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严法相山东石刻佛教造像

文:孙洋

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后又从印度向周边的中亚、东南亚以及中国等地传播,而佛教艺术也随之传播到这些地区,从而形成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佛教艺术,在中国成为东方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大量的寺院、石窟雕刻和绘画艺术中,虽经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各地仍有不少珍贵的遗存。这些残存的遗迹,是我们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山东古称齐鲁,地处海陆交通枢纽,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展现了山东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质和风貌,在众多类型的佛教艺术中,佛像是最普遍、最流行、最吸引社会各阶层信众的一种类型。

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本展览则以佛教的本土化为主线,精选最能体现山东区域特色的石刻佛教造像,一探山东佛教文化发展演变脉络,并对今天的佛教发展带来更多的思考。

一、汉魏两晋——比附

汉魏两晋是中国佛教艺术的起步和初期发展阶段,无论形式还是内容,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都既受域外佛教艺术的直接影响和制约,又或多或少融入中华文化因素。制约佛教发展演变的社会因素很多,如汉武帝开始的经略西域政策、董仲舒学说的提出和实施,三玄著作、方士之术以及中土固有的一些民间宗教信仰,这也是影响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事件。汉代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将大小乘佛教经典译介到汉地,带来全新的基本教义、戒律规定和禅修实践。三国两晋之后,随着外国僧人大量东来,印度和西域各地的佛像图本引进,外来的佛像仪则也逐渐与传统审美习俗融合,逐渐出现改梵为夏的过程,佛图澄的弟子竺僧郎以泰山为传教基地,通过兴福业与南北多国统治者建立联系,获得支持,在泰山西北方的金舆谷昆仑山中建立了寺院和僧团,为北方佛教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东汉时笃信佛教的楚王英和笮融活动于鲁南苏北,因此山东是我国佛教发展较早的一个地区,并遗留了佛教艺术遗存。年在沂南北寨村发掘的东汉画像石墓中室八角立柱项光立像以及滕州市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刻有六牙白象的图像。这些头后有圆光人物,以及六牙白象的石刻,显然是受到佛教的影响。

1.北寨画像石墓项光立像

图1东汉沂南北寨画像石墓中室八角石柱

北寨汉画像石墓中室八角擎天柱上刻两尊带项光的立像,其位置与东王公、西王母对应,身着窄袖上衣,下穿带流苏的的短裙,具有同样的装饰,但两者又有不同,一尊臂持一鸟,立于神龙之上,另一尊徒手站在一株灵芝上。项光属于佛的象征物,龙和灵芝历来与中国的神仙相关,八角柱南面另一尊坐像也有混合特征。这三尊像融合了佛像和中国仙人不同的艺术表现,他们刻在墓中,与东王公西王母一起象征死者向往的仙境。

2.六牙白象

图2东汉滕州六牙白象画像石

该像出土于滕州,画面上三象奴驾驭一头六牙白象,紧随一麒麟或神龙之后。《因果经》有乘六牙白象入胎的记载,《修行本起经》和《杂譬寓言》记载六牙白象宝,为能仁菩萨的七宝之一。在这块画像石上表现佛的前世的六牙白象,在受人驱使,具有祥瑞的意义。

汉代佛教艺术是比附性存在,沂南北寨画像石墓中的东王公、西王母与项光立像常常共同形成一组图像,意为他们的意义是相对应的,表明在汉代人心目中,佛是长生不老的神仙,有飞翔和幻形法力,并能救助众生,基于这种法力,佛被摆到了和西王母等中国仙人的等同地位,与汉代流行的长生思想融为一体,并为中国传统墓葬礼仪所吸收。北寨画像石墓项光立像和滕州六牙白象画像石说明了佛教一传入中土,由于其固有的伦理规范和生活准则,在许多方面与汉地存在显著差别,这些不同内容立刻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