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这样说:佛教里拜佛像是偶像崇拜,这些佛像是金、银、铜、铁、木、泥、石做的,有口却不能言,有眼却不能看,有耳却不能听,有鼻却不能闻,有手却不能摸,有脚却不能走,有喉咙也不能出声。它不能降祸,也无力降福。
礼拜佛像有什么用呢?是人们心目中的百求百应,还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呢?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不鼓励弟子造像的。当时的佛教雕刻,是用佛足、菩提树、莲花座这些来代表佛和佛法。那时的工匠认为佛的神圣形象难以描绘,制作佛像是一种亵渎神圣的罪过。所以直到公元一、二世纪,才出现了佛像。
佛像的出现,其实有这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报恩。一切众生于我们都有恩,恩德最大的无过于老师,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接受佛菩萨教诲,这才真正觉悟,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供养佛菩萨是纪念老师,感恩不忘。
其实佛像和我们现在社会中的照片一样,照片承载的是我们对亲人的回忆,而本身只是一张纸而已,不是这张纸在产生作用,是人的心在作用。
佛像的道理也是一样,设立佛像的意义就是借助这个外在的相来帮助我们忆念佛陀、树立内心清净的相。若把重点放在佛像上,去分别比较,那就偏失本意了。
第二意思最重要:见贤思齐。佛是凡夫修成的,供养他的形象,提醒我们向他学习,也要成佛。要学佛的存心立愿,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样样向佛学习。不能把佛菩萨当神明看待,那就迷信了,就错了,就把佛教变成宗教,就不是教育了。
古今中外,许多教派都有造像的传统,象国外的天主教,国内的儒家学派等也都有造像。无论是佛教的造像,还是天主教的造像,或是孔子造像,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即通过造像,追思先贤圣人的教化功德,展示他们的慈悲与博爱。
在佛教里,礼拜佛像并不是拜那个木石所造的像,而是借此表达我们对佛像所代表的佛法的尊敬。
在佛陀时代,什么像都没有,他的弟子们怎么修呢?心中有佛,佛在心中。
现在这个时代,借外在的佛像启发打开你内在的自性佛,你就再不需要佛像了。
当一个人悟入佛的知见之後,一切都变得自然,他由尘劳之中脱颖而出,以清新的品质去生活。一切就自然贴切,这个时候,感情与理智融合了。内在的本性与外在的情景也就相应,从而有自在和无量的喜悦,这种体验是无法言传的。
佛像也是一面镜子,通过礼佛,我们来照见自己的身口意,检视自己的烦恼,指导自己的身心,让自己身心的一切行为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善良,让我们内心中那些不健康的、那些不善良的、那些灰暗负面的情绪全部去掉。这才是礼佛的真正目的,而不是去求那些泥塑木雕铜铸金造的佛像给你点什么。
通过礼佛,能够真正认识到佛法的本质,改变自己生命的方向,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转凡成圣,才是我们拜佛的真正目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