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光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盘门风景名胜区内。相传三国赤乌四年(年),孙权为迎接西域僧人建造了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赤乌十年,孙权为报母恩,又建十三层舍利塔于寺中。宋宣和年间重修时将塔改为七级,并赐匾为“瑞光禅寺”,相传塔上常放五色祥光,故而改名“瑞光塔”,并沿用至今。
瑞光塔全景(
阿诚的白日梦)▼瑞光塔老照片▼
瑞光塔命途多舛,屡遭兵燹,历经了多次毁坏与重修,曾经与之相依的寺院殿堂已不见踪迹,只剩此塔屡毁屡修,在姑苏城中默默伫立了千年。经过考古研究与发现,确定了塔的建造时间为北宋景德元年至天圣八年(-年),此后明清两朝皆有重修。
现在一般认为,从宏观角度来说,瑞光塔砖砌塔身及三层以下基本上是宋代原构,四、五层经宋以后多次修换而尚保持原貌,第六、七层及塔顶木构架为明清时期重修。从微观角度来看,古往今来无数能工巧匠都在对瑞光塔进行不断的整修,塔凝结了无数匠人的心血。
瑞光塔全景(
臨安趙孟橘)▼作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塔的典型实例,瑞光塔构造精巧,其群柱框架结构在现存古塔中较为罕见,历史文化艺术内涵丰富,至今还有"七朱八白"、"折枝花"等红白两色宋代粉彩壁塑残迹,形制古朴,清秀柔和,隽秀挺拔的瑞光塔,保存着唐宋古塔的建筑风格。成为苏州城南风景区的“盘门三景”之一。
瑞光塔外壁壶门与隐出直棂窗(
阿诚的白日梦)▼瑞光塔是砖木混合的楼阁式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共七级,塔身砖砌,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外壁以砖木斗拱挑出木构腰檐和平座。每面以柱划分为三间,当心间辟壶门或隐出直棂窗,塔身的台基为石质须弥座式,座的四周束腰镌有狮兽、花卉、云纹等纹样,堪称宋代石雕佳作。
全塔腰檐、平座、副阶、内壁面、塔心柱以及藻井、门道、佛龛诸处,共有各种木、砖斗拱余朵。修复后通高约53.6米,底层外壁对边11.2米。层高逐层递减,面积也相应收敛,外轮廓微呈曲线,显得清秀柔和。
瑞光塔精致繁丽的斗拱(
火之星)▼瑞光塔精致繁丽的斗拱-底层外廊(
橘涂初四)▼瑞光塔第三层是全塔的核心部分,年在该层塔心内部发现了秘藏珍贵文物的暗窟“天宫”。一切源于三名少年在瑞光塔内玩耍时,意外发现了塔心砖龛内的暗窟,一批年代跨越五代和北宋的珍贵文物,因此得以重见天日。
图源王书林《两宋时期苏州瑞光塔的修缮工程》▼
砖砌塔心(
橘涂初四)▼塔心内的“天宫”暗窟(
橘涂初四)▼在发现的文物中,有铜质镀金塔两座,地藏、观音、如来佛菩萨像九尊,五代的手抄经卷、北宋的木刻《妙法莲华经》和嵌螺甸藏经漆匣等,尤其是一座"真珠舍利宝幢",在所出文物中尤为耀眼,幢高1.22米,用珠宝编成,集玉石雕刻、金银工艺、木雕、描金、漆雕等艺术于一身,堪称稀世珍宝。
真珠舍利宝幢(现存于苏州博物馆)▼
宝幢自下而上由须弥座、经幢和塔刹三部分组成,结合了木作、漆作、宝石作、金属作等精巧工艺,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幢顶的塔刹设计让人不由自主的将其与塔联系起来,“似一个迷你小塔的宝幢,藏在了瑞光塔中”,这样的联想让人们在惊叹于这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时又多了许多可爱的趣味。
塔刹般的幢顶似塔顶铁刹▼
瑞光塔塔顶铁刹(
阿诚的白日梦)▼中国古建筑的魅力源自千百年来中国建筑师们巧夺天工的营造技法,源自精巧繁丽的建筑构造和或明媚或婉约的建筑色彩,源自千百年来每一阵风、每一场雨和每一座城里每一个故事。建筑师们和时间携手完成了建筑设计,这场设计永不终结,因为建筑是不断生长的生命体。
瑞光塔屋檐(
橘涂初四)▼瑞光塔屋檐参差(
橘涂初四)▼瑞光塔与蓝天澄澈(
臨安趙孟橘)▼俯视瑞光塔(
阿诚的白日梦)▼瑞光塔与姑苏城(
阿诚的白日梦)▼参考文献:
王书林《两宋时期苏州瑞光塔的修缮工程》
程义《苏州瑞光塔真珠舍利宝幢的发现及其工艺》
来源:苏州园林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