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文化中国佛教的爱好者,平常诵持的《心经》可以说是般若法门中最为广泛之一。诵持心经,不仅在意念中有佛力加持,它也是般若智慧中教导人们离苦得乐的方法,那么,你知道诵持心经,知道观自在菩萨的“观”字很重要性吗?本文大茶经就来探讨《心经》中“观”字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心经》的首要段落开篇就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这个“观”字,在佛教里即为重要,它并非我们平常理解眼观的“观,”在佛教文化中,“观”是观照,它是要人们用心时时观照念头的起处,而不动摇。
而观自在菩萨,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能观照自己的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它是以大觉有情为己任,且自身已经得到解脱无碍的境界,并也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之意。
这里的“观”也是观我非空非有、寂寂无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所以,古贤大德者们就教导人们说这个“观”即是修心的总诀。佛家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有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可见,“观”字在佛教里的重要性,如果修行能时刻观照自己的内心,懂得自己内心的妄念,才能通过修持无上法门得以解脱。
佛教经典《华严经》也说到:“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这里的观字,也体现出我们平常在佛经中诵读的“观自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见性,自在无碍一个道理。
在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中,祖师大德们观心法门有许多,就是告诉人们,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内心,只有内心强大,智慧才能生起。同理,只有我们懂得自己的心念和妄想执著,再通过各种修行法门,我们的才能在次第修行的法门后得到自在无碍。
再说“观”字,我们回到古印度的佛教术语中,它在梵文音译为“毗钵舍那”,它与我们修行禅定的“定”即“奢摩他”是“相应”并称,主要是指以智慧观察特定对象,或通过观察特定对象获得智慧,故又意为“智”,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禅智”。
那么,在“禅定”的修持中,还有称“内观,”内观在印度巴利语中,意思是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也称为“毘舍那。”在佛教文化中,内观即要让我们懂得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也是让人们往内观察自己身心实相的一个方法,以智慧洞见一切烦恼的根源,从而通过各种修持方式,得到解脱。
在佛教文化中,“观”字即为重要,它是观照一切修行的法门要素,它是让我们体悟自心的一种证悟思想,只有自己懂得证悟,懂得体悟身心,我们才能真正从中在佛法中得到教导,从而得到无碍清净的境界。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想要体悟平常诵持的《心经》,“观”字很重要,即使是佛法中的八万四千法门,想要通达,“观”字也同样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