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超市购物,路过附近门市,一眼便看到了峨眉山绿茶竹叶青的商标。不由得回忆起了多年前,去峨眉山游览的情景。峨眉山,自然景观秀美,宗教和武术文化深厚,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一、峨眉山的自然景观之美峨眉山,别称“蛾眉山”,清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写道:“亦曰蛾眉山,以其两山相对,如蛾眉然”。
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灵”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景区内最高峰是万佛顶,海拔米。
峨眉山,有“十景”之称,分别是日出、云海、佛光、圣灯、金顶、飞瀑、猴群、古松、怪石、梅花。这些景观,均为自然造化之奇迹,看后让人叹为观止。
在峨眉山上,可欣赏到四季不同的风光,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自然风光是峨眉山最大的魅力,山峰嵯峨,雄伟壮观;瀑布悬挂,溪流潺潺,景象瑰丽绝伦。
峨眉山的自然景观有诸多特色,有世界上最高的大佛,坐落在峨眉山横空出世的莲花峰上,其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金顶和伏虎寺等处的雾海云海、风花雪月、五泉瀑等美丽景观,更是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地赋予了游客一种平静,一份淡然。
峨眉山,观赏日出,当看到旭日东升,朝霞满天,万道金光射向大地时,美得使人震撼和陶醉。
观日出、云海、佛光、晚霞,可令游客们心旷神怡。西眺皑皑雪峰的贡嘎山、瓦屋山,山连天际。南望万佛顶,云涛滚滚,气势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铺锦绣,大渡河、青衣江尽收眼底。置身于峨眉之巅,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二、峨眉山的宗教文化变迁峨眉山文化遗产深厚,是中国佛教圣地,是普贤菩萨的道场,被誉为“佛国天堂”。
峨眉山,历史上在较长时期内,道教佛教并存。道教称之为“第七洞天”。佛教称之为“光明山”。故峨眉山又享有“仙域佛国’’之誉。两教在竞相发展的过程中,因受历代帝王“抑道扬佛’’或灭佛崇道的影响,彼此力量时有消长,其社会地位和影响也时有高下之分。总的趋势是佛教日益兴盛,道教逐渐衰微。
明代之后,宫观几无人进祀,至清初,道教泯灭。羽士绝踪,山上宫观尽改为寺庙,独尊菩萨普贤。峨眉山从此便成为普贤道场,列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金顶金佛,四面十方普贤菩萨金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高达48米。代表佛祖的48个愿望。普贤菩萨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世人的十种心态。此金佛造像是峨眉山的代表之作。
十方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也象征佛教中十个方位,代表着普贤法力无边。
三、峨眉山的武术文化传承据史料认为,峨眉武术孕育时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以白猿祖师(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为历史渊源。
关于峨眉武术的地域定义,从广义上认为,峨眉武术形成于峨眉山,故以峨眉而得名,流传于巴蜀地域范围内的武术各流派,由于相近的地理环境和相通人文自然,所形成的风格和特征相近相通,均以“峨眉派武术”相称,形成为以峨眉山为主的一大地域性武术派系——峨眉派。每年夏天,峨眉山都举办武术大会,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爱好者齐聚一堂,展示各种拳法和功夫。此盛会吸引了无数的武术迷和观众,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绝佳机会。
结语千百年以来,峨眉山一直是文化名人的聚集之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白居易在《峨眉山月歌》中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现代文豪郭沫若更是峨眉山的赞美者,他堪称峨眉诗人,其所书写的“天下名山”题名,已成稀世珍品。
峨眉山,灵秀之地,既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神韵和力量,也让人体悟到宗教文化的千年沉淀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果你渴望找到心灵的慰藉之地,那么峨眉山便是理想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