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吼观音和三大士系元明清时期相互关联的流行造像形式,学界略有述及,却不曾有过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有关二者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尚十分模糊。本文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参考学界已披露的资料和既有成果,尝试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图像学相结合的方法,从狮子吼观音的源头印度帕拉朝和藏传佛教造像说起,以期阐明汉地狮子吼观音和三大士像的发展脉络。印度帕拉朝产生并流行的狮子吼观音像,后成为藏传佛教同类造像的源头,两者关系密切又各具地域特征。狮子吼观音,梵文名为狮子吼观自在(Sihanāda-Avalokitevala),或狮子吼世自在(SihanādaLokitevala),产生于印度帕拉朝(8世纪中叶-12世纪),属于密教变化观音之一种,在东北印度帕拉朝统治地域小有流行。
20世纪末叶,日本学者佐久间留理子在梳理帕拉朝变化观音过程中分析了此种造像1,在其搜集的10例资料中,有9例出土或推测来自于东北印度,分别是新德里博物馆藏像、勒科脑博物馆藏Mahoba出土像〔图一〕、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藏Hasanpur出土像、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藏像、帕特那博物馆藏Kurkihar出土像、帕特那博物馆藏菩提伽耶Chilok出土像〔图二〕、伯明翰博物馆藏巴戈尔普尔SultanganjDt出土像、大菩提寺藏菩提伽耶出土像和摩揭陀出土像,另1例为金奈博物馆藏东南印度阿玛拉瓦提Amaresvara寺院出土像。连同笔者访得的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藏像1例,已知凡有11例。
基于整体观察并参考佐久间留理子成果,总结帕拉朝狮子吼观音像特征如下:这些造像一概为石刻背屏式,高20-厘米不等;3/4有明确来源地,多数出土于东北印度菩提伽耶等地方,个别出土于东南印度阿玛拉瓦提;均为帕拉朝遗物,没有纪年实例。其中阿玛拉瓦提Amaresvara出土像造型自然、简洁,雕刻于八九世纪前后,其余实例造型几乎程式化,约雕刻于10-12世纪。狮子吼观音一头二臂,盘腿坐在狮子承托的覆莲座或垫子上,两脚相对,左腿平放,右腿略微支起,左手撑在左腿后,拇指与食指间夹住从大地长出的长茎莲花,右手搭在右膝上,有的手指相捻或持念珠,上身左斜,头向右倾,通体略呈S形,此式经典名为轮王坐。
观音约半数有第三眼,普遍戴高耸的辫式发髻冠,发髻冠前饰有坐姿化佛者约占一半,体型表现为肩宽腰细、双腿肌肉紧实。下身着长裙或短裙,腰带有的系缚平结,上身大多自左肩向右腰斜挎络腋,个别者左肩敷搭鹿皮。狮子右向趴卧(以造像为基准确定左右方位,下同),或扭头前望观者,或回首上视观音。背屏左方长茎莲花顶上大多载有宝剑,有的在并排长出的莲花上承载装满鲜花的骷髅碗。背屏右方树立小蛇缠绕的三叉戟,背屏上方往往浮雕金刚界五方佛,也有的浮雕五菩萨或素面。如学界所云,狮子吼观音造型吸收了印度教尊神和佛教其他菩萨造像的特征,诸如第三只眼、虎皮衣、骷髅碗和缠蛇三叉戟等元素由来于湿婆神像,而乘骑狮子、肩部散垂五条辫发和宝剑则来自于文殊菩萨像,体现了多种神格特征。
其坐骑狮子,则是借用了以狮子吼象征释迦佛教化说法的表现形式。狮子吼观音造型契合不晚于12世纪成书的《成就法鬘》的记述,此书引导修行者洁身坐于净处,心里观想清净月轮等,不知不觉间佛陀、狮子吼观音等浮现眼前,于是供养并忏悔,口诵真言,意识到自己拥有坚固智慧,其后再一次观想狮子吼观音的生成过程,从而形成一个内在的心理世界。再后,修行者在冥想中与狮子吼观音合为一体,以狮子吼观音置换己身,获得新生。狮子吼观音密法修行者,以鲜牛粪涂病者身,以为可治愈一切病患。我国狮子吼观音像率先出现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元代未见实例,仅有相关文献记述,明清有少许雕塑和一些唐卡,可以了解藏传佛教狮子吼观音的概况。
据元晚期文献记述,至元三十年()忽必烈患腿疾,召唤西藏萨迦派胆巴金刚上师于内殿建狮子吼观音道场,七日痊愈2。从西藏法师开设道场情况推测,其中应该设置藏式狮子吼观音像,这是目前所见汉语文献中最早的狮子吼观音名号,建设狮子吼观音道场以治病救人,符合狮子吼观音成就法的意旨。指令建观音狮子吼道场情况暗示,似乎在此之前元朝上层人士已经知晓狮子吼观音的所谓治病功效,其信仰可能在稍前一段时间已传入汉地。又据《元史》记载,在元朝节日祈福活动中出现有狮子吼道场3,意味着设有相应的造像,尽管不清楚其造像形式,但至少可以说是汉地同类造像的直接源头。已知藏传佛教狮子吼观音雕塑造像,见于明清两朝藏地和汉地实例,学界在相关研究中有所涉及。
藏地实例如故宫博物院藏14世纪前后黄铜铸造嵌绿松石小型狮子吼观音像,观音游戏坐在右向伫立的狮背上,左腿盘,右腿蜷垂踏在狮身前小莲台上,左手撑在左后方,右手搭右膝上。其人戴宝冠,着袒露右肩僧衹支,斜挎帔帛。观音左侧长出一束莲花,中间一枝莲花载物,残存部分可能是宝剑的柄托,外侧一枝莲花承载骷髅碗,观音右侧一束莲花,中间一枝承载三叉戟头。又如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门塔15世纪前后泥塑狮子吼观音像〔图五〕,观音坐在右向趴卧的狮背上,左腿盘,右腿蜷垂于座,左手撑在左腿后,右手置于右腿上施与愿印。其人长有第三只眼,发髻冠,从左肩向右腰斜挎帔帛,左肩垂覆兽头皮衣。观音左侧长出长茎莲花,上载有宝剑,右侧花丛中竖立三叉戟。狮子回首上视,观音两外侧胁侍二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