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文史居庸关的元代云台

元末,至正二年(年)开始,元人遍寻美石,用了四年时间,在关沟路上,筑起云台。下大上小,平面呈矩形。台顶四周有石栏杆、望柱、栏板、滴水螭首等,设施完善,保持着元代的艺术风格。台上建起三座白色喇嘛塔,称为过街塔,这是云台最初的名称。台基中央开有六角形券门。门洞开阔,可行车马,人们穿行,能“皈依佛乘,普受法施”,得到教化。居庸关云台高文瑞摄影过街塔建成后,皇帝令学士欧阳玄撰写文章,题为《过街塔铭》,记载了建塔历史。《析津志辑佚》中录下了全文,其中有:“关旧无塔,玄都百里,南则都城,北则过上京,止此一道,昔金人以此为界。自我朝始于南北作二大红门,今上以至正二年(年),始命大丞相阿鲁图、左丞相别儿怯不花等创建焉。甚为壮丽雄伟,为当代之冠。”寥寥数语,把建塔的意义、作用、过程、结果写得清清楚楚,文章漂亮。文后附诗,又把过街塔赞颂一番。元顺帝非常满意,“居庸关过街塔成,欧阳元功奉敕撰碑,赐白金五十两”。上千的文字,皇帝又赏赐了银两,真可算是稿酬加奖励了。云台石刻甚多,雕饰繁缛,非一时之笔,后人不断完善。券门内两侧石壁自下而上,遍刻雕像,几乎没有空白。券顶十方佛每方周围,还分别刻有尊小佛,共计0尊,取千佛之意。这些小佛是明朝正统年间,由镇守延庆永宁的太监谷春主持补刻的。连同十方佛下的菩萨、比丘,券顶两侧共有雕像尊。云台中间的石板路现已保护,透过铺在地面上的有机玻璃,能看到下面的巨石。那些深沟和斑坑令人震撼,铁杵成针,需要多少车辆才能轧出,需要多少马踏才能磨成。这里不仅走过兵马战车,还留下了众多商贾、僧侣、文人墨客驱车而过的斑驳车辙。元代皇帝每年往返于大都与上都之间,使“天下之货,聚于两都”。如此频繁的贸易往来,更是促进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物品流通,使此处成为南北联系的桥梁。不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居庸关的作用非同一般。俯瞰居庸关高文瑞摄影云台由巨石构成,布满图案,可以说是一座大型石雕艺术精品,代表了元明时期的最高成就,堪称一绝。所有造像雕刻技艺高超,造型生动形象,极为逼真。云台建成后的几十年间,遭到毁坏,上面的喇嘛塔倒塌。明时有人只见到空台,高大美观,远望如耸云端,故而改名云台。明正统八年(年)开始修复,又在台上修建了寺庙;正统十二年(年)赐名为泰安寺。之后,清康熙四十一年(年),寺遭火焚,仅存下了云台石座。鉴于云台刻石造像的历史与文物价值,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20世纪90年代,遵照文物工作“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开始对居庸关长城包括云台进行了一期抢修。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至年基本完工。年3月二期工程竣工。文章出处:《北京文史》年第四期《居庸云台关沟》作者:高文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8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