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宋太宗派南唐旧臣徐铉去看望李煜。
一名老卒守在李煜居所门口,得知徐铉是奉命前来方才放他进去,
不一会儿,李煜身穿道服走了出来,当他看见堂下站着的徐铉,
往事不免涌上心头,走过去与徐铉抱头哭作一团,
然而两人坐下后,李煜却沉默了,良久才叹息说:后悔当初错杀了潘佑、李平。
徐铉听到这番话,自觉无趣,当即便起身告辞了,
相传,当初潘佑和徐铉争夺名位,徐铉因嫉成恨,终于造成直臣潘佑入狱自尽,
李煜的这番话,把昔日君臣之间最后一丝的相互理解都消磨殆尽了。
徐铉回去后,将二人谈话内容如实报告给了宋太宗赵光义,
据说打这时候起,赵光义对李煜就起了杀心。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七夕。
在这一天夜里,李煜触景伤情,写下了著名的两首词《虞美人》和《浪淘沙》,
岂料,这两首词随后就被监视李煜的人报到了赵光义那里,
词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梦里不知身是客”等句深深刺痛了赵光义的双眼,
他认为李煜不能再留了,于是就命人给他送去一瓶美酒,
之后,李煜就死在了这个喜气洋洋的日子里,相传那瓶酒是赵光义特地为李煜准备的,
里面添加了一种名曰“牵机药”的毒物,
饮过御赐美酒的李煜,以一种奇怪的姿势——
肢体蜷缩、头足相接如同织机般牵引数十次,在经历极度痛苦后身亡.......
李煜死后,小周后也自杀身亡了。
当然,这只是野史记载的“传闻”,正史不大可能记载这些隐晦的秘闻,即使是在野史里,
对于李煜的死因都没有统一的说法,甚至有人说赵光义是为了霸占小周后,
所以除掉了碍眼的李煜。
不过,在徐铉为李煜写的墓志铭中提到,李煜是病死于七月八日,
面对这种说法,世人却不愿意接受,
毕竟徐铉在《江南录》中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
那么,回过头来说,赵光义为什么不能容忍李煜,他有什么理由呢?
01南唐李氏的往事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后人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叹息李煜的一生,
李煜,人称南唐后主,是一位不幸的君王,经历了国破家亡、沦为北宋俘虏,
作为皇帝,可以说是事事不尽人意,
又是一位杰出的词家,亦被赞叹为“千古词帝”,
其词学的造诣空前绝后,作为词人,却是诸事皆能。
要说李煜这样的人,怎么会成为皇帝,还要从他的祖父李昪说起。
原本李昪只是一个出身于贫家的普通人,
在唐末那个混乱的时期,李昪之父李荣竟不知所踪,
其母刘氏也在颠沛流离中病亡了,孤苦无依的李昪只得漫无目的地四处流浪,
后来,他被“抓”到了吴王杨行密面前,多半要成为一名僮仆了,
不过人生际遇总是出乎意料,
就在这个时候,杨行密注意到了人群中这个眉清目秀的少年,觉得很有眼缘,
便将他收为了养子,五代十国时期似乎特别喜欢收养“养子”.......
杨行密对李昪好得有点过分了,
久而久之,他的亲生儿子们就有了怨恨,他们觉得李昪才是“亲生的”,自己才是“野孩子”,
可想而知李昪在杨家的日子有多难过,
迫不得已,杨行密只得把李昪托付给了亲信徐温。
就这样,李昪又成为徐温的养子,并改名为“徐知诰”。
徐温也很喜欢这个孝顺懂事的养子,甚至觉得亲生儿子都不如他,
杨行密死后,徐温把持了吴国的大权,而养子徐知诰也被提拔为朝中重臣,
父子二人在吴国朝堂上翻手云、覆手雨,先后继位的几位吴王只是“傀儡”而已,
根本就没有权威可言,徐知诰在养父的耳濡目染之下,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早已脱胎换骨了,
对各种“权力的游戏”早就烂熟于心了,
因此,徐温死后,徐知诰迅速地将养父的权柄捏在了手中,
根本就没给徐温的几个亲生儿子沾染的机会,一人独大,后果不用想——
公元年,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大齐。不久就恢复了“李昪”的本名,又自称为唐朝李家的后裔,因此又将国号改为唐,史称“南唐”。
这一年,李昪的长子李璟第六子李从嘉(李煜)出生,
据说这个儿子生得异于常人,眼睛是“重瞳”——这样的相貌常被世人津津乐道,
相传造字的仓颉、舜帝、晋文公、项羽都是“重瞳”,
或许当时人们认为这个孩子未来也会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不过他的父亲李璟却没放在心上,
比起儿子的将来,他更忧虑自己的将来——
父亲李昪竟然打算绕过自己,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景遂!
好在李景遂自己推辞了,李昪临终前还是将皇位传给了长子李璟。
或许李璟也觉得这个皇位是弟弟推让来的,又或许是李昪的遗愿,总之,李璟登基后将弟弟李景遂册封为“皇太弟”,表明自己死后要把皇位传给弟弟。
这还真不是表面文章,李璟也确实在重用弟弟,完全没有敷衍了事之意,
虽然史书没写,但不难看出兄弟俩的感情应该是很不错的,
不过,这个决定让一个人很是怨恨,便是李璟的长子李弘翼,
他觉得叔父夺走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因此对叔父李景遂恨之入骨。
其实李弘冀不服气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从才能上来说是一点也不输于叔父,
不过,思想品德上却差远了........
李景遂当年能够将皇位拱手让给兄长,如今自然也能做出将“皇太弟”推辞之事来,
换了谁瞧见亲侄子看见自己经常没好脸色,心里会舒坦?
另外他也觉得自己这个侄子能力突出,或许比自己会做得更好,因此,为了避免一家人闹得七分八裂的,李景遂还是坚持递上了太弟宝册,坚决要将储君之位让给李弘冀。
大概李璟也瞧出了端倪,要说不为自己儿子考虑是不大可能的,
既然弟弟这么坚持,李璟也就顺水推舟成全了儿子李弘冀。
不过李璟、李景遂都看走眼了,李弘冀治军方面是没话说,可做事实在太狠了!
李弘冀当上太子后,各种小毛病暴露无遗,
大概是父亲当初“兄终弟及”的做法刺痛了李弘冀好多年,以至于他对自己的兄弟们也颇为疑心,
尤其是对于长了“重瞳”的六弟李从嘉更是左看右看不顺眼,总担心这个弟弟会在未来某一天夺走属于自己的一切,
李从嘉很聪明,他当然知道兄长厌恶自己的原因,于是整日沉浸在诗文书画之中,同时又诵经参禅,
试图用这样的方式,降低李弘冀对自己的敌意。
不过还没轮到李从嘉遭殃,昔日的储君李景遂却倒霉了——
原来,李弘冀气焰越来越嚣张,做出不少不法之事来,
气得皇帝李璟干脆自己用球杖好好“教育”儿子,
当爹的管教儿子没毛病,可李璟打着打着就脱口而出:吾当复召景遂!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弘冀一琢磨:莫非老爹还打算把储位还给叔父不成?
本来就对叔父怨恨未消,如今听得父亲这话,李弘冀越发觉得李景遂不死,自己内心不安啊,
不久,李景遂打完球后,丝毫没有防备就接过了袁从范递来的饮浆,一饮而尽,
当夜便毒发身亡了,
相传,饮浆的毒性很猛烈,还没发丧,李景遂的尸身就迅速腐烂,其状可怖!
李弘冀的心事是放下了一桩,不过他也没高兴多久,
叔父李景遂前脚刚走,一个多月后,“幕后主谋”李弘冀也紧随叔父而去了,
死因不明,只说是“暴卒”,不过民间更愿意相信他是看到李景遂的鬼魂后惊吓而亡.......
李弘冀死后,李璟将希望寄托在了第六子李从嘉身上,让他住在太子东宫里,
这倒不是李璟也相信“重瞳”之说,
而是前面几个儿子都死了,李从嘉虽然排行老六,可事实上他已是儿子里排行最靠前的,
李璟的打算得很明了,就差正式册封了,
不过大臣钟谟出言反对了,他觉得李从嘉“器轻志放,无人君之度”,不适合当储君,
可李璟听了这话反而恼火了,本来还想拖拖再册立太子,在钟谟的刺激下当即就把李从嘉立为了太子!
就这么的,李从嘉也就是李煜,与南唐的命运彻底捆绑在了一起。
02李煜真是一个无能之辈吗?
后世常说李煜志在山水,无意争位,其实选择权还是在他自己手里,他并没有拒绝不是吗?
此时的南唐,早已依附于后周,此前李璟宠信陈觉、冯延己等人,朝内早已衰败不堪,
可以说,后来李煜接手的其实是个“烂摊子”。
李璟思索再三,决定迁都南昌,他带着一众朝臣走了,把李从嘉留在了旧都金陵“监国”,
然而李璟到了南昌不久便去世了,李从嘉在金陵继位,改名李煜,史称南唐后主。
彼时,北宋政权已经稳定,对南唐领土觊觎已久。
对此,李煜非但没有组织力量进行反抗,反而每年要数不清地向北宋纳贡,
他似乎不愿意去改变现状,只是一味地逃避“装鸵鸟”,
实际上说,李煜真不是个当皇帝的料,
最基本的政治常识都没有,要是凡事都用逃避的方法解决,那大概历史文明也会止步不前了,
若说他一点政治细胞都没有,也不合适,面对宋太祖的招降诏书,
他还能做到置之不理,并且不肯投降,骨子里还是希望保住南唐半壁江山的。
但是,李煜的政治才能平庸,不能说他是无能之辈,
多年以后,许多江南旧臣都说李煜暗懦,宋真宗觉得有些夸张,
便问曾经也是南唐旧臣的潘慎修,李煜真是一个暗懦无能之辈吗?
潘慎修答道:“假如他无能无识,何以守国十余年?”
03李煜在位的14年里,究竟做了什么?
世人皆说李后主沉湎于享乐和宗教,虽然“享乐”不至于完全是,确有这回事。
李煜的词号称词坛“一生绝响”,几乎篇篇都成精品,其实其父李璟、以及奸相冯延巳也写得一手好词,不过比起李煜还是差了不少。
从古至今,估计能把“男女幽会”大喇喇写出来,
并且写得这么“大胆”的,除了李煜没谁了吧: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菩萨蛮》
据说这词是他与小周后幽会之事的。
词中女主提着金缕鞋,蹑手蹑脚的样子,不免让“情郎”觉得好笑。
此外,还有写与歌女乐趣的:
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一斛珠·晓妆初过》
这首词颇受后世追捧:
女子刚刚梳完妆,还要轻注香儿——隔着屏幕都仿佛看见了一位香气袭人的美人,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心上人正痴痴地看着她,她嫣然一笑,露一露好看的牙齿.......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婉——吃饭时把袖子不小心弄湿了,美人酌酒,妙在有度,再喝可不醉了。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你猜吧。[偷笑]
如果这是一幅“画面”,看似只有词中女主的娇态,但却能够想象出男主的表情来,
这就是李煜,通过女主就把自己不着痕迹地装进了“画面”里,这手法和意境有多少能够模仿呢?
当然,这些词作也成为李煜沉迷享乐的“证据”。
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李煜与大小周后的“爱情”。
李煜的发妻大周后,后世称为“周娥皇”——美若天仙,又才华过人,“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采戏奕棋靡不妙绝”,
这在当时,已经满足了李煜所有的想象,据说李煜许多词作是为发妻而作,
这对“才子佳人”虽然被认为是“人间绝配”,然而李煜是国君,周娥皇是国后,
两人才华横溢却对国事、政事都很潦草,一直过着“富贵闲人”的小日子,这对南唐来说也是不幸的。
不过,令人迷惑的是,李煜对发妻感情深厚不似有假,
这种情况下,怎么又和小姨子之间有了“爱情”?
相传,周娥皇是被丈夫和妹妹的背叛给气死的——大周后生病之际,李煜偷偷将小周氏接进了宫,并且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并且事后小周氏还将此事告诉了姐姐,大周后经受不住刺激便去世了,
也有另一种传说——大周后的父亲担心女儿生病期间会失宠,于是又将另一个女儿送进了宫。
当然,无论什么原因,大周后死后,其妹小周氏成为了继后。
至于李煜,史载痛失爱妻的李煜,在大周后死后数日就已形销骨立,还为亡妻写了许多诗词,叙说思念与不舍。
此外,李煜沉迷于宗教。
据《南唐书》载,李煜“出金钱募民及道士为僧,都城至万僧,悉取给县官”,退朝后还要“服袈裟,课诵佛经”,
碰巧,一名自称“小长老”的和尚找上了李煜,这和尚口才了得,三言两语便把李煜说得服服帖帖,
当宋军来到长江岸边架设浮桥时,李煜才得知金陵城被困,然而他首先做的不是召集百官商议办法,却是跑去向“小长老”求助,
比起惊慌失措的李煜,“小长老”却异常淡定地说道:北兵虽强,岂能当我佛力。
还专程跑到城墙上比划了一下,果然,宋军退了回去,
李煜觉得果真是“佛力”的原因,当即下令全城男女老少开始大声地诵经,
不过,“佛力”再没发挥作用,宋军又席卷而来,一时之间石如雨下,
李煜见状慌忙再去请来“小长老”一起诵经,岂料“小长老”称病不至,李煜这才醒悟上了和尚的大当,
然而,太迟了,在满城救苦菩萨的诵念声中,金陵城破。
民间相传,这是樊若水(后更名樊知古)暗中叛投北宋后,找人装扮成“小长老”,到南唐去打探军情,
不仅如此,樊若水自己也装扮成和尚,每日到江边测量江水宽度,寻求攻破南唐之法——
最后想出了一条妙计,架浮桥破长江天堑。
宋军正是借助这个浮桥,顺利进取南唐。
不过说回来,假如李煜有一丝清醒的认知,又怎么会轻易中了“奸计”呢?
作为一国的君主,李煜也实施过一些仁政,减轻赋税,放宽刑罚,北宋进攻时,南唐能够抵抗一年多,说明南唐还是有很大实力的,
不过这些如同“杯水车薪”,忠臣如潘佑、良将如林仁肇,或直接、或间接地死于李煜之手,
国本被动摇了,南唐又能坚持多久呢?
李煜也意识到败局已定,无心国事,整日酒浇愁,
借一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来诉说,让人心乱如麻的亡国之苦。
04李煜的死于“思念故国”?
公元年,南唐后主李煜向宋军投降,南唐灭亡。
李煜被送至开封,
离开金陵后,李煜写了一首《破阵子》,将自己亡国之君的形象展现了个一览无遗: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次年,李煜被赵匡胤封为“违命侯”,小周后为郑国夫人,双双被软禁于北宋汴梁城里。
九个月后,宋太祖去世,其弟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
李煜被改封为“陇西郡公”。
关于李煜的死因,世人多认为是宋太宗赵光义的手笔,
不少人认为,赵光义贪图小周后的美色,因此夺取了李煜的性命,
然而,即使赵光义多次召幸了小周后,人都到过手了,还至于非得逼死人家丈夫么?
更多的人则是认为,李煜暴露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招致杀祸,
或许这是一方面原因,但是李煜岂止一次表露过心意,
早在宋太宗邀李煜一起去参观崇文院时,还特地拿出南唐简策“刺激”过李煜:
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中简策多卿旧物,近犹读书否?
只记载当时李煜顿首谢罪,却丝毫未提李煜怎么回答的,并且那一天李煜“至醉而罢”。
实际上,赵光义确实有除掉李煜的理由,我想如果赵匡胤没那么早去世的话,
他也会做同样的事。
首先,李煜看似不中用,看他的词作感染力太强了,尤其是那首《虞美人》,
寥寥几句能掀起多少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早在李煜“讨好”北宋时,
北宋君臣就认为李煜“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潜为战备。”
况且,南唐并不是主动归顺北宋,而是抵抗了一年多,
这不是李煜一个人的意思,而是举国上下都不愿意归顺,
哪怕金陵城破李煜投降了,江南诸城守还在奋力抵抗,
宋军主将曹彬没有办法,只得令李煜作书劝降,不过还剩下江州军校胡则与牙校宋德明依旧在抵抗.....
由此可知,南唐势力仍有反扑的可能,李煜对北宋来说,就是个“隐患”,尤其文采斐然,
极易煽动旧部。
此外,辽朝曾向李煜之父示好,宋辽关系紧张,
北宋之初,政权尚不稳定,如果辽朝用“李煜”来作桥梁,拉拢南唐旧部,
那么对北宋来说,将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李煜死后,北宋对待南唐旧臣也是不错了,这也说明北宋一直在积极收买人心,
降低仇恨,这样来说,李煜的死是注定的。
那么,李煜真的愿意苟且偷安么?
或许是,又或许不是,
毕竟真的想好好活下去的话,又何至于频频表露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李煜下葬不久,小周后也自杀身亡。
被称为“断魂词”的《虞美人》,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很多很多年后,民间开始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一日宋神宗观赏李煜画像后,当夜就梦见李煜飘进了自己的后宫。
不久,陈美人为宋神宗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赵佶,即未来的宋徽宗。
宋徽宗也是没当好皇帝,画作却登峰造极,后来将北宋拖入了覆灭之中,
世人都说,宋徽宗正是李煜转世而来,为的是向赵家讨回血债。
然而,李煜的生命也如同“一江春水”早已流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一代词帝的人生虽然悲喜相伴,却为后世的我们留篇千古佳作,
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