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映古代社会兴衰和人民生活的文化遗产

引言

唐代的壁画给我们带进一个新的意境之中,它们不仅规模宏大壮观,而且生机盎然。特别是盛唐壁画,许多是以佛为中心,周围簇拥着菩萨、罗汉、天王、力士以及歌舞伎,又配有莲花宝池、菩提树、殿台楼阁,四周飞天飘舞、彩云缭绕,构成一幅宏伟富丽、气象万千的大场面。这种欢乐明快的气氛,正是当时贵族地主奢侈享乐生活的生动写照,也是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在艺术中的反映。

壁画中充满了经变故事,佛本生故事、说法图等都退居到次要地位。那些经变故事大都赞颂佛国的光明欢乐,表明了画家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时壁画中的人物都体态丰满动人,线条流畅自然,立体感很强。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供养人壁画中,有一幅长达16米多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被誉为集供养人画大成之作。在这幅图中,人物众多,随从车骑、卤簿仪仗前呼后拥,还有百戏队伍一边行进一边表演杂技,伎乐队伍也在行进中载歌载舞,这完全是一幅活生生的历史风俗画。

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在五代以后继续得到发展,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草虫鸟画,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它们对莫高窟壁画的影响却很少。所以宋代的壁画就显得内容贫乏,绘画技巧也平淡无奇。这时期有影响的壁画是五代时的《五台山图》。这是一幅高5米、长13米的大型壁画,它画出了由太原经五台山到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山川地理,同时也表现了一路上的形胜习俗。《五台山图》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图了,它有人物的活动,是一幅绝妙的艺术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宋代的塑像水平也大为降低,佛和菩萨的躯体显得臃肿,面貌也缺少生气。这时期中原地区的雕塑技巧在继续提高,写实风格也得到发展,在一些内地的石窟寺或庙宇中都有杰出的作品出世,然而在敦煌莫高窟却没有相应的反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由于贸易重心的转移和交通阻滞所至。元代的塑像,如今只遗存九躯,据专家们推断,很可能还经过清朝人改塑,其雕塑技巧也比较低劣。元代的壁画与历代不同,属于水彩画。这是在潮湿的崖壁上施以彩绘而成的。这种画法据说是蒙古人从尼伯尔带到中国来的,很可能同欧洲的壁画技巧有关系。元代壁画上表现的佛经故事十分离奇,显得神秘可畏。

敦煌的石窟艺术在明代是个空白,在清代也只是对少数洞窟进行一些翻修,塑工拙劣,绘工粗糙。这一切都表明了石窟艺术的没落。

当我们巡视了莫高窟的所有洞窟以后,使我们深切地体验到,这里的五百多个洞窟都留下了历史时代的印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兴衰和人民在精神上的欢乐与苦难。我们仿佛看到,在那遥远的历史时代,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姓名的艺术工匠们是以怎样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权端艰难的条件下,从事着伟大的创作。他们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征服,相反地,他们在西方佛教艺术的刺激和影响下,反倒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推向新的高峰,终于创造出具有自已民族特色的石窟艺术来。在这里我们还感受到,敦煌的这些精彩的塑像、壁画等等并未能以其宗教内容、迷信的说教和渲染打动人心,它们是以巨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染了自己的崇拜者。面对着这无边无际的艺术海洋,我们不仅得到了美的享受,也充分体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力量和信心。

中国的石窟寺遍布全国,有些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它们源起于敦煌莫高窟,具有中国石窟艺术的共同特征,但是又各具自己的特色。下面选择几个影响比较大的石窟寺,做些简单介绍。

西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南三十多公里,现存洞窟十六座,榆林窟在敦煌北面、安西县城南七十公里,现存四十窟,它们开凿的年代与莫高窟相近,其艺术特色也与莫高窟属于同一系统。这两处石窟寺与莫高窟构成了敦煌石窟寺群体。中国一些著名的石窟寺,常常是由几处石窟构成一个群体,其中又以某一处为主。

炳灵寺石窟炳灵寺在甘肃省永靖县西北二十五公里,与莫高窟、麦积山同为甘肃三大石窟寺群。炳灵寺座落在重山叠翠之中,周围又有许多溶洞,景色峻秀奇特,现存洞窟座,最早为西晋时开凿,在中国众多的石窟寺中,它建造得比较早。炳灵寺的雕塑造像和壁画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崖壁间凿出的许多佛龛,形状与印度塔形相似。据记载,这里曾有大佛高十丈,被数层楼阁所覆盖,后来毁于清朝末年的战火。

麦积山在甘肃天水东南四十五公里,山形似麦垛,其间分布座石窟,最早的为南北朝时开凿的,以后各朝相继凿窟造像。麦积山崖壁峻峭,古代建有十二层栈道,使各洞相连,后来中部石崖崩塌,造成许多洞窟无法登临,解放后进行了大力修整,栈道被接通,现在各洞窟都可以任人瞻观了。麦积山石窟以泥塑工艺见长,许多佛像神态生动,肌肉、衣褶表现细腻,比例恰当,造作十分精美。一些壁画在表现狩猎等场面时,笔势奔放,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麦积山石窟中还保留许多古代文人墨客或隋唐以前的供养人的题辞、题记,这是麦积山石窟的又一特色。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十六公里的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长。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座,其中佛、菩萨等石雕造像共约五万一千多尊,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体之一。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最晚的難像也多成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年)之前。北魏王明雪经建都于平城,即今大同市,据记载,当时由著名僧人县曜主持,在云冈开凿石窟五座,雕饰奇伟,称冠一时。这五座石窟仍然保留至今,被称为“县曜五窟”,其中一尊释迦牟尼坐像高13.7米,佛像面部丰满慈祥,造型雄伟,气魄浑厚,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除了巨大的石雕佛像外,各窟中还有数不尽的佛龛造像、石雕佛传故事、构图复杂的装饰图纹以及手持排箫、箜篌等古代乐器、神态各异的飞天等等。这些石雕风格古朴,既体现了中国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也让人感受到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佛教艺术的影响。

一千多年来,云冈石窟受到风化、许多石雕剥蚀严重,再加上解放前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反动派对石雕造像肆意进行盗窃和破坏,使云冈石窟进一步遭到摧残。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国外的佛像、佛头等竟多达一千四百多件,石窟中至今可见斧凿斑痕。解放后,人民政府设立了专门保管机构,并且多次进行修葺,使云冈石窟这一艺术宝库得到很好的保护。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的伊水两岸。

这里龙门山和香山对峙而立,远望好似一座天然门阙,而伊水从中流过,两岸峭壁上密布洞窟,南北长达一公里,形成著名的龙门石窟。它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前后,北魏和唐朝都曾经在这里进行大规模营造,五代以后在这里凿洞雕像就很少了。龙门石窟现今遗存洞窟座,佛龛个,佛塔40余座,全山造像十万多尊,并有碑刻题记块,其中最大的雕像高达17.14米,而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包括宾阳洞、古阳洞、奉先寺、莲花洞、万佛洞、药方洞等著名洞窟。宾阳洞中的释迦牟尼造像高8.4公尺,面貌清秀,鼻高唇厚,有明显的印度佛教艺术风格,是北魏时期的代表作。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得最早、规模较大的一个洞。洞中南北两壁雕出三层佛龛,佛像也十分精巧,著名的魏碑“龙门二十品”中,此洞占了十九品。所谓龙门二十品,是清代书法家们提倡魏碑书法的方劲雄健、富于变化的卓越风格,于是在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记中选出二十种具有代表性碑刻文字作为楷模,倍受世人推崇。龙门二十品以及唐朝书法家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是魏碑和唐初楷书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具有宝贵价值。奉先寺内的卢舍那大佛高17.14公尺,仅耳朵就长1.9公尺,是这里最大的佛像。这尊大佛,面容丰满秀丽,鼻端口正,眉似新月,双目微微向下凝视,体态匀称,衣纹简洁,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是唐代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奇特的药方洞中刻满了北齐及唐代医治疾病的药方,这在中国石窟艺术中是很少见的。

龙门石窟刻像中,还有北魏帝王的仪仗行列浮雕,有隋唐时代流行的服饰,有乐伎们手操各种古代乐器演奏的场面等等,这些为我们研究古代礼仪、服饰、音乐、舞蹈等也都提供了丰富资料。龙门石窟中,有的洞窟龛额结构有突拱、楣拱、屋檐等各种形式,很富于民族特色。塔的建筑也有石筑、砖筑、木结构等多种类型。这些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千多年来,龙门石窟不但受到自然风化的侵蚀,也遭受到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的盗窃、破坏,许多精美的雕像被盗运国外。解放后,龙门石窟得到人民政府的妥善保护,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学者和游客前来研究、游览。

四川石窟寺群四川省在中国的西南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西部南北交通的通道。从四川往北,可经甘肃至西域,往南可经古夜郎到达南越。因此随着佛教的传来,在唐、五代及两宋时代,四川地区也开始大规模凿窟造像,形成许许多多的石窟寺群。四川省的窟龛造像群主要分布在通江、巴中、广元、荣县、安岳、乐山、夹江、大足等地,多达一百多处。其中位于四川中部乐山县城东南的凌云山前,有中外闻名的乐山大佛。它开凿于唐朝中叶,依就山岩凿成弥勒大佛,雄伟壮观,高达七十余米,甚至佛耳内也可立两人,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雕佛像。佛像上曾有十三层重楼,名为大像阁,已毁于明朝末年。

大足石窟是四川省的一处重要石窟寺群。大足县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县城西南、西北、东北的山区中共有大小石窟群23处,是唐末、五代及宋代石窟艺术的宝库。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和北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北山唐代造像虽然是晚唐雕凿的,但是造像体态匀称、生动传神,并不比盛唐雕像逊色。大足石窟虽然以佛教人物雕像为主,但是也有佛、道、儒同在一窟中的三教造像,反映了当时历史时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这是大足石窟的一个特点。大足石窟的丰富艺术杰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