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这句话出自《金刚经》,原话如是说:“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么我们不由发问,什么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呢?
01什么是“我相”?
“我相”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人凡事都带着一个“我”,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都离不开“我”这个相,只是对“我”这个相理解的层次不太一样罢了。
从根本上来说,所有相都是“我”相。只是在这里主要区分一个小我,肉壳的我,另外就是一个观念的“我”而已。可是肉壳的“我”好理解,观念的“我”却难以明白。
根据唯识宗理论,“我”相的产生是由第七识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以为其为恒常不变的,所以才产生了我法二执。“我相”又有“我贪、我痴、我见、我慢”等烦恼心所。所以识别什么是“我相”是修行的基础的基础。
02什么是“人相”?
“人相”有两层含义:
1、是由于分别计较而产生,产生了你我彼此的分别,并在这种分别之中选择自己所贪爱的,摒弃或者打击自己所不爱的。但这还是初级层次的理解,更深层次的理解请看第二点。
2、以“他人”“他物”为“我”。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许多时候我们也常换位思考,也常从他人他物的立场思考问题。例如,我们有时执着于为自己的爱人考虑,而忽略了大家的感受,或侵害了大家的利益。
我们为他人考虑即使对自己来说纯粹是“无私”的,但却也常迷离痛苦。只是这一层,相对于单纯的“我相”来说更为解脱了一点点罢了。
03什么是众生相?
知道了“人相”的含义,“众生相”就更好理解了。他自然也包含两层含义:
1、是把众生当作有别个体“我”的异相来看待。
2、是“为众生”之相。不能真正地看透世间的因果际会,却盲目地执着于看得见的“众生之相”。
要知道《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也是佛法先“出世”再“入世”的理念的表现。因为“出世”才能从某种程度上解决烦恼,但“入世”又不被烦恼所忧才可以得到永恒的解脱。
04什么是“寿者相”?
佛法是要了脱生死的,但不为自己,不为别人,也不为众生,那么为了脱生死是不是就是追求长寿呢?
当然不是。寿者相有几方面意思:
1、以长寿为修行目标;
2、误以为了脱生死就是“躯壳”的永恒保存不坏;
对于“躯壳”能不能永远保存在这里并不议论,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有生必有死”这就是因果轮回,而佛菩萨是要求“无去也无来”、“无生也无死”的。所以这和“躯壳”的生死变异没什么本质关系。
那么佛法追求的永生又该是什么?其实佛法的永生是指:烦恼的永远不生和生命本来就无生无灭,对错是非都是人脑海的幻觉罢了,佛陀就是要揭示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