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走乡村带你了解千古之谜千家峒

儿童白癜风能治得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102/4549560.html

关于传说中瑶族发源地千家峒的地址,目前已经有部分地方已经正式对外宣称确定,如湖南江永、广西灌阳等,但进行深入考究,我们仍然会发现很多疑点,很确凿的历史证据,那些地方并没有提供出来。笔者和当地瑶民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千家峒地址应该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上五排。

提出这样的命题,一定会招致很多研究者拍砖。历史的真相需要辩论,但更需要证据。

于是,笔者尝试从如下几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供社会讨论。

一、关于地形

传说中的千家峒,四面环山,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目前几处对外宣称是千家峒的地方,如湖南江永千家洞瑶族乡等地都有类似的地形。而古代人类是十分讲究风水的,传说中的瑶王府一定是个上风上水的地方,在四面环山之间,一定还有其他的过人之处。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上五排,地处湖南、广西交界,处于都庞岭与海洋山之间,处于千家峒传说描述的区域之内。这里的唯一条通往外界公路修建之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世界,只有翻山穿洞才能通往外界。这片小平原总长度约为5公里左右。通过卫星地图可以发现,这里隐蔽在大山之间,俨然就是一个桃源世界。而在这一片封闭的山涧小平原,沿东面大山脉脚,18座石山依次排列,十分罕见。听当地老人说,这是黄龙吐翠,又是18罗汉山。这样的地方,实在是隐居的好去处。盘王放弃功名利禄,来到一片无人干扰的山涧,想当初一定森林茂盛,土地肥沃,有山有水,正是天人合一、自由自在生活的净土。从地形地貌上看,这里更符合瑶族先人的择居条件。此外,几百年来瑶族人们苦苦寻找的千家峒,一直未果,那个地方一定不是轻易能找到的,否则早就被发现了。而这里隐匿在大山之间,翻山越岭才能找得到,说明是符合客观逻辑。

而这里目前居住的瑶族人们,是怎么走进这个地方,这在下文再述。

图1:恭城县观音乡上五排地形图(偏蓝色为石山,一字排列)

二、关于传说中瑶民离开千家峒的路线

从千家峒传说提到的元大德九年(年)瑶族先民逃离千家峒的路线描述,恭城观音乡上五排也正是吻合的地方。传说中提到,从千家峒走三天三夜到道州(道县),然后人员分两路,一路上宁远,另一路返回永明(江永)。笔者曾从恭城观音乡上五排翻山步行到江永,需要一天半,按此推算,从上五排走山路到道县,需要3天3夜的时间是大致相吻合的。

图2:瑶族先民逃离千家峒路线图

三、关于地名

根据《千家峒古本书》描述,千家峒里的地名有西岭源、百托源、牛栏源、龙东源、梓溪源,平石村、平石庙、石狗岭、狮子岭、大塘面等等。瑶族先民离开千家峒后,这里什么时候开始有人住,这已经不得而知。既然当时这里无人居住,而后来搬来住的人,怎么可能对得上地名,而又再叫上这样名?况且加上当时语言(或方言)的变化,现在用汉语记录,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一些自称地名与传说相同或相近“千家峒”均是无从考证的。

然而,在恭城县观音乡上五排,却出现这样的可能。

在观音乡上五排,发现了一块石碑(目前石碑收藏在观音乡蕉山村),上面记录这样一段文字:

图3:碑文拓片:“祖历求千家洞倒下,道州浮桥扯断了,一半转回九泥山,一半出去永明界……洪武十三年打开龙宅进坪源俸富叁”。

这块碑文记载了在明朝洪武十三年(年)的时候,瑶族人俸富叁进入了恭城县观音乡上五排这个山涧小平原,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目前这里居住俸姓人家,大多是俸富叁的后代,这可以从现存的大量墓碑石刻得到证实。年俸氏家族进行了修谱,已经把先辈辈份相传人员链接明确了下来。这也是证明俸富叁是明朝之后居住此地的最早的瑶民。

很多历史学家和瑶族研究学者把这一块石碑作为一个断代,认为恭城观音乡上五排有人类的历史是从明朝洪武十三年开始,因此判定这里与千家峒没有关系,从而中止了研究。

但笔者恰恰认为,洪武十三年这个时间点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线索。

从元朝大德九年至明朝洪武十三年,经历了75年。75年间,从千家峒走出来的瑶族先民应该对千家峒还有清晰的记忆。75年间,一些老人相继离开世间,但他们就千家峒对下一代的描述也一定是比较清晰的。俸富叁生辰目前尚未考证出来,洪武十三年时他年龄是多大也无从考证,但作为从千家峒迁徙出来的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第三代瑶族后裔,他对千家峒的一些情况应该清楚,同时,应该对千家峒的地名有记忆。

好了,我们进入讨论这一章的主题,千家峒的地名。

笔者作这样的大胆猜测:

俸富叁“打开龙宅进平源”,用“龙宅”一词,说明他明白他到了一个什么地方,这里就是75年前曾被血洗过的千家峒!然而,虽然历史已经从元朝换代到了明朝,但他仍然害怕朝廷的清缴,同时他提前了年就闯了回来,又害怕违背祖先“年后再返相聚”的祖训。于是,面对曾经富足安逸而如今满目疮痍的家园,这位智慧的瑶民含着眼泪,把有关记录千家峒的史物雪藏起来,把所有原来未烧尽的干栏式建筑再一把火烧尽,告诉后人这里就是他最初开创的家园。同时,智慧的俸富叁为后人设置了一道谜面,他把从先辈们听到的千家峒的地名,在这里给相关的地名保留了原来的一个字取上名,于是,有了石坪村、狮公塘村、牛眼塘、狮尾村、黄茅岭村、梓江源、木狮江、狮尾村、狗朴墟、源头山……当然,很多是按照方言的音近似。这些地名从明清时代一直保留下来,这在目前现存的大量墓碑文上可以查验。于是,从这里逃出去的一支瑶民,75年后又回到这个世外桃源,开始了新的生活,祖祖辈辈,甚至这里的瑶民还在继续寻找千家峒,殊不知他们已经身在其中。

历史是不容猜测的,必需有据为证。但这样的猜测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按此思路进行深入考证。

四、相关物证

常说建筑是历史的年鉴。然而千家峒被血洗后,所有建筑都付诸于灰烬。于是我们只能从遗留下的石头、雕刻,以及相关物件来寻找蛛丝马迹。

(一)石狗

狗是瑶族祖先所共认的图腾,而石狗是千家峒传说中比较重要的一件物品。在观音乡上五排蕉山村,我们就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物件:一个神似狗的石头,质地坚硬,高约60公分,长约80公分,虽然经过岁月的侵蚀,通体斑驳玲珑。让人称奇的是,物件上雕刻有铭文,但年代久远有损毁,只有一个类似篆体的“啸”字辨得清。此方物件一定大有来头,其产生的背景,尚需要更深入的技术鉴定。

图4:石狗

(二)龙犬图腾

观音乡上五排还保存着一个五足双耳大型石香炉(目前收藏在蕉山村圣亭里,另一个原在白马将军纪念亭的类似香炉在一个风高夜黑的晚上被人盗走),高约厘米,径宽约70厘米,上刻有龙、凤、舞狮、麒麟、宝相花等装饰纹样,最为突出的是与麒麟相对一面的雕刻是龙犬,而这等装饰纹样的香炉十分罕见。根据雕刻图案工艺及整体体型,很似唐代风格,可以初步判断该香炉为唐朝时代的物件。也就说观音乡上五排这个小山涧,早在唐宋时期已经兴盛,而不是明朝才有人居住。而且这里居住的应该是以盘瓠龙犬为图腾崇拜的瑶族先民。

图5:雕刻有龙犬图案的五足香炉

(三)庙宇石刻

观音乡上五排蕉山村一处庙宇遗址,人们发现了疑点重重的石刻,其中一处石刻记载:周三年丙辰八月十六日建立龙玄庙香炉一座,福有所归。

图6:龙玄庙石刻:周三年丙辰八月十六日建立龙玄庙香炉一座,福有所归。

此处“周三年”是指什么时期?历史上有东周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年),此香炉不大可能是那个时间,毕竟这种猜测太吓人,有那么久远的历史?再查,五代十国的后周,国号也称周,周三年应该是年?如果是这个时期,也足以证明观音乡上五排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就应在明朝洪武年间之前了。历史上还有近一点的以周为国号是清朝时期,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年)在衡州(今衡阳)称帝,国号大周。他的大周国也只存在三年,年随着继他位的孙子吴世璠被灭,他的大周国也就没了。这个石刻是不是这个时期?本人才疏学浅,不敢下定论。如有熟悉书法的行家,也可以从这个字体看出门道来。如果是清朝时期的东西,在这里讨论也没多大价值,毕竟找千家峒必需得找元朝以前的史料。

此外,观音乡上五排蕉山村,有一岩洞庙,又叫“南山庙”,洞口还留有一个石刻莲花纹香炉,莲花纹香炉上石刻铭文记载的村名“月华坊”、“折龙坊”、“月家楼”、“西村”,明代以来观音乡上五排从未听说过这样的名称,而现存的墓碑文字也从未见有这些名称。碑文给人一个最大疑点是,在这个石刻记载的人名中,没有找到俸姓。如果是明朝洪武年十三年之后的产物,作为早在这里立户的大户人家俸富叁后人,在这里建庙修庙而没有俸姓人氏出资出力,也不合情理。从现存的明清之后的庙宇碑文上,几乎都有俸姓捐赠的记载。因而从上面的铭文和综合分析推断,也可以初步判定在明代洪武之前就已经修建了这一个南山的岩洞庙。

图7:南山庙莲花石座石雕铭文

(四)庙宇石像

在这个庙里还发现有大量石像:

图8:龙玄庙里的石像

年村民在观音乡上五排蕉山屯龙玄庙发现了大量石像,其中就有六部尚书的石像。这些石像的产生年代是什么时候?目前尚未考证。《千家洞古本书》提到:“众人收了六尊铜菩萨,一尊盘古大帝,二尊本部六王,三尊三王五帝,四尊四保河神,五尊五方莫园大将军,六尊六部尚书。”说明当时瑶民祭拜的诸神包涵了这些内容。这里发现的石像与传说中的铜像应该有关系,因为当时瑶民就是祭拜这样的神祗。

(五)古钱币

从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观音乡上五排,分别在蕉山屯、石坪屯等陆续出土了大量的钱币,而这些钱币有这样的特征:同在一个罐子里,全部是唐宋以前的钱币。

图9:观音乡上五排出土的大量唐宋时期钱币

这给我们太多的遐想:整罐钱币都是唐宋之前的,如果是明清时期埋藏的,应该会有明清时期的钱币在其内,而这里面没有一个明清时期的钱币,难道埋藏者还要选出明清的钱币再埋下去?这似乎不大可能。于是给我们初步有这样的结论:应该是唐宋时期就埋藏起来了,或者至少是更迭至元朝时代吧。在这些钱币中,我们甚至发现了“五铢”币,这可是秦汉南北朝时期的产物,说明这里历史以来相当繁华,也再一次证明这里不仅仅是明朝洪武十三年才有人居住,而是早在唐宋以前就已经有人居住。

五、关于“石洞”、“平石岩”、“石童子”

千家峒传说里提到有几个明显特征的地方,分别是通往外界的石洞、埋藏瑶族先祖铜像的平石岩、作为记号的石童子。

(一)石洞

千家峒传说提到,千家峒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个石洞,从观音乡上五排通往外界的山路,笔者试图探寻具有石洞特征的场地。有一处山洞,由于地下河沙石沉积,已经无法通行,这个山洞过去能否走通,已经无法得知。因此除去新中国成立之后修通的公路,这里通往外界,只能翻山和沿河,而河流当时应该森林繁茂,怪石林立,河水湍急,七拐八弯,也是难以通行的。因此,翻山是明清以来这里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径。如果之前的猜测成立,瑶民俸富叁是不是将具有明显特征的石洞也一并隐匿,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二)平石岩和石童子

千家峒传说提到,瑶民离开千家峒之前,将六尊铜菩萨埋藏在平石岩里,平石岩是一个处于半山腰的一个山洞,岩口可以看见一个石童,高三丈三,大有八个人抱不着,留下给子孙作为标志。观音乡上五排石坪屯对面的大石山半山峭壁,有一个月岩庵,根据庵里一块石碑记载,该庵建于乾隆三十五年,之后进行了多次修建。可惜在庵里并没发现有元代以前的相关记载。站在岩口,望对面的山上,有一块突出的石头,本来这山是土山,而这石却如飞来之石,独自耸立,当地称“媳妇娘石”,石头也正是三丈许高,八人环抱许大。这是机缘的巧合,还是历史的真相?

图10:位于石坪村对面半山石洞里的月岩庵

图11:站在月岩庵岩口眺望对面山上看到的石头

真实的历史必需有确凿的证据,如果我们再作深入研究,把传说中的那六尊铜像从地下挖出来,千家峒之谜才能大白于天下。再者,找到千家峒,盘王墓也一定在那个地方,如果再把这个墓也找到,更加洞开此千古之谜。

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