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珠是表法的,了解一下佛珠的含义

现在喜欢戴佛珠的越来越多,很多珠宝玉器也加工成佛珠,来增加其价值,以至于把佛珠当作一种流行作为炫耀自身财富和身份的象征。本来佛家“表法”“示戒”的物件,反而沾满了世俗的“铜臭气”。也是可怜了世人的思维,以为这样就能够得到佛菩萨的护佑,来增加自己的福报,还认为价值越高,获得的福报就越大,有的人喜欢攀比,手上、颈上都挂满,给人一种画虎累猫的感觉,实实的让人大跌眼镜。

佛珠是用来表法的

佛珠的起源来自于古印度的装饰物“璎珞鬘条”,后逐渐被佛教用来点化为帮助修行的“法器”慢慢推广开来。佛珠和一般的首饰不同,佩戴者不可以用对待一般首饰的心态来对待佛珠。有的人更是直接把长长的佛珠挂在脖子上,这都是不正确的。那么到底佛珠有什么意义呢?

缘起:佛珠又称念珠,一拿起念珠就告诫自己所发的念要纯净,不该想的绝对不去想;不该做的也绝对不去做。这样就能使心都贯彻在善念中,善久了就能明心见性开智慧。就像有人读经、持咒,刚开始时一句也不懂,读久了自然而然地领会其内涵,明白其间的道理。是故有:[持珠善念]一说,这也是佛教持念佛珠的目的。

佛珠是随身的法器

随身法具

关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中记载的说法为准。据载,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就是佛珠的起源。所以,最初佛珠被称为“念珠”。也由此,佛珠成为了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因为其方便易行,逐渐在僧俗中广泛使用。

持佛善念

佛珠与“弗诛”谐音,为不要诛杀生命之意。佛教第一大戒就是“不杀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更是着重这一点,强调戒杀护生的人必定有健康长寿结果。佩戴佛珠,首先意在时时提醒要爱惜物命,善念永存。同时,佩戴佛珠即是提醒自己坦然应对各种境遇,善调己心,遇事圆融,不忧不怖,不骄不躁,减少不健康心理对自己的控制。

圆满无碍,菩提心生

圆满无谓

佛珠一般是圆球形状,表示圆满,也就是完美无缺的意思。我们经常抱怨人生有很多缺憾,人也有很多缺陷,为什么这样呢?佛法告诉我们人人都具有圆满无碍的佛性,都具备圆满充足的智慧和功德。只是我们累劫以来的无明,覆盖了本有的圆满智慧,使之不能显现。只要能化解这些无谓的烦恼习气,就可以和佛一样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随意运用。而佛珠的圆满也时刻在提醒着我们。

每串佛珠都有主珠(也称母珠)、若干其他珠子(或称子珠)和穿绳组成,有的还有其他配置:比方说金刚坠等。主珠代表着佛,穿绳代表着法,其他珠子代表着僧和护法。一串佛珠中:佛、法、僧三宝都包含在内了。所以对佛珠要有恭敬心,如对圣容,收拾身心。

持念佛号,增加上缘

善根佛缘

佛珠的佩戴位置,一般多戴在手腕上,因为方便取用,并可时时提醒自己要照顾身、口、意,避免贪、嗔、痴的形成和生起。一般不要戴在脖颈上,出家三年的沙弥尚不具有挂在项上的功德,何况我们这些流行于世间的修行人呢!当我们以恭敬的心态去“请”佛珠的时候,本身就是在恭敬三宝、父母、自己,并且把这种恭敬心推广到身边的每事每物上,对每个人都能恭敬,就是和一切结善缘,供养一切万法了。

佛珠数目代表的意思

每串佛珠,都有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而各种佛珠特定的数目皆有不同。数目不同的缘由具有不同的含义:

(1)一百零八颗

是为最常见的数目,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2)一千零八十颗

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可分十个种类。

(3)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

不同的颗数有不同的意思

(4)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5)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6)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二十一个位次,“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7)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的“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8)十四颗

表示观世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佛珠代表佛法僧三宝,要如法使用

最常见的拿念珠的方法是这样的: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主珠最大的那一颗,代表佛)旁边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珠一念,掐到母珠时,即刻转回来,再从母珠另一旁的第一颗掐起,返回再念,如此不断重复,千万不要跨越母珠或直接掐过母珠。这是必须要记牢的。经云:“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念珠有这“示法”和“表法”的作用,我们学佛的过程,一定要善用其心,不可妄自菲薄,以达到真修、实用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