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手敬书,原创分享)
这是一段关于唐代高僧僧伽大师传奇般的故事。
僧伽大师,中亚何国人,何国也就是如今吉尔吉斯坦的阿尔别希姆。僧伽大师少年出家,云游四方,在吉尔吉斯坦生活近30年,在中国大陆生活及布道53年。僧伽大师31岁时在长安、洛阳一代化缘。他在唐高宗龙塑元年也就是公元年到达中国的泗州临淮县(大约就是今天以盛产小龙虾出名的江苏省盱眙附近)。僧伽法师在普照王寺庙讲经布道弘扬佛法过程中体现出极高的道行与修养,声望逐步远扬,被当地奉为活菩萨,以至于最终受到唐朝佛祖一般的礼遇。僧伽大师还因神迹普遍,而被视为观音十一显身像。也因此,唐朝时的观音像多以僧伽大师的容貌及形体为蓝本,显示出男相,与当今观音呈现出的女相有所不同。
民间最早流传僧伽大师神迹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个小故事比较典型:僧伽大师在主持泗州普照王寺期间,为募捐重修山阳龙兴寺曾当众发愿说,他将奉助50万钱的功德。民众哗然,不以为信。于是僧伽大师就立在淮河岸边随机招呼一位船主靠岸,劝告船主将船上的不义之财化为布施捐赠重修庙宇以减免他的罪行。而该船主真的是刚刚打家劫舍套取了整船的不义之财,于是只能依照僧伽大师的话捐出整船物资,而这船物资正好能折算成50万钱。寺庙的重修也因此得到了全部的经济保障。没过多久,该船主也真的因劫掠罪行暴露而被拘捕于扬子县城大牢等待极刑的判罚。此时僧伽大师犹如天降来到他的身边告知因其将不义之财化作布施供奉寺庙,浪子回头,因此可以消灾免难,不用担心。未过几日,县衙判决书下来,果然死罪得免。
实拍江阴博物馆浮雕僧伽大师在泗州民间弘法过程中的事迹与神迹逐步传播至朝堂之上。唐中宗遂遣人迎请僧伽大师到长安弘法显圣。期间僧伽大师又因成功解救驸马于重病之中而声望鹊起,而最终被唐中宗任命为一代国师。唐中宗还下令亲辟长安荐福寺为僧伽国师道场,并为泗州“普照王寺”赐匾额改名为“普光王寺”(因避讳太后武则天忌讳,将“照”改为“光”字)。以后,在长安荐福寺僧伽大师又经常显出圣迹,普度众生、救苍生于水火的案例比比皆是。这更让唐中宗及其子民深感国师法力无边,造福于民。
景龙四年,也就是公元年3月2日,僧伽大师于长安荐福寺端坐弘法时悄然圆寂,享年83岁。僧伽大师过世后唐中宗悲痛非常,为纪念敬仰僧伽大师的圣迹与功绩,唐中宗准备在长安荐福寺建造佛塔,漆身(以漆涂在尸体表面防止尸体腐烂变质,这在当时是保存尸体的方法之一)供养僧伽大师肉身。然而,长安城此时出现吊诡异像,整个城内突然狂风大作、臭气弥漫,场景十分恐怖与难堪。正在朝堂上下正百思不得其解,民间百姓探究原委时,唐中宗此时却无奈地发布命令,请将僧伽大师肉身移葬泗州普光王寺。原来,僧伽大师在圆寂之前曾上书唐中宗立下遗愿:请求将自己肉身归葬泗州。于是唐中宗只能收拾心情,以唐朝最高礼仪将僧伽大师肉身归葬泗州普光王寺,并在寺内重造佛塔供养,又追封僧伽大师为“泗州大圣”。神奇的是,此命一出,从此长安城内碧空万里、空气清新,不再有半丝一豪的异味。而泗州城百姓听得僧伽大师遗愿更是大受感动、深感荣欣,因此特意在泗州城本有的四座城门之外又在南门与西门之间开了一座新城门以迎接僧伽大师肉身。由于归葬那日,泗州百姓为迎接僧伽大师肉身,万人空巷都于城门口鲜花载道,所以这座新城门后又被叫做“香花门”。
实拍江阴博物馆浮雕可惜的是,僧伽大师肉身归葬普光王寺以后,该寺庙几经战火和自然灾害而最终毁于一炬。僧伽大师肉身也因此受损,僧众只能干脆以火化肉身求得僧伽大师舍利而进行供奉。后又经过朝代更替,战乱浩劫,这尊宝贵的舍利最终根据目前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宋真宗景德三年,也就是公元年由江苏省常州太平兴国寺僧人善聪传至悟空寺(悟空寺初名招隐寺,北宋时相传有间庙舍,规模为江南之冠)僧人应云与信徒沈惟素手中。应云与沈惟素通过广泛募捐,在悟空寺建造起了“泗州大圣大圣宝塔”,将僧伽大师舍利盛于净瓶,又特制了石函储存藏于塔下地宫,名华藏塔,又名悟空塔。
实拍出土石函实拍出土舍利净瓶元末战乱,悟空寺只留下了塔身。虽然以后明清几代又几经重修,但最终还是在年因风雨侵蚀而倒塌。年民国在原址上设立县立悟空乡村师范,后改设悟空小学。年11月底江阴市青阳镇政府在改造小学危房时发现多种石构件后报告江阴博物馆。后经博物馆专业人员现场考察判定为古代塔基遗址,遂和南京博物院、上海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塔基进行抢救性发掘成功出图包括凤首银座龙、青铜鎏金佛指、顺天元宝钱币、青瓷钵、石函、水晶球、影青点彩舍利瓶等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尤其可贵的是在影青点彩舍利瓶内装满身骨舍利千余颗。大的有绿豆大小,小的肉眼难以分辨。这当中还有一件幸事是。当考古队发掘原址时发现,原址佛塔地宫虽经墓盗,但由于佛骨舍利葬在地宫的一角而非中央而免遭偷盗。
实拍江阴博物馆泗州大圣舍利专题馆太平盛世出舍利、古城江阴现国宝。如今僧伽大师身骨舍利被收藏在江阴博物馆青阳悟空寺泗州大圣舍利专题馆,成为江阴博物馆难得的镇馆之宝。江阴博物馆也因在此一系列相关考古发现中的成就而成为难得的江苏省内两座县级国家二级博物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