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顶的山峰,上面还有两座寺庙
出门旅行,总有点自由飞翔的冲动。这次前来贵阳,也是几个朋友临时起意,遵义黄果树走遍,记起曾经在福建接待过的一位贵州朋友龙兄,他在铜仁,满打个电话,心想距离贵阳还远着呢,不会麻烦到他。谁知这位久违的老兄接到我的电话异常高兴,说铜仁这边如何如何好,离凤凰古城近,且有五大佛教名山之梵净山云云,飞机过来只要半个小时。毕竟龙兄曾经当过招商局长,一番鼓动让我调转了摇摆不定的心,确定去梵净山。
飞机只有早上一班,可惜定得太晚,没票了,于是决定乘坐汽车前往,心想沿途看看风景也不错。晚上到达铜仁,自然是一番觥筹交错,休息,准备第二天的行程。
肠旺旺肠
早晨起来,龙兄已在大堂等候,外加一位陈姓朋友,司机小叶,就此出发。龙兄说早餐就不要在酒店吃了,去吃一下贵州人特别喜欢吃的早点——肠旺面,相当于福州的锅边糊,狂喜。路上介绍,全贵州人清晨的早点,中午的快餐,晚间的夜宵,都是这种吃了上瘾,排队费时又不觉其烦,经年常吃也不生厌的食品。
心中琢磨着,肠旺面大概是吃了以后肚子会很舒服的面,可能有整肠丸的功效。其实“肠”乃猪大肠,“旺”是猪血,肠旺就是两种主要原料。说肠旺面有山西刀削面的刀法,兰州拉面的劲道,四川担担面的滋润,武汉热干面的醇香,估算着这是不是得叫综合荟萃?车开到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人气却很足。门口一个大汤锅熬着鸡汤,可能经常来吃的缘故,老板娘热情招呼着龙兄。出于好奇,认真看煮面的过程。其实应当称为肠旺粉才对,只见老半娘抖散开粉条入烧至微沸的锅中,煮至翻滚,漏勺捞起,往漏勺中冲入一碗冷水,再将粉条放入汤锅中烫热,装入已经用豆芽垫底的碗中,灌入鸡汤,放入肥肠片、血旺片,淋上红油,撒入葱花,连贯流畅,一气呵成,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吃肠旺面还有术语,比如老板会问要“红重”还是“红轻”,这也是文化,在这里,要辣椒多叫“红重”,少叫“红轻”,不要辣椒油叫“免红”,哈哈,咱如果再往下续的话,吃辣椒可能要变成“干红”了。还有不要葱花叫“免青”,少要面条叫“减条”,多要汤叫“汤宽”,有点像以前镖局押车时的叫法。本身就喜欢喝鸡汤,再加上昨晚喝白酒嘴巴比较干燥的缘故,三下五去二,汤已全部下肚,立马大声叫到“汤宽”“汤宽”,惹得边上人侧目,以为东西掉地上的“哐铛”。人性化的是还给你配上一盘泡白菜,不至于那么油腻。云中漫步
铜仁前往梵净山大约需要2个多小时的车程,沿着弯曲的公路前行,我们从江口方向进山。进江口镇,一条清澈的山溪从大山腹地淙淙流淌出来,清冽,透明。梵净山索道刚开通不久,此前上山要走级台阶,没有一定的体力和毅力绝对吃不消。也有怕累的缘故,也有节省时间的考量,选择乘坐缆车。乘坐缆车也要先坐观光车到海拔米的缆车下站,行程9公里,人民币20元,感觉现在许多景点都是故意将大门修得离景区远远的,好歹以环保为名垄断资源,乖乖掏钱吧。山路蜿蜒曲折,沿溪而建,其实一路风光挺不错,可惜总是一瞥而过。缆车总长约米,轿厢比一般的要大,可坐八个人,全封闭,上站海拔米。
有这样的说法: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缆车缓缓起步,一切趋于静谧,山腰的雾实在太大,视线只有两三米远,此时的心情倒放松了下来。平时都在奔忙,没有用心去看身旁的世界,也从来没有看清楚过,忙忙碌碌中,我们早已迷失自我,工作中看似为了一些目标而努力,得到之后,却两手空空,因为得到的东西,早已不是当时的目标,想多了,走神了,呵呵。
缆车开行不久便在云雾中穿行,看不清前后的车厢,云雾犹如一位婀娜少女的粉润小手,柔曼地抚弄着车厢,偶尔哗哗的流水声传入耳中,拾缀的似乎是历史的足音,只是这匆忙的步履千万别惊着那一个个梦。陈兄说山上有金丝猴、娃娃鱼和珙桐等许多珍稀动植物,运气好的话可以看见,马上反驳,东西是有,这是真的,不过能看见的话保准同时也遇到老虎和黑熊,还是算了,大伙齐笑。
也可能雾天速度放慢了的缘故,这个缆车是我乘坐过时间最长的,差不多走了40分钟。快到缆车上站时,云雾散去,一片清晰。四周的景致一览无遗,不知名的白色串串花儿在怒放,似乎在欢迎我们这些陌生的访客;远看一柱擎天,那便是著名的红云金顶,山上的奇岩怪石依稀可辨;索道上的车厢像一只只小甲虫在缓慢地移动着,游客登山的线路行道像一条线,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攀登,犹如一只只小蚂蚁在爬。山下云海起伏翻腾,山上老金顶在望,十分兴奋,抒发心中的惊叹之情。对那句“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的俗语又有了切身的体验。
普渡广场
下缆车,往普渡广场方向行走,远看金顶离我们是那样的近,可是要走到金顶脚下还要走一段路。前行不远有一个观景台,这里也是挑滑竿工人揽客之处。马上过来探询我们是否坐滑竿上山,有一个标准,体重超过斤的游客,挑的时候要多交增重费。心中别扭,感觉怎么有点像卖猪肉,婉言拒之,自己走吧。
梵净山的出名在于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弥勒菩萨的道场而闻名于世的,据说鼎盛时期全山有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等庞大寺庙群,在佛教界有相当地位。由于贵州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不沿湖,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导致去游览梵净山不太方便,所以在旅游界的名望不及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和峨眉山。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种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免受人类的侵扰。
约行半个小时到普度广场,这是金顶脚下一块难得的小平地可供游人小坐休息,也是通往金顶的必经之地。前面是镇国寺,边上是“承恩寺”,正在重建,说此寺庙是梵净山弥勒道场的主寺庙,据说原来的庙宇的建筑非常奇特,全用梵净山上的页岩砌成,如今只剩下一段断墙残垣可怜兮兮的耸立在新造的庙宇后面,供人凭吊新造的庙宇已露出水泥的飞檐翘角的轮廓。有点没琢磨清楚的是,在同一地质年代形成的两个山顶,为什么要叫作新金顶和老金顶。
站在普度广场,新金顶傲然耸立,而不远处的老金顶则有点朦胧,稍事休息,龙兄带路,先参观远处的老金顶。
金顶蘑菇
徐徐前行,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老金顶的标志是蘑菇岩,也是梵净山的标志性景点,充满期待。一口气来到跟前时,感觉完全没有印象中的大,犹如饭店拍照展示的菜肴一样,蘑菇石呈方形,高约十几米,下面小上面大,两块巨石好像有人不经意随意放上去,没有对齐,上下错位,似乎重心不稳,真不能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倾倒。石头的纹理十分清楚,是一层一层的,由于风化严重,这里已经用栏杆隔开。
“蘑菇石”对面是一块被人称为“万卷经书”的巨岩,整个山体层层叠叠的,像是一堆码放得十分整齐的书籍,气势巍峨。相传万卷书是唐僧师徒从西天取经返回途中,乘云架雾经过此处,不慎落下一叠,悟空随身抽下一根毛,变成一只雄鹰是在此守护经书,今天我们能看到在万卷书对面的岩石中间站着这只雄鹰,凝视着万卷书,大体附会如此。前人有诗曰:“牙谶玉轴是谁储,万卷堆来混代初;遍地纵遭秦火劫,名山还有未烧书。”
奇特的蘑菇石、雄伟的万卷书、佛光幻影、云海波涛,才知道梵净山是如此的奇和妙,当一阵阵云雾经过此地时,简直不敢相信是站在地球上,开始才气喘呼呼登上来,可一会而就顺气清诒,赖不住幺喝了一声,那声音回荡在山谷间,整整在这里呆坐了半个小时我们才返回普度广场。
勇攀险峰
老金顶返回普度广场,路上突见一庞然大物端坐于滑竿之上,手中还提着一个硕大的水壶,两位看似瘦小的师傅抬着上山,突然想起了地主黄世仁,真是遗害于人啊!站在镇国寺前,抬头看新金顶,很难想象在这二千多米高山上的壁涯边崛起一柱百米穿云的石柱,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云雾环绕,直指苍穹。说金顶上小小的面积却被弥勒佛与释迦佛二祖分管世界,一边为释迦殿,另一边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殿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
据说二佛初到此金顶,为了争夺宝地,大战百日相拼不分上下,此事惊动天帝,天帝夜乘圆月,下驾梵净云端,举起金丝大刀将金顶一分为二,共享这块人间绝板宝地,指定弥勒佛为东殿,释迦佛为南殿,两佛相争从此太平,想想也不对,弥勒佛不是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吗?可能是在领土问题丝毫不能相让吧,不过到底也没搞清楚哪边是东哪边是西。
神奇险秀的金顶让不少游客望而止步,准备攀登。龙兄身材丰满,说多次来临,从未攀登,自信不足,陈兄似乎还没从昨晚的酒精中完全恢复,也在踌躇,算了,这么远来一趟,就独自攀登吧,其实心中也没底能否爬上去,但我想我一定会坚持。
登山是有讲究的,急不得,歇不得。急了体力会透支,歇久了又会生出惰性,不想重新站起来。只有不急不慢,保持一种匀速状态才是最好方法。登山的小道是在陡峭的悬崖的裂缝中人工开凿的笔直的“天路”,路旁安装了供人攀扶的铁链。行至山腰“灵官岩”,险处才真正开始,让工作人员帮忙留了张影,把矿泉水喝光,相机塞进口袋,开始了真正的冒险。双手紧紧抓住铁链,身子贴着石壁,踏实了每一步,后人的头顶着前人的脚,一步步地似乎是垂直地攀登上去。眼睛不敢回望,又怕前头的人脚步不稳,如果一脚踩空,很可能就踏到后面的头。至“顶胸石”,一幅巨石横空覆压,横阻于前,人须贴石穿缝而上,在不到一人宽的绝壁上,一步一哼哼,一步一艰难,左手扣地面,右手抓铁链,好不容易走到了只有几步长的平道上,只听见下面和头顶不时传来游客的惊叹声、嘘嘘声……也不知道上面的路到底还有多艰难?过了这关,即到“观音洞”,进洞,请观音菩萨保有一下,继续前行。
据资料记载,若是茫茫雾天,无边海阔,如蹈空行;如遇晴空万里,万丈深渊,不敢移步。前来朝山拜佛的人更想对未来寄托于神佛,朝拜的香火烧到了云天之上,于是便无所畏惧,亲眼见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登临,双手合十,衷心祝福。山登绝顶
说到了梵净山金顶,人一般会体会到一种叫做灵魂出窍的境界。一来是指跟佛祖无限接近,二来是说人在超越了体能极限之后,身体飘飘然。咱只是凡夫俗子,但总有心要去体会一下,体验一次红尘不到的境界。
山顶的面积真的不大,建有两座袖珍的小庙,一座叫释迦殿,供奉着佛主释迦牟尼,庙后有一块巨石,人称“说法台”;对面的山顶上同样也有一座袖珍小庙,叫弥勒殿,供奉的是弥勒佛,庙后也有一块巨石,称为“晒经台”。佛教场所自然是“有求必应”,但想想人本是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但其实求若无求,只是心中一念罢了。佛法无边,总是慈悲渡人的,两座庙都拜拜,里面的知客分别在手上扎了根红带子,算是一种吉祥和祈福吧。
两座山之间的深达百米的天堑上架有一座五六米长的石拱桥,称为“天桥”,把两座小庙连接起来。站在山顶上,扶着石栏杆远眺,真有一览群山小之感。佛说释迦代表着过去与现在,弥勒代表着未来,站在天桥中间,云端之上,心中那些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的想法都也荡然无存,敢情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山顶的云雾说来就来,把四周遮盖得严严实实,什么也看不见,那种虚无缥缈的意境体现不出来,略觉遗憾,觉得好像有了成仙的感觉。听到一个女孩的声音:“我在哪里?”山谷回应:“天上人间”,怎么这么熟悉的名字,一看是对面的一个男孩在答。
担心他们等得太久,恋恋往下爬,下山的台阶在另外一个方向,全是在悬崖外搭建,不敢往下看太远,也怕一不小心真的进入天上人间。回到新金顶脚下的那块石碑,我才真正领会这碑的含意:“性是菩缇树,心如明镜台。性心来相印,佛花遍地开。”又是另外一个版本的诗,花开花落,就像日出日落,既自然,又美丽。但这种美丽是不属于任何人的,她是大自然的造化,是来自心灵的感动。双手结下了那祈福的红绳,让它铭记着我这匆匆过客,见证曾有过的行旅。有人问登顶的感觉,借用白岩松的书名回答:“产妇生小孩--痛并快乐着”,人生难得几回搏,不管攀顶梵净山如何艰辛,相对收获登临绝顶的喜悦和胜利,那根本算不了什么。
梵净山之旅是一次愉快的旅程,世间繁繁杂杂,但唯有这个地方有点红尘不到,如同是天尽头的一处香垒,只有肉身洗涤,灵魂升华后,才能与它接近。给梵净山寻找一个注脚,那么我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便是它最好的诠释!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明朝大军师刘伯温刘伯温的诗句。
祝福梵净山,祝福铜仁,祝福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