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当空灵熄灭了光芒,安宁脱落了妙乐,明晰脱落了智慧。一下子你就会“圆照”到你的生生世世,包括整个宇宙当中无限众生的生生世世。
在这种境界当中,因为无所作,也没有一个所作者,因此心识觉知融化。
那么三界一切光明,所有一切众生境界,就会慢慢地在安宁空灵中淡化。祂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
境界会在安宁空灵中淡化我们所说的三界,三界众生的轮回往复,包括你人世间这一世从生到死的一切,就在一刹那全部展现了。
《楞严经》中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生命真实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是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已经不是那个真实境界了。就像是当年释迦摩尼佛“拈花一笑”,迦叶能够会心一笑,领会佛的意思一样。
佛菩萨的境界只要心中慢慢体会因为人类的语言系统,人类的思维,都是非常表浅的,非常简陋的。而超出人类社会现象范畴的纯灵性领域,只能以境界来表达,而境界本身都属于障碍更不要说是语言文字了。
观自在菩萨的智慧功德
自在--是破除人我、法我二执而证得二空的般若智慧,于五蕴等一切法上而直见其无性之性,破除一切烦恼、业、苦。
结合大乘佛法修行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而至妙觉成佛的位次和过程,可随着菩萨智慧的不断胜进,所破除烦恼、业的不断深化,其所断除的苦厄也越来越微细。
智慧断除一切微细苦厄从伏断地狱道的极重苦厄,到伏断三恶道的苦厄,到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之苦厄,到净除一切有漏种子而远离变易生死的苦厄,有一定的次第。
彻底而言,直到圆满成佛之前,等觉仍有微细的行苦;而要断除一切极粗种乃至最微细的苦厄,其根本即在运用根本无分别智。
根本无分别智的分证,意味着苦厄的分断;根本无分别智的圆满,则意味着苦厄的圆断。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已经自证一生补处菩萨的功德,即将圆成佛果,在佛陀威神之力的加持下,即以自证的智慧功德宣说妙法,并且以此来饶益众生。
观自在菩萨已经自证一生补处菩萨怎样观自在?
首先,是观色法自在行住清净。菩萨即依据根本智,以后得智的如实遍智,在出世的禅定心中,借助禅定所起的智慧遍照力,正观自身以及一切众生的色身。
皆可分析安立为无量的极微,都是因缘而起的如幻影像,毫无实体可得,从而破除对自身及一切众生色身的微细实体执。
其次,是观名法自在行住清净。菩萨同样依据根本智、后得智,在出世的禅定心中,正观自身以及一切众生受、想、行、识四蕴,皆是无形无相、因缘而起的如幻影像,毫无实体可得,从而破除对自身及一切众生受、想、行、识四蕴的微细实体执。
五蕴皆空,没有相的染污再次,是合观名、色自在行住清净。色是所取相分,名是能取见分,将色法极微执著为实体和将名法执著为实体,都是一合相之妄执,或者一合执。
再次,是观我相、我见等不可得。菩萨在出世禅定心中,正观自身以及一切众生皆无我等四相、四见可得,我等四相、四见本来皆空,皆是因缘而起的如幻影像,从而破除对自身以及众生四相、四见的微细实体执。
观一切皆空再次,是观法相不可得。佛陀为破除凡夫、外道的我等四相、四见等人我执,而宣说无我等正法言教。
菩萨在出世禅定心中,正观自身以及一切众生不仅没有我等四相、四见可得,也没有无我、苦、空、无常等相、见可得,我与无我等相、见皆非真实远离我与无我等二边,不见有我与无我等二边可得。
最后是定慧平等,入正观则离一切相,入俗观则如实了知一切相犹如影像,如幻不实;真、俗二观不二一如,达到自在无碍,同时并起,这是“如是胜解”。这才是真正得入真如实相相应之三昧,从而破除对自身以及一切众生乃至一切诸法的微细我执,真正做到无所住而住于无相智慧,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