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岩古禅寺中,有一处非常值得一览的华美庄重之地,位于寺庙之侧的山丘之上,仿佛直入云端的三面菩萨石雕像。坡下远望,佛像与天空相接,高耸而独立,洁白如玉,有一种佛光普照的神圣感。冬日清晨,白云霭霭,烟树冥冥,清风徐来,心随景动。
沿着水泥路一直前行,步频悠悠,慵懒而婆娑,慢节奏之下,品味生活,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短短的路程片刻即到,圣像位于道路左侧,最先入目的是一面高耸的曲面浮雕墙。
浮雕墙高约3米,长约10米,居中者,为跌伽座姿势的千手千眼观音浮雕像。头部部分,为三面多层结构,分居于左中右三侧,随着高度增加,菩萨头部逐渐缩小,直到上方的云纹处,表达观音菩萨眼观四方,可感知世间苦难之意。面部,慈祥而和蔼,富态而圣洁,容貌不分大小,皆为同一面貌。手臂长短不一,手型各异,除了胸口和肚子处的两对佛手(上方为双手合十表问候之意,下方为禅定印为修行之意。),其他手臂各持法器,有莲花,刀,剑,戟,枪,法轮,念珠,如意,净瓶,佛珠等等佛教圣物,造型独特,设计精妙,雕工精细,气势恢宏。
左右两侧各有佛像雕刻,本以为是罗汉以及佛,从侧边文字雕刻方得知,左侧十七座雕像和右侧十六座雕像组成三十三观音造型。青石深浮雕之下,各个表情丰富,神态饱满,姿势各异,造型各异,鲜活逼真,在这幅浮雕中,似乎可以找到社会人物中的百态,有将军,有僧人,有渔夫,有象鼻神,有瘦骨嶙峋的罗汉,也有面容狰狞的雷公,有翩翩起舞,身姿妙曼的飞天女,也有粗犷的农家汉,间杂身着印度服饰的修佛之人,包罗万象,仿佛整个社会就在这一幅浮雕内。
在圆弧石壁下方,有一做石栏杆绕壁而建,为通往上方平台的路。栏杆为芝麻白石料加工而成,看起来洁净如新,素雅的色彩和古典的设计,让整座栏杆看起来古朴而华美,色彩高贵且造型别致。台阶下侧枯草丛生,一幅风萧萧兮的苍凉感与精美的栏杆形成强烈的对比感。
左侧栏杆只有三段,呈外弧圆边造型。石栏杆起于门鼓石,线条柔美,上方云纹波浪般倾泻而下。门鼓一侧为栏杆望柱,顶部为含苞待放莲花座造型的柱头,栏板处为盛开的莲花之浮雕,娇艳欲滴,周边的蔓草纹仿佛映衬出荷花呈现群芳簇拥的视觉既视感,如同芳华绝世,万众瞩目的绝色美色,被层层挟裹。
右侧石栏杆的图案和左侧一致,只是弧度不一。栏杆随石壁呈蜿蜒之势,曲折盘旋。台阶为石板,坚实而宽广,平缓而省力。
历阶而上,转角处,一座座灯柱充当石栏杆立柱,灯座为方形制式,下方灯座,上为灯帽和灯顶,灯帽为方形石板叠涩结构,涩层从下往上依次变大,叠涩层上为方形石盖,造型似古老食盘之食盖,灯顶居石灯最上端,为药罐状。四面各开一孔洞,中间空心,在其中,一座户外灯位于孔洞下沿,夜晚灯光亮起,相比别有一番风味。
顺着台阶继续向前,回望下方,整个县城净收眼底。远处云雾缭绕,所谓“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就是这在这种景象。苍茫天空与远处山脉相连,青黑色的树木漫山遍野,层层叠叠。城市中,房屋密密麻麻,炊烟袅袅,似锦的繁华之色,此为红尘滚滚,对比现在的地方,恍如隔世。
台阶尽头,为一圆形平台,平台底板为六边形小石板平铺而成,形成一个大的圆形,平台四周为厚厚的石护栏,此处石栏杆的栏板部分,莲花纹变成了法轮,佛教教义中,法轮取义轮回,轮转不停之意,如白天和黑夜之变化,无穷无尽,佛法亦如此。
圆形平台之上,三面石雕观音像就立于此,底座为正方形须弥座造型,长宽约5米,须弥座造型非常特别,比如,上下枭部分为空,上下枋部分为厚石板构造等等,结构非常简单。整个须弥座只有圭角部分和束腰部分有部分雕刻,其中圭角部分为蔓草纹,而束腰部分则为外侧云雾雕刻,内部为宝瓶以及飞舞的绸带浮雕图案,在须弥台四角,各有一座龙纹浮雕的花岗岩圆石柱。
在须弥台之上,有一座莲花台,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单叶片,上层为双叶片,跌跌层层。观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侍协菩萨,阿弥陀佛对九转莲台解释中,此莲台为下品中生莲台,为信佛,入佛之人所用。莲叶片片,高洁而挺立,有着特别的轮廓和造型,看起来非常神圣。
莲台之上为观音菩萨雕像,雕像分为三面,取义三头六臂之意,也寓意着三面观音各自守护一方百姓。这座雕像三面分别为法轮观音,手持轮回盘,为超渡轮回之意。一侧为净瓶观音,手持净瓶,为救苦救难,特别是疾病和心中痛苦,菩萨会消除这些。还有一侧为如意观音,手持玉如意,如意,为事事如意顺心之意。三面观音,一面救苦难,一面消业孽,一面赐福气,寓意美好。
石雕观音如意面云过天空,碧空如洗,观音菩萨与白云同色,高大巍峨,气势雄浑。菩萨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洁净雅致,美丽大方。宽阔的佛衣搭配璎珞霞帔,珠光宝气,高贵典雅而不落俗气,水袖长舞,曼妙唯美。难怪世人皆知观世音,其形之美,无以言表。随着佛像回望山下,风如龙,吹动一切,但此雕刻之景,如虎,恪守此地,在空中,龙虎缠斗,永无休止,风从龙,景从虎,所谓风景,龙虎之搏也。
本文参加有奖活动#机构V计划征文赛#,快来一键加入百家号机构运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