中。
来源/燕赵都市报
燕都融媒体记者张思思
编辑/魏鹏霖
往期回顾
守艺|冀埙韵绵绵守艺
金丝彩釉写芳华守艺
以衣传心守艺
高粱秆到他手里就活了
守艺
“美术化石”新一面守艺|七树庄里一段缘守艺
百年乐器世家传人讲述一把胡琴的诞生守艺|把时间装进“抽屉”,需要几步?(文末有惊喜)守艺|定州缂丝,一座古城的文艺复兴守艺
宋先生的作业
“半个木匠”和一群“阿木爷爷”的榫卯情缘横西村有个韩木匠河北“萌狮”火遍海内外!河北行唐“扫地僧”百炼精钢得一剑正定阿姨20年走遍全县寻歌谣,最接地气的叹五更你一定没听过从沙窝到世界!传统木旋走出国门感动“洋木匠”高慧云:我在石家庄修古籍小人国里的手艺乌托邦石家庄父子的刀剑江湖王旭:给我一支毛笔,我别无他求贾五同:29岁金缮修复师的山居岁月大师之女郭墨涵:在铁板上种花的幸福
原标题:《守艺|舞台外的戏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