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作为国博与地方文博机构共同举办地方精品文物系列展的又一成果,该展的阵容非常强大:展出的近件文物有接近半数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们覆盖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到宋元时期多元民族文化,全面展示出了一幅历史悠久辉煌、文化异彩纷呈、多民族和谐聚居的甘肃历史人文图景。
图说:“丝路孔道——甘肃文物菁华展”海报官方图
甘肃被称为“丝路孔道”,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交汇之地。从新石器时代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彩陶文化,到先周、早期秦文化,魏晋河西文化,到汉唐时代丝绸之路文化,宋辽夏金元时期的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演绎了绚丽多彩的甘肃区域文明。此次展出文物涵盖陶瓷器、玉石器、青铜器、金银器、木器、丝织物、纸制品等类。其中举世闻名的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国早期青铜制品,悬泉置遗址、居延遗址等地出土的汉简、纸张,汉唐丝织品、国际货币,北魏、隋唐佛造像等,都是能够直接反映甘肃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文物。
穿越年历史,从甘肃东部、中部,一直到河西走廊最西端,跨越黄土高原、雪山,再从戈壁到绿洲。据介绍,该展成为历年来甘肃文物展中文物数量最多、珍贵文物占比最高的一次大型展览。
图说:汉代铜六簙戏俑范立摄
域外青铜
展览中,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出土的一件含锡青铜刀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这与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青铜的年代相当。它也是河陇大地成为中国早期青铜文化萌芽地的见证。
据介绍,甘肃的青铜文化独树一帜,河陇青铜文化受到中原青铜文化和欧亚草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双重影响,决定了甘肃青铜文化的独特性:既有商周中原青铜器的基本特征,又融有域外青铜器文化的独特风貌。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辛店文化人首形柄铜匕;四坝文化青铜钺、沙井文化鸮首权杖头......这些文物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河陇早期青铜文化发展的面貌,也展示出甘肃青铜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魅力。
千里走廊
汉武帝时期河西归汉后,汉廷对河西走廊进行开发与经营,在移民屯垦实边的举措下,河西地区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逐渐形成“农牧并序”的发展格局。
据介绍,西晋“永嘉之乱”后,随着大量中原民众的迁入,他们带来“二牛抬杠”、大型铁犁铧等先进农耕技术与工具,促进了河西走廊农业的发展。展厅一角,魏晋二牛耕地图壁画砖、汉代《仪礼》简、《建武三年侯粟君责寇恩事》简、彩绘漆木鸠杖、国宝“白玛作”毛笔、彩绘木轺车等文物正是对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图说:二牛耕地图壁画砖范立摄
丝路交响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张骞“凿空”西域,开创了连通东方与西方、农耕与游牧等不同文明的丝绸之路。在漫长的汉唐甘肃丝绸之路上,奇异多彩的东西方珍宝在这里交流互通,农耕与游牧文明从碰撞到交流互鉴,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友好交往,融合共生……不断演绎着一曲曲波澜壮阔、引人入胜的华彩乐章。
活跃在在丝绸之路上的精品文物数不胜数,其中,汉代悬泉置木简、过长罗候费用簿简、《康居王使者册》简、乌孙贵人传舍制度简、折垣国贡狮简、悬泉墨书纸;唐代鎏金狩猎纹杏叶形铜牌饰、镶绿松石金壶、瑞兽凤鸟葡萄纹铜镜;汉晋时期丝织品团窠动物纹刺绣剑臂、“大汉乐”铭黄地蓝绿云纹织锦、织锦针黹盒等文物就从不同年代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商贸的繁荣与兴盛。
佛陀之路
随着丝绸之路繁荣,佛教也经西域、甘肃传入中原,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在唐代形成完整的宗教信仰体系,创造出符合中国人审美的佛教艺术。
图说:彩绘影塑供养菩萨范立摄
佛教东传,自敦煌至秦州沿途佛教石窟星罗棋布,形成了一条佛陀之路。著名者有河西敦煌莫高窟、榆林窟、文殊山石窟;陇中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寺;陇东麦积山石窟、水帘洞石窟。河陇地区的石窟在空间分布广泛,在造像与壁画风格上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展览通过一批佛造像、经卷等文物,向观众介绍汉魏晋唐时期佛教东传过程中在甘肃地区显现出的独特文化。较典型的有西汉末东汉初悬泉浮屠简、麦积山石窟北魏佛造像、北魏楼阁式石造像塔、西魏影塑飞天、敦煌莫高窟唐代双手托花胡跪菩萨影塑、开元十三年许愿绢幡等。它们创作艺术精湛,在彩塑艺术、壁画艺术、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新民晚报见习记者潘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