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正觉回向”,前面右边山壁处可见有一猛兽造像,它既像狮子,也像“猰貐”,呲牙瞪眼地卧伏在头前方那个洞窟边,审视着每一个进洞出洞的游客。据说它就是佛教九大护法佛兵之一的“雷音尺”梵语的僧伽彼—狮王。(见附件1)
有关护法佛兵雷音尺的传说是:当年佛祖弘扬佛理,传播广义,善众日多,招致当时古印度婆罗门教宗的不满,召集百万信徒,邀佛祖论道于波罗们祭台—迦叶城。但佛理博大精深,教宗和佛祖舌战三日三夜,百口莫辨,百万信徒深受感化,诚心向佛。波罗门的千年护法神兽白狮王,灵性有加,也深被佛法感染,落泪驯服。然教宗恼羞成怒,以法器迷心尺施咒惑众,令信徒迷失于三界六道中,沦为鬼魅,试图力挽狂澜。佛祖见教宗执迷不悟,无奈叹息,手结佛印唱出浩瀚梵音。梵音清心寡欲,化戾气为祥和,破除魔音迷惑。教宗无计可施,以欲迷心尺劈杀佛祖。白狮王明辨善恶,为救佛祖不惜犯戒,将主人和迷心尺一起吞噬。事后白狮王念及主人的百年恩情,仰天惨号,音域广传千里,蕴含梵音意境。佛祖伴颂引导,白狮王大彻大悟,得道升天。狮身与迷心尺融为一体,合成护法佛兵雷音尺。此佛兵见证“善不善法,从心化法”的大道真理,代表心之“始觉”。看,现它守护在圆觉洞口不知见证了多少从始觉到圆觉的川密觉者、及转世轮回罗汉、法王、菩萨、本尊等......。
“圆觉洞”是宝顶山的第29号。这个洞窟,高6米、宽9米、深12米(按法度是18、27、6宋尺的建造布局),内有52尊造像,分别雕刻于宋朝淳熙至淳祐年代,(即~年间)。
(圆觉又叫无上觉,是佛教“觉”的三种境界之一,它是指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达到 、最圆满的境地)
进入圆觉洞窟,迎面刻有结跏而坐的三尊主佛:大足当地解说他们是“三身佛”。中间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左边是报身佛(卢舍那佛,经过修习得佛果,享有净土之身);右边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为超度众生而呈现的各种化身)。
意密”“身密”语密”
然而,细看结跏而坐三尊主佛的三昩耶形(见附件2),他们应是密宗的“三密佛”。中间是毗卢遮那佛结最上菩提印;左边(西方位)是阿弥陀佛结往生九品印;右边(东方位)是药师佛持药壶。他们从方位及三昩耶形上都可以说明,完全不是大足当地解说一直以来解读的“三身佛”。而大足当地这样解说的依据,其实仅是“智慧”的照搬了安岳圆觉洞的“三身佛”而已(见附件)
密宗(川密)造像重法度,圆觉洞内的三尊密佛无论从手印到仪轨都能看出其代表的是药师佛(阿閦)、毗卢舍那佛、阿弥陀佛三密身,即:“俺、哑、吽”(身语意),其排列仪轨(佛像组合方位)、手印也是严格按密法彰显“意密”“身密”语密”无误。也许有人要问“意密”应是显纯密的阿閦,这里为何是杂密的药师佛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川密之所以在这里用药师佛而不是阿閦佛。这是因为川密是杂密的缘故,药师佛是杂密的主佛之一,其位东方,与纯密东方的阿閦同位共意。同时宋代纯密尚未在民间普及(自唐武宗“会昌法难”就已绝迹、失传。民国后,中国僧人(持松法师等)才将其请回中国)而当时药师崇拜却在民间广为普及,川地也是只有药师信仰而没有阿閦,故必然如是为药师造像。
左侍立为“僧伽”
右侍立为“功德官”再看,以上三尊主佛旁的二位侍者,大足当地解读为:其左侍立是赵智凤,头饰卷发,身穿大袖袈裟,双手结智拳印于胸前;右侍立是柳本尊(晚唐乐山人,四川密宗祖师之一),头戴王冠,身穿大袖长袍,双手捧笏于胸前。
但我认为:这种解读是不准确的。如认真按法度及“名相密法”来分辨应该是:左侍立为“僧伽”(有说大迦叶)见手印,代表佛的传承者;右侍立为“功德官”(有说赵太守或当朝分管佛法及考核的官员)也代表信仰佛法、支持造像的官方代表是也。
当然“一切有为法,而法无定法”故大家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来感悟我就以上解读的认知。
再看上图“三密佛”前跪着一合掌菩萨,大足当地解说:是十二圆觉菩萨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正轮流合掌跪于佛前问法,而佛各别作答。这一问一答形成的《大方广修多罗了义圆觉经》便是这窟造像的经典依据。
但我不赞同当地的这种解读。在将其与安岳圆觉洞对比后,我认为按整个大佛湾造像的佛理,大佛湾圆觉洞建造时就没有去复制安岳十二圆觉的轮流问法,洞里的三尊主佛也不是“三身佛”而是密宗的“三尊密佛”。这位在“三尊密佛”前合掌而跪的菩萨是在佛前证法,以彰显川密柳派门生(悟者众生为佛)超越语言 境界的考场证法及《印现坛仪真言》的表相。密教是直参佛的真实(超越语言 境界)的宗教。必然强力的自觉到只用语言与论理是 不可能到达 境界,而必须选用其他方法直入、直参。而这种方法不能公开,而是秘密的。所用的也不是通常的语言与论理,而是佛的真实语言。这种语言就叫真言。因此,修行者之拟与此等秘密境界合一而从事的实践,势必不能仅靠语言(口)而已。身体与佛合一,谓之身密;加上口密与意密,谓之三密。三密之间是相连而不可分离的(见附件4)。所以,与其说圆觉洞是菩萨论道的法场,不如说它更是僧众三密正等正觉获得的考场,跪在三密佛前的不应是12圆觉中者,而应是柳派弟子成佛的考场答辩者(赵已在洞外为其塑造了一尊正等正觉像也就是柳派觉者的回向像,其先在洞外回向结了正觉手印后再步入“圆觉的考场”(1考:口诵真言咒语“语密”、2考:手结契印(手式或身体姿势)“身密”、考: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就可以即身成佛。)这符合整个大佛湾密宗坛场的佛理。更符合赵本尊建坛的初衷及佛化的理体。不愧绝美的创新!
40年代拍摄洞内两旁立有四根龙柱为钟鼓架(左鼓、右钟)钟鼓齐鸣是表功德圆满,证法成功?周密完整的排水系统在靠山的西壁上,刻有一条长卧的龙,这条龙的龙身便是窟顶的排水渠道。在龙头下面刻着一位高擎钵盂的老僧。下雨之时,雨水从窟顶的岩隙渗透下来,通过龙身汇向龙头,再通过龙嘴滴入老僧的钵盂内,并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老僧持钵的手臂是镂空的,水通过他镂空的手臂往下流,然后通过石壁上的暗道和水沟排出洞外,形成一个周密完整的排水系统,真可谓巧夺天工。
佛光普照、梦幻成真,的佛国仙境。又来看图,为了突出“现场映对佛法”这一主题,匠师们在建造该洞时,(按法度2*9=18、*9=27、4*9=6宋尺的建造布局佛理),刻意的将进口甬道拉长,并处理为外小里大的狭梯状,使洞内光线暗下,然后在洞口上方开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强光,从而将观众的视线引到佛前跪对佛法的菩萨身上。随着大家在洞内视觉的逐渐适应,周围各菩萨在淡薄微明的光影中浮现。而随着光线的折射、扩散,菩萨与山石竹林,祥云缭绕的背景之间,还会产生出丰富的明暗层次来。这种巧妙的调配光影,借助观者的心理感受,创造出了一个佛光普照、梦幻成真,的佛国仙境。
再看洞壁两侧俨然整齐排列的十二位行圆觉菩萨。左边6位菩萨从右到左分别为:
文殊菩萨普眼菩萨弥勒菩萨威德自在菩萨净诸业障菩萨圆觉菩萨右边6位菩萨从左到右分别为:
清静慧菩萨金刚藏菩萨普贤菩萨贤善首菩萨普觉菩萨辩音菩萨十二位菩萨个个端庄典雅,风姿飘逸。她们柔和的目光,微微后收的嘴角以及弥漫于脸部,那洞察一切的浅浅微笑,无不透露出她们内心的恬静优雅,显示出她们超凡绝尘的气质。她们脸部的肌肉丰满细腻,具有童颜肌肤的质感,就好似在细润的肌肤下有血液在缓缓流动一般。她们的轻沙薄裙、璎珞飘带都随着身体的起伏转折而微妙地变化,她们整个形体结构所表现出的那种优美的韵律感令人陶醉,可以说,古代的艺术家们赋予了这些冷冰冰的石头艺术的生命力!(见附件5)
另外,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洞内的所有造像都与大地浑然一体。圆觉洞并非是一个天然洞窟,它是匠师们在坚硬的岩壁上一锤一锤凿出的洞。八百年前,匠师们的工具非常粗陋,当时又没有爆破技术的广泛运用,这样人工一锤一锤凿出这个精美的洞窟,必须要求工匠师除了具有高度的智慧、严谨的态度和娴熟的技巧之外,还必须付出艰巨的劳动才行。我想,是一种信仰的力量让工匠师们创造了奇迹。
圆觉洞是古代艺术家们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技艺的结晶,它不愧为是“宝顶山石刻艺术之冠”。
关键词:通过鉴别我认为:
1、安岳圆觉洞是参照《大方广修多罗了义圆觉经》菩萨轮流问法打造,仅是菩萨们小范围的觉己修炼提升,“是范围有限,小我的事相”。
2、大佛湾的圆觉洞却更有彰显密宗“悟者众生可为佛”的事相,“是普度众生,人人可佛的大我”。
《圆觉经略疏序》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为如来。
所以我认为:大佛湾的佛理就是在彰显“三密相应众生可佛”的密法,它比安岳圆觉洞对圆觉的认知,完全是更上了一层楼。
张策
ZHANGCE
年9月
附件:
附件1:佛教中的神兽—狮子,
在佛教中,动物与人一样,都是独立自主的生命,同样受到因缘业力的牵制,但是也同样能够通过修行证得解脱智慧。事实上,佛陀在过去生中,就曾示现过为动物身,以动物之身来实践救度众生的菩萨行。狮子是百兽 ,所以在佛教的许多经论中,都用狮子来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如《大智度论》记载,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所以称为人狮子。此外,由于释尊为人中 ,于三界中得无畏自在,如万兽中的狮子王,所以称为“释狮子”。《略出经》中说:“于菩提树下,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释师(狮)子。”佛经中出现许多与狮有关的说法,狮子奋迅比喻佛的威猛神力;狮子游戏三昧指佛能降伏邪魔;狮子吼比喻佛法能够振聩昏昧的众生,当佛陀说法时,菩萨起勇猛心求取无上菩提,而外道恶魔生起怖畏;狮子乳比喻菩提心;狮子卧则是说比丘的卧法如同狮子一般,两足相叠,右胁而卧,又称为吉祥卧。《宝雨经》卷五中说,菩萨修得十种善法,得无上正真之道,能调伏邪魔野兽:“菩萨成就十种法犹如狮子。何等为十?一者得不惊怖,二者得无怯惧,三者得不退道,四者如狮子吼,五者得无所畏,六者游行园林,七者依止岩窟,八者得无所取,九者势力勇猛能破他军,十者守护一切善法苗稼。圆觉洞口的勇猛释师(狮)子(九大护法佛兵之一的雷音尺),代表了护法僧众,代表了心之“始觉”。
附件2:三昧耶形
“三昧耶形”指密教诸尊手持的器物及手结的印契。又作三摩耶形,略称为三形。是表示诸佛菩萨之本誓(因位的誓愿)的形相。三昧耶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而诸尊所持的器物或印契皆具此四义,故名三昧耶形。
诸尊所持器杖及印契等系象征诸尊内证之德,内德外相平等无别,故有‘平等’义;又如文殊菩萨所持的利剑表示大智断惑的本誓,转法轮菩萨手持的宝轮表说法破执之本誓,故有‘本誓’之义;诸尊将印契持物示于众生时,众生因其功德,能除垢障,离烦恼、业、苦等三障,故有‘除障’义;诸尊以三昧耶形惊醒众生之长眠,俾使发心修行。又,行者结本尊之密印,自其三昧惊觉,故有‘惊觉’义。
密教认为执持刀、剑、轮宝、金刚杵、莲华等三昧耶形时,天魔波旬不敢违越,诸佛自身亦不能违越。众生见彼三昧耶形,信其本誓,如法修行,则从所愿而得福智。又,《两部曼荼罗义记》谓波罗蜜意指到彼岸,三昧耶形指本誓,本誓即到彼岸的誓愿,所以三昧耶形又称波罗蜜行;住诸尊三昧耶形,即是入定的形相,寂住本誓愿。
因三昧耶形表诸尊之本誓,故有时以此形直接代表诸尊,画在曼荼罗上,此称三形曼荼罗,或称三昧耶曼荼罗。如金刚界九会中的三昧耶会、降三世三昧耶会等即是。
又,金刚界五部诸尊的三昧耶形,各成一类。即如来部是八辐或十二辐轮,莲华部是赤白莲华,金刚部是五钴、三钴金刚杵,宝部是各种颜色的宝珠,羯磨部是刀剑等。
密教是直参佛的真实(超越语言的 境界)的宗教。因此,必然地,需要强力地自觉到只用语言与论理 不可能到达,而必须用其他方法去直入、直参。这种方法并不是公开的,而是秘密的。所用的也不是通常的语言与论理,而是佛的真实语言。因此,这种教法才叫做密教或密藏;这种语言,才叫做真言。
因此,修行者之拟与此等秘密境界合一而从事的实践,势必不能仅靠语言(口)而已。身体与佛合一谓之身密,加上口密与意密,谓之三密。三密之间是相连而不可分离的,其实践上的顺序大致如次︰
此中,以身体去体验佛之境界的身密,为三密之首,最为重要。然而,身密的基本内容,则是用手指各种形状的组合以显示佛陀境界的印契(手印),以及直接显示佛陀境界的持物。关于持物方面,阿弥陀佛的‘开敷华’(已开放的莲华)以及不动明王的剑与索等是最为有名的。手印方面,则以阿弥陀佛的法界定印、圣观音的施无畏印及与愿印等最为有名。
像这样,密教诸尊全部都有固定的印契与持物,用以显示其境界(三昧耶)。以此,美术史家可以依据印契与持物,来判别该尊是那一尊佛菩萨,不过,印契与持物的真正目的则是在于佛菩萨以之为象征来显示其境界。
‘三昧耶’就是这种情况下的用语。该词原是梵语samaya的音译,有平等、本誓、惊觉、除垢障四义,每一义都可显示出佛陀的境界。由此四义,修行者乃可以进入佛之平等境界、汲取佛之本来誓愿、蒙受佛的启觉、并断除烦恼污垢。由此可见,真言行者修行的全部阶段,可由此三昧耶显现出来。
附件:安岳圆觉洞三尊主佛的三昩耶形一看就是三身佛
左边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持钵)中间法身佛(毗卢遮那佛结最上菩提印)右边报身佛(卢舍那佛施无畏印)安岳圆觉洞三尊佛像:毗卢遮那佛(结最上菩提印)、右边报身佛(卢舍那佛施无畏印)、左边应身佛(释迦牟尼佛持钵),而非宝顶圆觉洞内的"三尊密佛"。
宝顶圆觉洞三尊密佛像中间毗卢遮那佛(结最上菩提印)、左东边药师佛(持药壶)、右西边阿弥陀佛(结往生九品印)。
附件4:三密
梵语指秘密之三业。即身密(梵ka^ya-guhya)、口密(梵va^g-guhya)、意密(梵mano-guhya)。身密为形色之变,口密又称为语密,意密又称为心密。主要为密教所用。
(一)依显教之解释,不能以凡虑测得之佛之三业,称为三密。据大智度论卷十载:(1)身密,如来处大会中,众见佛之身色及身长不同,乃至现大神变,皆不可思议。(2)语密,佛说法时,或一里,或十里,或百千万里外皆得闻佛音声。又于同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闻说持戒等,各各随心所闻,皆不可思议。()意密,佛常处寂定,凡所思惟观察,皆不可思议。
(二)密教以佛之三业属体、相、用三大中之用大(真如之作用),其作用甚深微细,为凡虑所不及,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故称三密,与众生之三业相应,能成就不思议之业用。众生之三业非但契合佛之三业,且含摄于其中,又众生心中隐秘之本性同于佛之三密,即众生三业之实相皆是六大法性之作用,与佛之三业相同,故亦称三密。众生之三密中,行者手作本尊之印契,乃至行、住、坐、卧等一切事业,皆称身密。行者口诵真言,乃至一切言语等口业,皆称语密。行者心观本尊,乃至随事起念一切事业,皆称意密。众生之三业相应于佛之三密,称为三密用大,与‘六大体大’、‘四曼相大’合称三大。
佛之三密遍满宇宙,具体而言则有四种曼荼罗身,其中相好具足之大曼荼罗即如来之身密;三昧耶曼荼罗以密印及种种标帜表示本誓,为如来之意密;法曼荼罗是种子、真言、陀罗尼等言教,为如来之语密;羯磨曼荼罗通于以上三曼荼罗,故通三密。又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依序配于身、语、意三密。
又三密有有相、无相二种:(一)有相三密,佛与众生互融,入于瑜伽境界,众生身结印(身密)、口诵真言(口密)、意观本尊(意密),此即有相三密。(二)无相三密,众生所有身、语之行为、内心所思考者皆为三密,此即无相三密。基于有相三密,佛之三密加护摄持在众生之三业上,称为三密加持。佛之三密与众生之三密相应融合,称为三密相应(三密瑜伽)。另如行者与本尊一体化,当身即可成佛,称为即身成佛。清净三业之观法,称为三密观(又作三金刚观、三金观、三吽观),即在身、口、意三处观‘吽’字,此乃观象征五智之五钴金刚杵,以清净三业罪障之观法。
此外,三密有四重之本末, 重,意密之德显了,是为本;身、口二密随观心,成本尊之所作,是为末。第二重,三密皆同至 实际妙极之境,故平等而无本末之分。第三重,由因至果以意为本,佛果之正位以身相为本,果后之方便以言说为本,故三密互有本末。第四重,身是体,为佛部,故为本;语、意是相用,为莲华、金刚二部,故为末。
关于三密与六大、四曼之关系,有横、竖二义。就竖义而言,六大之中,地、水、火三大为身密,风、空二大为语密,识大为意密。在四曼之中,字、印、形次第为语、身、意三密。就横义而言,一切显色为身密,一切音声为语密,一切理趣为意密。依此横、竖二义,在三密之中摄体相,故四曼、六大微细法体,乃至少分如邻虚,亦无非业用,三密之一法得摄尽众德,故三密即大日如来。[大宝积经卷十密迹金刚力士会、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一、菩提心论、大日经疏卷一、十住心论卷十、辨显密二教论卷下、大日经开题、五轮九字明秘密释、即身成佛义]
附件5:十二圆觉菩萨
十二圆觉是为得到佛祖真传要道,努力向修成圆满正果——成佛的目标迈进的十二位大菩萨。成就圆觉,也是佛教追求的目标。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代罽宾沙门佛陀多罗于69年(长寿二年)译于洛阳白马寺。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共有十二章,主要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和贤善首菩萨就有关修行菩萨道所提出的问题,以长行和偈颂形式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方法。此经在《开元释教录》中被列于大乘“修多罗藏”,后收入华严部。
《圆觉经》是唐、宋以来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盛行讲习的经典。最早提倡此经的是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他为此经作了七部注解, 的有《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经略疏》、《圆觉经略疏钞》。
这十二位有望成佛的圆觉菩萨,其实是佛教教义的神化,是一种象征,是佛门为使教义形象化而设计的。十二圆觉菩萨来源于唐代佛陀多罗翻译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经文内容是佛与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妙理和观行方法
细分:左边洞壁上的6位菩萨(见下图片)
1、文殊师利菩萨: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之左。显智、慧、证三德。在过去世,他曾为七佛之师,锐利的智慧,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因而有“三世觉母妙吉祥”的尊号。
2、普眼菩萨:为观音菩萨之异名。佛经称其慈眼普观一切众生,谓之“普眼”。
、弥勒菩萨:音译作末怛俐耶菩萨,意译为慈氏。依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既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释尊预言,当其寿四千岁(约 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将下生此世,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称作一生补处菩萨,亦称弥勒佛。
4、威德自在菩萨:可畏为威,可爱为德。法华嘉祥疏七曰:畏则为威,爱则为德,又折伏为威,摄受为德。威德自在菩萨的含义是德性的成就,自然解脱自在而威仪庄严。寓意: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5、净诸业障菩萨:乃消除一切烦恼业苦之谓。《圆觉经》中,释尊为净诸业障菩萨说示觉性本净,但由众生无始以来,妄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嗔爱,生妄业道,不能入于清净觉海。此菩萨及诸眷属皆是大慈悲拔苦除障门。寓意:能够消除种种阻碍自己“解脱”的业障\恶因和恶果。
6、圆觉菩萨:觉者圆满之觉性也。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寓意: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细分:右边洞壁上的6位菩萨(见下图片)
1、普贤菩萨:音译作三曼多跋陀罗菩萨,意译为遍吉菩萨。为我国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佛之右,显理、定、行三德,为诸佛之本源,亦为一切法之体性。
2、金刚藏菩萨:音译作缚日罗孽罗姿,意译为金刚胎。藏即名为坚,是故坚如金刚名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状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余善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
、清静慧菩萨:音译作尾戌驮摩帝,相当于大日经密印品之生念处菩萨。大日经疏十三谓此菩萨得大自在,同佛境界,从法而生,故称法生,即从自性清净之法而生之意。寓意:脱离烦恼,六根清净,从而获得佛门智慧。脱离烦恼,六根清净,从而获得佛门智慧。
4、辩音菩萨:佛以一音遍于万类。此菩萨善能辨别随类圆音,故名辩音。寓意:擅长以音声宣传佛理,教益众生。
5、普觉菩萨:普乃普遍,觉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乃察知恶事也,觉悟乃开悟真理也。圣者能觉知烦恼障而不受其害,故称之为觉;无明之昏暗如睡眠,但圣慧乍起则朗然如得寐,故名为觉。寓意:看透了生死苦乐,请佛指出修行之路。
6、贤善守菩萨:贤而行善乃贤善。调柔善顺曰贤,贤之与善义意无别。贤则亚圣,善则顺理。首是头首。欲使万善齐兴,俱顺真理成正因位。亚次圣果者必籍经教流通,经教流通是贤善之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