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观自在菩萨,进入极深的般若观照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的苦。
五蕴都是空的在这一段的经文里面,最为重要的四个字,也是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五蕴皆空。
那么,什么是“五蕴”呢?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它是构成人的身体和万事万物的五大要素。五蕴就是“我”,“我”称五蕴。“我”为什么叫作“五蕴”?
“蕴”是积聚,集聚的意思,那么“我”就是由这五个东西积聚而成的。
“我”是由这五样东西积聚的:色、受、想、行、识。
这五种东西集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身体,宇宙万物和一切的精神活动。五蕴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构成。
“色”
色,就是物质方面的,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就是精神的作用。
识,就是我们精神的主体、我们的心。识,是认识、辨别。我有眼识,认识人,物等;
我有耳识,能辨别声音好不好听;鼻子有识,就能分别香臭;舌头有识,就能知道咸,淡;身体有识,就能感触舒服或不舒服、好硬或好软;
心也是识,心能分别过去、现在、未来,种种思想。
是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识,就叫作“六识”。
包括我们物质的身体以及身体所处的环境所面对的现象。
而受想行识,就是精神性的东西,是我们的念头,是感受的意思,是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物质发生接触时,产生的接纳。
色,就是物质性的东西,而受想行识呢,就是精神性的东西,是我们的念头。
“受”
受,是感受的意思,是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物质发生接触的时候,产生的接纳。
我们的六根,时时刻刻都在跟六尘接触,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受,皮肤接触的都是受。哪怕在梦里面也是在受,只要你的心念在动,就有受在起作用。
“想”
想,是内在的形式和外在的物质发生接触的时候,在受的基础上产生的进一步精神的活动,比如说联想,分析等。
我们眼睛看到的景物,耳朵听到的声音,这想蕴就告诉我们那是什么。
“行”
行,是心里的行为。对事物进行判断,并且付诸行动,这种心理活动是片刻的不停,就像人在走路在行路一样,这两只脚是起起落落。行蕴驱使我们的身,口,意去造业,它是造业最主要的心理作用。
“识”
识,是了别和认识。当我们的六根,跟外在的六尘相接触的时候,通过识对外界进行进一步的感知和判别。
由于,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能够把我们的真如本性给遮盖了,让我们迷惑颠倒,造作各种各样的恶业,所以佛教也把它们叫做“五阴。
佛教认为,我们之所以六道轮回,只能在苦海里面沉沦,之所以有千灾万难,那都是因为五蕴不空。
▼▼▼
平常我们说人是由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所谓“四大皆空。
这里的“四大”就是指地、水、火、风。四大就是五蕴中的色蕴。
人是四大种条件、元素和合而成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四大种。
比如,一朵花的生长就需要四大种:
要土壤,就是地大;
要浇水,就是水大;
要在有阳光的地方种植,就是火大;
要空气流通的地方,就是风大。
假如没有四大,花就不能成长。世间的一切都是地水火风和合而成,而每一个东西里面都有地水火风,每一大里面又有四大。
什么是“空”?
佛教里的“空”,并非一般人认为的“没有”。包括四大皆空的意思,发现社会上好多人误解成酒色财气的空,这是不对的,刚才讲了四大指,地水火风。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宗教,首先要回答的就是本体论问题,世界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其他宗教里非常好回答,神造的。但是佛教,它作为反抗婆罗门沙门思潮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反对神造论,所以说佛教是无神论宗教,这一点大家要了解。
本体论之后,下一个就是认识论,就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及和世界的关系。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世界是什么?
它的根本答案就4个字,相依缘起。
“相依缘起”,是整个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石。什么是相依缘起呢?简单的说,就是“因果”铁律。在佛教的逻辑,我们的认识一切的一切,无不被绑在因果铁律的战车上。
在认识论上,人世界是一个人的意识而起,虚幻并非真实。人是空,世界是空,人和世界的关系也是空的,都是一时的造作,甚至一时,可能也是空的。
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自存在的,都是相互依存,环环相境;既然是相互依存的,那就是空。
色蕴是空的,也就是我们的身体和万物是空的。色蕴是无常的,无常就是无常态。
我们的身体,百年之前百年之后,都没有存在过,而现在的存在,也只不过是两个不存在中的暂时性的存在,并且即使是这个暂时性的存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的在变化。
既然在变化,运动中,它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空。
色蕴,它也是缘起的。从色蕴狭义的范围来说,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的。
人的身体是由这四个部件组装而成的,所以它是空的。
四大,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具体到人体来说,人的骨头是坚硬性的,地大。人的眼泪,血液等是潮湿性的,水大,人的体温是温暖性的,火大,人的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四大又分成内四大,外四大。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就是内四大,也就是我们的身体。不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的就是外四大。
四大皆空是在讲,不管是内,还是外四大,都是由这四种性质的元素组合而成的。所以,由四大组成的万事万物,它的性质都是空的,都是无我的。
那么,和四大组成的色蕴是空这个原理一样,也就是我们的念头,它也是空的。
受,想,行,识这四蕴也是空的,因为受想行识,它是无常的,所以是空的。
六根清静受想行识是缘起的,所以是空的。受想行识四蕴的生起,也就是说我们一切心理活动的生起,都是六根和外境相接触的结果,是六根和六境接触的缘所生起的,即缘起。
因为是缘起的,所以它是无自性的,是性空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受想行识统统都是空的。
综上所述,是说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是空的。
因为,它们是无常的,是缘起的。佛经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一切在因缘条件下所生的事物,它的本质本性都是空的,即“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这四个字具有透视世界的基础地位,甚至佛教就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一切。
缘起性空,佛教的一个本质就是由远远近近的各种偶然关系所组合成的万事万物。因为是偶然组合,因为只是各种关系,所以它的本性是空的。
这个理论一出来,立刻就把人们原来的固化思维,僵滞的世界全部都激活了。
本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固化思维的教育当中,一个僵滞的世界图像当中。
我们如果说,固化我们僵滞的这一切,其实都是远远近近各种关系的偶然组合,它的本性是空的,没有那么多界限,没有那么多本质,没有那么多特性。
如果这个判断一来的话,固化了思维,僵滞的世界马上就全盘都活了,互相都发生联系了,不是没了,是全盘都活了。
五蕴皆空,是《心经》的要旨,世人五蕴不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五蕴的活动,想这想那妄想,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活的现实,
无论何人何时如何修炼,五蕴在本性上都是空的,但相上面仍然是有的。
只不过,我们凡夫的五蕴,是被污染的。如果想要清净的五蕴,就要运用般若的力量,运用观照的力量,来突破五蕴的障碍。
因此,五蕴皆空,从这个意思上讲,它不但不是没有,反而是突破,超越,转变,不执着。
所以,《心经》这段经文的要义,并不是说要消灭五蕴,而是要突破五蕴的障碍,因为即使你开了悟成佛,还有五蕴。只不过呢,佛已经突破了,超越了。
当我们超越了,突破了五蕴的障碍,我们就进入了觉悟的境界,就波罗蜜多,就到达了彼岸,就悟到了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