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地五台山之台外的唐元时期寺庙

五台山四季风光无限,台内台外景致叫绝,带给游客的永远是一幅春意常驻、永不退色的重笔风光油画。正如宋人郭熙曾云:山水以山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远观五台,如手掌向上,五指并立。佛教传说是象征文殊菩萨的五个发髻及五种智慧。

按照历史习惯,五台山“五台”怀抱之地为之“台内”,台怀镇中心为最低,海拔为米,东西宽16公里,南北长21公里,总面积公里。在这范围之外,则为“台外”,包括五台山山脉四向跨越延伸之地,环周公里,属于五台山景区外围,辖五台全境及繁峙、代县、原平一部分。境内群山环绕,气势磅礴、亦如万马奔腾,龙腾虎跃。

五台山白塔

五台山景区七个景区都发布在台内,但是,台外还有许多景区景点,犹如璀璨的明珠散落在五台山大地。其中,元代以前的古代建筑,如唐建南禅寺、佛光寺。金建的延庆寺、岩山寺;元代的广济寺等都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折射出古老文化的炫耀夺目的光彩。

第一个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五台创建二分区司令部旧址(尧沟)二分区政治部旧址(东峪村)

此外,这里曾经是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老一辈革命家和国际主义战士,都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留下了许多的珍贵的革命文物和抗战革命遗迹,也成为了人们追索寻找的瞻仰之地,为五台福地添加了新的名胜,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魅力无穷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高僧名师及中外游客前来朝圣观光。

五台县境西阳白乡西侧高阜之上南禅寺

南禅寺是我国现存佛寺中历史最久的唐代佛教寺院。寺院中雄壮古朴的唐代建筑和精美逼真的唐代雕塑,是我国文物古迹中的瑰宝。

南禅寺坐落于五台县境西部阳白乡李家庄村西侧高阜之上,距台怀镇公里,距县城22公里。寺区外,山峦环抱,古木森森,东依岚梁,西临流水。寺院内红墙碧瓦,庭殿错落,宁静幽雅,古韵犹存。

南禅寺

寺宇坐北向南,东西宽51.3米,南北长60米,总面积平方米。寺院布局整齐,主次分明,山门3间为观音殿,东殿3间为菩萨殿,西殿3间为龙王殿,均系明代建筑。殿宇低矮,主要突出了设计在高台上的大佛殿。

大佛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年),殿内横梁墨书题记:“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是唐代德宗时重修的确证。千余年来,南禅寺大殿任凭风打雨蚀,雷轰地震,仍巍然屹立,安然无羌,充分显示了古代建筑结构的牢固和技艺的非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杰出成就。

大佛殿3间略正方形,面宽11.75米,进深10米。殿建为单檐歇山顶,梁架举折极为平缓,总举高为前后憭檐榑之间的1:5.15,是国内现存古建筑中最平缓的1座。出檐深远翼出,刚健轻巧。殿身周围施檐柱2根,柱头微向内倾,置成“侧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柱与柱之间用栏额联系,转角栏额不出头,不施普柏枋,是唐代建筑惯例。

柱头使用斗拱,无补间铺作,疏朗古雅。斗拱材硕大,拱头券刹均为5瓣,单抄单拱偷心造,每瓣内颜3厘米,为我国木构建筑中的孤例,这种斗拱结构,对内减少梁架净跨负荷,向外承托深远翼出的屋檐,形制上轮廓秀丽,气势壮观。殿内平梁上不施矮柱,仅用两根叉手承托脊搏,十分简洁有力,保持了汉唐建筑固有的特点。

殿内无柱,亦无天花板,显得宽敞开朗。殿中间开门,设板门两扇,两尽间安破子棂窗,朴实无华。殿顶用板瓦仰俯铺盖,扼要古朴,一对高大的鸱吻矗立在殿角两端,气势雄伟。整座大殿建筑坚实质朴,苍古秀雅,是研究唐代建筑最珍贵的实物资料。年,国务院将南禅寺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山南禅寺

大殿宽敞,筑有长8.4米,宽6.3米,高0.7米的佛坛1座。四周壶门和迭涩上,嵌有70幅唐代砖雕,雕刻着人物、动物、花卉。佛坛上有17尊唐代彩色塑像。释迦牟尼佛居中,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肃穆安祥。左侧文殊菩萨,结跏端坐于狮背硕莲,双手抬花,气宇轩昂。右侧普贤菩萨,结跏端坐于象背硕莲,神态庄重自然。释迦牟尼佛前塑有弟子阿难、迦叶,均凝神注目,虔诚恭谨。胁侍菩萨4尊,亭亭玉立,容貌健美,神态娴雅。佛坛前端两侧,各塑护法金刚1尊,体态高大,威武雄壮。

坛上所有塑像,主从分明,尊卑有别,动静结合,生气盎然。而塑像躯体丰满,比例适度,面目丰润,形态逼真,神韵自然,颇有性格化。服饰简练准确,衣纹和谐流畅,塑造工艺非常纯熟精湛,同敦煌莫高窟唐代雕塑非常相似,如出一辙,是唐代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此外,南禅寺还有不少珍贵文物。唐代壁画14幅,原抹于大佛殿,现存于西殿。北魏石塔1座,底方26厘米,高5厘米,分5层,层层雕有佛像,精美之极。另有唐代角石两块,石狮3只,生动异常。

南禅寺是我国一座古代艺术的宝库。年国家拨款,按原貌进行了翻修。近年来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此考察、研究和观光,使这座千年古刹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坐落于豆村镇以北5公里处佛光寺

佛光寺,莲花山中的佛光新村。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松柏掩映,西面低平开朗。寺宇坐东向西,循势建造,高低层迭。其建筑布局继承了我国宫庭建筑设计的优良传统,采取了以东西纵轴线为主,南北横轴线为辅的布局手法,共分5个院落,现有殿堂17间,楼6间,洞26眼,房72间,碑12通,面积3.42万平方米,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寺庙,是建筑史上一颗璀粲的明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佛光寺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年,唐武宗会昌五年灭法,全寺被毁;唐宣宗大中十一年,愿诚和尚重建寺宇,寺内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石雕荟萃一处,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年国务院公布佛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佛光寺文物保管所驻在寺内。

大佛殿为寺内主殿,宏大巍峨,俗称东大殿。重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年),由长安女弟子宁公遇布施,愿诚和尚主持修建。大佛殿面宽7间,进深4间,单檐四阿顶,面积为67.7平方米。正中5间各开门,装门板,两尽间装直棂窗。外表朴实无华,柱、额、斗拱、墙壁,全用土朱涂刷,未施彩绘。殿四周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成,分为内外两槽。檐柱微侧内向,角柱增高,因而侧脚及生起显著,显示了唐代建筑的风格。

梁思成夫人林徽茵在佛光寺

殿顶梁架,分为明栿与草栿,明栿在天花板以下,草栿在其上。明栿做成月梁形,轮廓秀美。草栿不用斧磻加工。

平梁上面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樽。柱头卷刹作复盆样,前槍柱础均有复盆,以宝装莲花装饰,每瓣中间起脊,瓣尖卷起作如意头,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外檐补间铺作,出华拱两挑,下面不用枋斗,整个斗拱肥硕雄健,屋槽深远翼出,屋顶举折平缓,屋脊两端,按有高大的琉璃雉尾。整座大殿魁伟整洁,坚实稳固,经7次5级以上地震而无损,实为我国唐代木构建筑中的杰作。

殿内完整地保存着唐代泥塑和壁画。殿内大佛坛尽5间之长高74厘米,上塑佛像35尊,主次有序,尊卑有别,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侧弥勒佛,右侧阿弥陀佛。三面陕丰满,眉毛弧弯,口唇端正,庄重仁慈,唐风显著。佛坛左侧为普贤菩萨,右面为文殊菩萨。文殊衣饰特殊,胸前作如意头,貌作螺旋纹,云头复肩,两袖翻卷。

佛坛前面,塑供养菩萨与胁侍。有站立者,有坐莲花者,面容姣好,舒眉展眼,神态恰然,裸胸赤臂,颈戴璎珞,腕系宝环,均垂双辫,塑造了当时印度人的形象,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服饰风俗,为国内罕见。

林徽因在佛光寺与女弟子宁公遇雕塑合影

佛坛前,塑护法金刚两尊,执剑披甲,嗔目凝视,威而不恶,壮而不怖,具有我国唐代武将的风度。佛坛西端,为殿建施主长安女弟子宁公遇坐像。佛坛山墙后墙石砌平台,塑五百罗汉,实是尊,为明代补塑。计由东大殿内柱额上和佛座背面,保存着8幅棋眼壁画,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横幅分为3组,中组以菩萨为中心,其旁又有菩萨、天王、飞天等,壁之两端有僧俗供养人像。

北侧为披袈裟的僧徒,南侧为着袍服的文官。画幅形象生动;衣决飘逸,用笔简洁有力,与敦煌唐代壁画相似。颜色除石绿外,都呈深暗铁青色。画像衣纹线条流畅,富有唐风,而其脸形及胡须笔法,颇有汉画遗风。佛座背面壁画,用笔淳古,色泽鲜艳,内容构图,与唐代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相仿,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唯一的早期壁画。

东大殿左右梁下有唐人题字:“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御史大夫郑”、“助造佛殿泽洲功曹参军张公长”、“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皆为不多见的唐人墨迹。此外,东大殿门框门板上,还有咸通、乾符、天佑年间的游人题字。

东大殿前有唐代石幢1座,幢身刊刻:“奉为国及法界众生造佛顶陀罗尼幢……子弟子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立幢,”与东大殿题字相符,是大佛殿建筑年代的佐证。

文殊殿居第一层院落,坐北向南,面宽7间,32.8米,进深4间,18.6米,单檐悬山顶,为我国现存最大的配殿。殿宇重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年),殿宇正面3间开门,装板门,两梢间安直棂窗。殿内正面立8柱,侧面立4柱,前内柱两根,其上内额长达3间,两侧内额各长2间。后内柱两根立于当心间,两旁内额各长3间。殿建用柱极不规则,表现出元代以前木构建筑的风格。

前内额长达12米,直径6厘米,因跨度大,便施垂木与斜材勾连拉拽,以转引内额负荷,构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殿前后檐补间斗拱施庞大的斜棋,为辽金建筑特征。文殊殿的结构形式,是我国现存木构建筑的孤例,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殊殿内有砖砌佛坛,塑文殊菩萨骑狮像7尊,塑像衣履繁复,面容俊秀,接近现实生人,具有宋以后泥塑特征,殿内墙壁,有尊彩绘罗汉像,构图用笔均有特色,是研究我国古代美术的珍贵资料。

佛光寺东大殿左侧,有双层六角砖塔1座,形制奇特,为北魏遗物,称祖师塔。有印度建筑风味,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实例。

五台县城东西大街北侧广济寺

广济寺坐落于五台县城东西大街北侧,俗称西寺。原有山门3间,东西配殿各3间,文殊殿3间,大雄宝殿5间,钟鼓楼各1座。建于元至正年间,清乾隆四十三年重修。20世纪60年代,因兴建县文物馆、博物馆,将寺院大部建筑拆除,现存只有大雄宝殿1座。殿建面宽5间,进深3间,面积平方米。

元代泥塑

大殿虽经重修,但梁架结构与用柱方法仍保存了原状。大殿为悬山顶,柱柱头作覆盆式卷刹,普柏枋宽于阑额。柱身有侧角,角柱显著生起。前檐柱头四铺作斗棋,出假昂一挑。

补间铺作用斜拱一朵,每朵华棋两侧各出45度斜棋一跳。后檐斗棋柱头和补间形式相同,皆用单抄四铺作。梁架横断面两坡共用七檩六橡。纵断面当心间,两侏儒柱之间,横施脊搏与脊枋,下面又横施由额1根,构成梯形桁架,举折平缓,具有稳定朴素的风格。殿内用减柱法,前槽不设柱,后槽只用粗大的金柱两根,所以殿内开阔宏敞,殿宇巍峨。

整座大殿梁架、斗拱、驼峰及用柱方法,保存了元代手法,体现了元代灵活结构的特点,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一例。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殿内金柱间设扇面墙一道,前后各砌大砖台。前面佛坛塑一佛二菩萨,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六角束腰仰莲须弥座上,头上蓝色螺发盘旋,脸形圆润,身躯肥硕,全身袒胸,身披袈裟,衣纹简洁粗犷,线条显明流畅。左塑文殊菩萨,右塑普贤菩萨。殿前塑韦陀、伽蓝二力士,看似身粗头小,比例不当。背面佛坛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观音骑朝天吼,文殊骑神狮,普贤骑白象,皆为卧姿,塑像中较为少见。两壁山墙塑十八罗汉。殿内塑像姿容丰满,仪表端庄,神态安祥,手法古朴,形象夸张,体现了元代泥塑的特征,是元代泥塑的典范,但与“南禅”、“佛光”唐塑相比,则略逊神彩。

殿前立唐制八角形经幢1座,通高4米,下施须弥座,每面雕狮,幢身八面,均有造像,刀法简洁有力。

繁峙县城东南40公里的岩山壁画

岩山寺位于五台山北麓,繁峙县城东南40公里的天岩山天岩村。原名灵岩院,创建于金正隆三年(年),元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山门、钟楼、东西配殿、禅院等。南殿为文殊殿,金建元修,面宽5间,进深6橡,单槍歇山顶。殿内佛坛塑像仍保持了金代风格。殿内四壁满绘壁画,是金大定七年(公元年)宫廷画师王速所作。

繁峙岩山寺简介

南殿本为文殊殿,四壁面积为,42平方米,现存壁圆共97,98平方米,其中西壁、东壁壁画高3,45米,宽11.2米,面积38.57平方米。壁画内容,西壁为佛传故事,亦称本行故事,描绘了释迦牟尼自受胎至降魔成道的各种事迹。画面以宫庭建筑为中心,故事人物参插其间。从摩耶夫人宫中梦祥受胎开始,有岚毗尼腋下诞生,太子沐浴、九龙灌顶、太子习艺、出游四门、乘马射箭、隔城掷象、苦行修道、成佛于灵鹫山毕钵罗树下。

以后说法布教、度化众生,最后湟粲火化、舍利入塔。这些故事情节全部用绘画艺术表现出来,画面分出许多墨线方块,内书榜题两行,如“摩耶夫人火炕内焚香处”、“太子背射九重铁鼓之处”、“释迦牟尼佛为梵王现神变处”等共40题。

这些榜题反映了宋金时期佛传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壁画内以宫庭建筑为主,宫殿楼阁、亭台水榭、树木葱郁、青山点缀,人物形象生动,神态各异。画家结合当时宫庭制度和社会风貌,绘成壁画,为研究我国佛教艺术、佛教历史及佛传故事的发展演进过程,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东壁壁画亦采用以官殿为背景,隔以山水云岚,把不同画面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故事。整个画面楼台殿阁,金碧辉煌,青山绿水,峰峦选翠,引人入胜,内容为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

正中画释迦牟尼像,静谧安祥,神采奕奕。南北两侧画本生故事,壁画中国王宫中生治图景描绘极详。画中还有鬼子母本生故事,有一群小儿嬉戏的婴戏图,一神将押解妖魔的驱妖图,鬼子母龙宫赴会图,深山遇仙图等。图中人物错落有致,神态毕肖。北壁壁画西侧绘五百商人入海求珠,被海风吹堕罗刹国的故事。有海市蜃楼,楼阁人物。北壁东隅画舍利塔院,八角七层,重槍顶,四旁有殿阁回廊、城墙,下方两排绘供养人像。

繁峙岩山寺壁画

岩山寺壁画表现了丰富的宗教历史,同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宋金时期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卷。整个画面的殿阁楼台、山川草木,市井尘俗、百官朝觐,无一不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再现。东壁画面有一处磨坊,正在转动的水轮转轴带动磨面、春米的机轮,再转动磨盘、石白,旁边有人操作,画得真实可信。西壁牧女献乳的挤奶场面,富有生活气息,使人倍感亲切。

岩山寺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图案有疏有密,疏不空旷,密不杂乱。峻岭重迭,古树参插,云雾变幻,殿阁高耸,各种人物活动其间,毫无呆滞繁复之感。壁画中不设任何间隔之物,使人物活动更加和谐自然。画中建筑与人物比例接近真实,富有写实性和北宋院本的风格。东壁画佛本生故事中的深山遇仙图,人物组合错落有致,神态别具一格,青山草木赋色妍丽,晕染迭翠,是北宋院本画的典型代表。

岩山寺壁画

在整个壁画中,人物都赋于个性,帝后端庄凝重,侍女恭谨顺从,乐使娴静潇洒,武士威武雄壮,各种表情细致入微,维妙维肖。人物服饰,各因其身世地位不同而着以不同的冠带、服装,是我们研究宋金社会装束和等级制度的可靠依据。北壁海市蜃楼图,画工绝精,线条平畅,细入毫发,大不盈尺,建筑结构层迭交映,稳重繁复,透视正确,是界画作品的完美杰作。

王逵绘画的用笔,吸收了北宋以来文人水墨画的技法,画山水破笔泼墨,意境内现;画苍松枝叶横疏,朴实素雅;画云雾笔致飘渺,虚实得当;画人物笔随画意,写神抒情,线条的勾勒,起止转折,轻重疾徐,浓淡相挫,十分精练清晰,其画韵,与宋代传世的卷轴画极为相似,是我国现存壁画中稀有的瑰宝,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内容。

正如著名画家潘絮兹先生所说:“壁画总的印象是内容丰富,人物生动,布局精巧,设色妍雅,不同于一般寺观壁画做法,十分接近于卷轴画,是典型的北宋院体。”

繁峙县岩头乡维屏山的秘密寺

秘密寺在繁峙县岩头乡维屏山中,又称秘摩岩。寺始建于北齐,当时有比丘尼法秘在此藏修。唐代,木叉和尚在此建寺,使寺声名远播。唐代还有金光照和尚、业方大师、玄觉大师、明代楚峰和尚等在秘密寺修持。秘密寺现存建筑,为清代及近期重修,主轴线有3层院子,前院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南北配楼。大雄宝殿5间,为悬山顶,内塑文殊菩萨及十八罗汉。

秘密寺

秘密寺风景秀丽,岩谷幽深,峰势险峻,松柏苍翠。寺后山腰中建有楼阁殿堂,称为中庵。这里百丈高崖拔地而起,似神工所劈,层层迭迭,壮丽巍峨。崖壁上雕刻着17尊佛像,高约1米,造形生动,形态逼真,为明弘治年间贤树和尚主持雕成

从中庵向东北沿深谷幽径上行3华里,便到龙洞。龙洞位于北崖与东崖相会的半崖里。这里险峰深涧,怪石奇巍,伟岸高峻。层层山峦,簇拥着古寺,苍松翠柏遮天蔽目,溪水淙淙,白云悠悠,如入仙境。传说古时这里有条毒龙伤害百姓,人们苦不堪言。文殊菩萨为解救百姓,将条毒龙禁聚在这个深涧狭谷之中,从此,毒龙再不为害,石窟便名龙洞。

龙洞是佛教徒和善男信女们常来朝拜的地方。许多朝圣龙洞的人,都说在洞中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图像,有的像龙,有的像佛,有的像人。

清谅山志

《清凉山志》载:“恳祷则龙现,见者非一。”佛教徒宣称,只要心地虔诚,龙洞中即可看见佛祖显灵,可消灾免难,去祸来福。而心不好者,则见魔鬼,下场可悲。其实,洞内黑暗幽深,阳光射入洞内,岩石经反射现出不同景象。也有的人认为是观赏的心理作用造成幻觉所致。不管怎么说,这里景色奇丽,确实是值得参观游览的绝佳之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