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邓氏总群"加入邓氏家族
村小名声大,人少才子多
沿着杭都公路,朝西南方向逶迤而下,在离城30多公里处,汀江河西畔,层峦叠嶂中,有块盆地,面积不大,却聚居着近千人。房舍齐整,烟火毗连,稠密中见疏落。这就是“村小名声大,人少才子多”的仙村。
七八百年前,福建上杭仙村先人邓六十五郎,从福建宁化石壁辗转来到中都苏姑坑口,“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正在寻找一个安身落脚之地,偶然发现水坑里漂来几片菜叶,顿觉好生奇怪:在这荒山野岭,哪儿来的菜叶?莫非上游还有人家?于是,他就怀着一颗好奇心,沿溪溯流而上,跟踪探索。行约半里许,钻过一个山洞,心胸豁然开朗:四面环山,中间平旷,虽然荒无人烟,却有许多五颜六色、娇艳鲜丽的花卉,飘出诱人的香气,充满着蓬勃生机,宛若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大约米处,一泓清泉旁边,隐约有个貌若天仙的花季女郎,正在汲水洗菜,倏忽眨眼不见了,只留下一只汲水桶。遂疑其为仙姑,认定这儿便是仙境,一片洞天福地。于是,他就在此安家扎寨,披荆斩棘,开基创业。鉴于仙姑即师姑,中间有条大水坑,相应得名师姑坑,后以方言谐音,衍化为苏姑坑,现在正名仙村。
鱼米之乡风景秀丽
仙村,高山泳湖,名闻遐迩,是个地地道道的鱼米之乡。早年有首打油诗,概括了仙村的景况:“闽杭景宝是苏姑,山色包围相似湖;仙人圣迹为古井,屹立平冈对火炉。”火炉就是火炉岽,在南边全村最高处。站上火炉岽,极目远眺,永定王寿山的“一支笔”,清晰可见;百里之遥的上杭紫金山、双髻山,依稀可辨。半山腰有个燕子岩,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泉水叮咚。听说曾经有个英国传教士在此登高望远,见此美景,赞叹不已!
紧靠火炉岽的风善岌头,原来有座凉亭,顾名思义,就叫“风善亭”。因为两边都要爬坡,这里的风,又特别多、特别大、特别凉,几乎可与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相媲美。无论过往客商,还是砍柴樵夫,或是下田农人,一到此处,无不息肩歇脚,忙里偷闲。坐在亭子里,可见山道弯弯,深山峡谷,青松杂木,郁郁葱葱,气象万千。过去,有个登高会,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村人爬山登高,汇集于此,席地而坐。饭菜由登高会供,茶酒自个儿提。孩子们欢快地跳,青年人忘情地唱,老人们饮酒品茶,情趣盎然。年8月8日,一场恶雨,山洪暴发,风刮树倒,亭毁人空,现已杂草丛生,风光不再,人们无不扼腕叹息。至于那人们津津乐道的登高会,早就成了仙村的一个掌故。现在采脂香农,放牧人等,改在岽头的伯公神坛角公子树下乘凉。一坐下来,仍然是欢声笑语,山歌嘹亮,久久不忍离去。有一老年牛贩说过:“我喜欢走此路,既可看风景,又好唱山歌。”
仙村有36口塘,72口井,尤以村中间的仙姑井最为驰名,其构型之独特,其传闻之玄乎。仙姑井深一米多,上大下小,形似片月,垒石天成,毫无挖凿之痕迹。传说当年仙姑降临,遗下汲水桶,旋即清泉腾涌,汲之复盈,从不涸竭,也不泛流。桶底尚存井底,早已成了宝贝,有人感冒发烧,捞起削下几片,煎茶饮服,退热止痛,十分神奇。
仙姑井
尤其珍贵的是仙姑井水,鲜洁纯正,甘甜爽口。泡茶、茶特香;酿酒、酒特醇;人喝,仪容丰颖,心悦神怡;神饮,有求必应,特别的灵。无怪乎,远近人家,每每来提仙姑井水沏茶敬神。清朝咸丰年间,汀州知府许攸,慕名特地派人专程前来取水。因为道途遥远,没到仙村,就在田背井子湖,胡乱地舀了一壶水匆匆而返。府太爷试尝一口,觉得平淡无奇,劈头便问:“是仙姑井水吗?”答“是”。再问:“仙姑井是什么形状的?”答“是圆的。”许攸曾听仙村翰林邓瀛讲过,仙姑井是依墙砌成片月形的,怎么会是圆的呢?料得公差弄虚作假,不禁勃然大怒:“拉下去打四十大板!”可怜取水公差真被打得皮开肉绽,叫苦不迭。第二次,只好乖乖地来到仙村,拎了一壶仙姑井水回去,府太爷仔细品尝,水质鲜美,芳香沁肺,出奇的甜,独特的味,果然名不虚传,不禁连声赞叹:“妙哉!仙姑井水!”
世人公认,仙村神塘是中都四口大塘之一(其他三口在瑞香、蛟腾、油圳坑),原先面积十二亩,历年来被填掉一大片,现在还有6亩多水面。因它位于神坛脚下,故名神塘。其实,神塘也确实有些使人难以理解的奥秘:第一,地处村口,塘形相似村形。相传,横塘堤就是当年挡住六十五郎随溪而上的天然屏障,塘的防洪口就是洞口,故此至今仍然有人说它是“铁扇把门”;第二,水质肥而活又爽,养殖的鱼肉质肥嫩,味道特别鲜甜可口,营养丰富;第三,水深,塘内泉水又多,菱鱼能安全过冬。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全上杭的菱鱼几乎冻死掉了,唯有仙村神塘的15万尾菱鱼安然无恙。你说神塘神不神?
昔年翰林邓瀛仙逝扶柩归来,绕塘而过,鸣锣开道,满塘鱼虾争相跃出水面,似迎殡,似泪别,此情此景,让人刻骨铭心,流传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后,歌舞升平。村人把四块旧门板,拼扎成一艘“大船”,泛舟塘中,游人摇橹,村民欢唱。加上芦箫笙歌,管弦丝竹,琴音悠扬,笛声嘹亮。月白风清之夜,华灯通明,波光粼粼,澄弘倒映,游鱼戏水,好一幅山村渔光图。
清朝咸丰六年()冬天,乡人在村南梨子岭下(现杭都公路旁边),建成了一座“访仙亭”,意为前来探访者憩息之所。亭柱的对联:“访古幽思,天高海阔;仙村神惠,源远流长”,富有诗意。亭内原有两个石茶缸,茶水由仙村人供应,不知方便了多少过往行人。
访仙亭右侧是梨子岌,系用石条砌成的石心路,一直上到枫树坪岽头,一共有多个磴。杭都公路开通以后,延伸了一条汽车道,梨子岌断了一大截,上段几乎无人行走了。但是,作为仙村前哨的访仙亭,依然一如既往,干净幽静,经常还有许多人光临。
村口有座仙师宫,古朴端庄,环境优雅。精工雕刻在石门框上的联文,非常令人瞩目:“三元开紫岭,神惠洽仙村。”另一联是:“三界仙风,仙乡永奠;一门神化,神惠长流。”“南阳保障”的横批,尤其发人深思。联文既是善良的祝愿,也是美好的祈盼。
宫的正厅分上下堂,中间一个小天井。上厅供奉仙师公爹、夫人奶奶、海清哥哥,下厅供奉土地公公,左侧偏殿供奉观音佛母;右侧偏殿供奉五谷神,真乃是“庙小神通大,殿少菩萨多”。加上紧邻关帝庙,招引来众多善男信女,烧香拜佛,但不过分迷信,或者说这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解脱。其实,佛门净地,倒是暇时休闲解乏的好去处。
仙村水口,离村二里左右的地方,原来有座罗星宫,巍峨矗耸云端,气势雄伟秀丽。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塔高七层,每层一个神龛,分别供奉天后圣母、马祖太太、鱼篮观音、莲台观音、文昌帝君……魁星点斗,高踞七楼。这些菩萨,有的慈眉善眼、有的怒目圆睁,形态各异,善心却是一样的。这是一座典型的古建筑,设计大胆,技艺绝伦,大约建于18世纪中叶,距今多年,占地面积平方米。三层以下为泥木结构,四层以上是纯木柱木板镶嵌而成。十分遗憾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好端端的名胜古迹,毁于人为的破坏,而今荡然无存,人们无不痛惜。
元明时期,仙村山高水冷,比较闭塞和落后。到了清朝乾隆中后期,直至咸丰、同治的一百多年,尤其是嘉庆、道光年间,仙村开始发达,经济不断繁荣,人气十分旺盛。缘因仙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处于上杭至峰市的通衢要道上,过往客商,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光供住宿的歇客店就开有10多间,其他油盐米豆,京果副食,百货齐全,应有尽有,怪不得有人称道仙村是“小南京”。相传那段时期,仙村出了23个万金大户,富得流油,在各地买了很多田,下都的旧寨(即今新寨)、象栏、八字陂,还有中都新坊、上都下徐等地,都有仙村人的粮仓。公尝会季,资金雄厚,每年都要支付不少儒资谷、儒资肉,供养读书人。
仙村人素来乐善好施,行仁积德。先在余庆堂侧旁建了一座“龙虎楼”,专门方便人们乞讨、变戏法、走江湖等人的落脚,楼上住人,楼下关马,不收房钱。与此同时,还建筑了罗星宫、仙师宫、夫人宫、关帝庙、观音堂等神坛社庙。仙村如此富庶,自然引起外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