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浅吟低唱,青山似屏,峭壁如削。
潼南是重庆市西北方向的一个小城,这里是一个著名人物的故乡——五代宋初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和道教诗人陈抟。曾是蜀中水陆要冲的潼南,有涪江和琼江穿城而过,沿涪江访古,在定明山登高,古树成荫,梵音袅袅。一座七檐佛阁从历史深处走来,鸟语伴石琴合奏,亭阁与千佛辉映,聆听着古寺里的禅音,好似驱散着世外的喧嚣。
上二图:潼南大佛寺七檐佛阁(航拍:贾非)
《心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潼南大佛寺是定明山下的一座古寺,古寺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一座依山顺势建造的七檐佛阁,阁内一尊近20米高的释迦牟尼全身鎏金,赤足端坐,那慈祥的面容,端庄的神态,当你抬头仰望时,顷刻间会让你内心安静,宠辱皆忘。
说是大佛寺,最有价值的应数寺内寺外涪江两岸在定明山脚下开凿的摩崖造像,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始凿于隋代,盛于唐。佛阁为七檐歇山式建筑,阁内大佛依岩面江,有学者考证此大佛头像应是晚唐雕凿,宋代续凿佛身。
静观其表,大佛高肉髻,面部方正,神态安详,着袈裟左手抚膝,右手施禅定印趺坐,以平和的姿态,接受着后世对自己的上下打量。
佛阁外还有从晚唐一直雕凿到清代的摩崖石刻与造像,造像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也有部分道教和儒家题材。一方大“佛”字书刻于峭壁上,高近九米,笔力遒劲浑厚,像是为这一禅音净地无声代言。
不同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由人工修建,潼南大佛寺中的回音壁是明朝嘉靖年间由古人利用岩体在峭壁上开凿,远远望去,仿若悬垂在峭壁间的一把古琴。琴弦的这一端在眼前,另一端,已延伸至五百多年以前。整个回音壁由42级宽大的石磴摩岩凿成,步行其上发出的回声仿若42根琴弦奏响旋律。下方的水池里,一群锦鲤游来游去……以明心见性觉悟的佛、以炼心达成真人的道、以诚心达成圣人的儒,声声回响像是虔诚者精神的叩问,这里也被称为“石磴琴弦”。
大佛一定是有感召力的,否则涪江两岸的山野竹林里,怎也会成为造像圣地?一幅晚唐气象迎面拂来,菩提双树下一佛二菩萨面部圆润饱满,主尊璎珞下垂,神情肃穆身着通肩式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手势多施无畏印。菩萨体长腰细,肥硕匀称,裙带飘飞,线条流畅,温润自然。造像莲座的式样也是华美而繁多,细节之处还有手捧果盘的曼妙飞天起舞,龛楣饰卷草、连珠纹与缠枝卷叶纹等,龛顶悬帷幕与宝盖……滚滚涪江生生不息,茫茫岁月花开花落,千回百转之后,起伏云烟之外,是路人无尽的渐行渐远,是湮没于历史深处竹林秘境中的祈求与诉说,如今,唯有涪江还记得他们最初的承诺。
幢幡悬垂,馨香环绕,竹林深处的秘境,让我不禁想起广安的冲相寺石窟……佛与众生
冲向寺石窟,残缺的信仰寄托是慈悲与威严浑然一体,是雍容与超脱集于一身,再把觉者的至上独尊与圆满之气展露无遗。
在这样的精神净地里,跌宕的命运、起伏的人生以及人世间种种的无奈与挣扎,都可豁然开朗。古往今来的善男信女、路人老乡,众生过往于众神庇护下,潜心问道,寻求心灵的“皈依”。
以物言志,以景寄情,失意时观照,得意时警醒,古人孜孜不倦的精神求索,留下生命超越之烙印、行进之足迹,给后世人带来启迪、思考与反省。
佛的眼睛,悲喜看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