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冈七佛造像的前世今生

上月,3D打印云冈石窟七佛造像相继亮相福州第八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和杭州“佛影灵奇——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一带一路佛教文化艺术特展。原模原样的精美造像在让人们在惊叹神奇的3D打印技术的同时,也对云冈七佛的历史背景、流传过程、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等相关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记者日前采访了对七佛有过深入研究的云冈石窟研究院考古研究室主任、文博研究员王雁卿。

王雁卿介绍说,七佛造像在云冈石窟最早出现在中期的第10、11、13等窟,之后在第1、2窟、第5、6窟也有雕刻,还补刻于昙曜五窟窟壁以及晚期洞窟中。

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佛,源于印度,在印度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中已有七佛传承的内容。我国东晋时不同部派先后对四部阿含经完成了多种汉译本,其中东晋僧伽提婆《增一阿含经》、姚秦弘始年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长阿含经》都有详述七佛的品序。至北魏前期即平城时期,七佛逐渐传播开来。

七佛造像渊薮久远,公元前3世纪始建于阿育王时期的山奇大塔的雕刻中就有以并列的七棵菩提树或七个塔表示过去七佛,应是最早表现七佛的雕刻。2~3世纪犍陀罗艺术中出现了完整的七佛及弥勒菩萨的并列造像浮雕。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藏有一件此时期的“过去七佛与弥勒菩萨”造像,七立佛并立,均高肉髻,著通肩衣,举右手作说法姿态,七佛的最右端站着弥勒菩萨,弥勒左手持净瓶。

佛教传入中国,在新疆克孜尔石窟中三、四世纪早期洞窟有七佛壁画和造像的残迹,如第47窟的主室及后室的左右壁列像上塑有七佛立像或绘七佛坐像。第77窟后室左右壁原塑有立像七尊,像间原绘有菩萨,而弥勒不在序列之中;甘肃武威、酒泉、敦煌和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十六国时期北凉石塔14座,石塔的造形、结构和造像的基本特征相似,均在塔肩部位雕八个圆拱形浅龛,龛内浮雕结跏趺坐的七佛和弥勒菩萨像。年,北魏灭北凉,“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具东,象教弥增矣”。七佛造像及信仰随之来到平城。

云冈石窟多数的七佛造像装饰在龛额内,作为一种附属的形式出现。纪年最早的是第11窟东壁上层太和七年()造像龛,在第三层二佛并坐龛的龛额内雕七坐佛,虽然在造像铭文中并没有特意提出七佛,但从石窟从上往下开凿的过程来看,可以看作是云冈石窟年代比较明确的较早的七佛雕刻,并成为此后云冈石窟七佛雕刻的主要形式。

云冈石窟有单纯的七佛信仰,如第36窟、第11窟西壁、南壁佛龛、第13窟南壁等佛龛有所反映。但云冈石窟的多数七佛常常是以雕造七佛+坐佛、七佛+多宝佛、七佛+弥勒菩萨等形式为一个单元题材,或是包括七佛造像题材在内的两个或多个佛龛的组合,七佛作为过去佛一个整体概念出现。其造像布局已不同于犍陀罗、北凉时期的七佛布局,所反映的佛教信仰也是多重的。就佛龛的配置来说,上层是交脚菩萨的楣拱龛,下层是坐佛的尖拱龛,这在云冈石窟是普遍的形式,且多见于晚期的洞窟壁面,如第14窟西壁下部、第16窟南壁下部、第17窟门口左侧,第11窟明窗太和十九年龛等,其佛龛配置便反映了七佛和弥勒的双重信仰。

至于七佛造像为什么能成为云冈雕刻的一种流行题材,王雁卿介绍说,佛陀跋陀罗译的《观佛三昧海经》是北朝时期流行的佛经,其卷十《念七佛品》详细描述了七佛的种种相好及观念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好处。七佛不仅能宣说法教、照明世间,观念七佛即可免却人世间各种劫难罪孽,又可生诸佛家、进入佛国等等,这一切夸张的宣扬对信徒们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而开窟造像,其宗旨自在求福田利益;或愿证菩萨,希能成佛;或冀生安乐土,崇拜弥陀;或求生兜率,得见慈氏(弥勒)。或于事先预求饶益;或于事后还报前原;或愿生者富贵;或愿出行平安;或愿病患除灭。整个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造像不超出这些范畴,反映了信徒们祈求福田利益的愿望,希望能通过雕造七佛的功德达到得见七佛、祈求七佛为他修禅作证、解除一切病痛之苦、修道成佛。云冈石窟第35窟口东侧龛造像发愿文“为亡弟安凤翰造弥勒并七佛、立侍菩萨……”。信徒寄望于七佛为他人、为自己祈求福田利益,更注重功德与孝道利益,与官僚们开窟以三世佛为题材的目的有差别,后者与当时太武帝灭法的历史背景有关,要让佛教源远流长,传世不绝。七佛信仰反映出当时民间朴素的愿望,他们造像的意图很纯朴,首先根据现实生活需要祈求国泰民安,然后希望祖宗、同人往生净土。而今天的人们,不论是面对洞窟中七佛雕刻,还是3D打印出来的七佛,多是从艺术科技角度对它们进行解析与欣赏,视之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感恩转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