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壁画普贤菩萨像普贤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头戴五佛冠身金色,右手持剑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其中,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行愿,寓意要从智慧、行愿二途趋入,方才究竟。普贤菩萨像平安时代国宝绢本纵.4厘米横52.1厘米日本鸟取丰乘寺藏骑六牙白象,是表菩萨之大慈力。象有大威力,而其性柔顺,以象调顺,性无伤暴有大威力如善住龙,意表菩萨性善柔和有大势,象征力大无比,也就是说,我们行动的时候,一定要坚韧不拔,有大无畏的精神,才能成功。白色表清净无染,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在大威势中,能够清净无染,这才是菩萨的行持。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普贤延命像平安时代国宝绢本纵.3厘米横86.6厘米日本广岛持光寺藏普贤菩萨在娑婆世界辅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同时也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法王子,并广发普贤十大愿,故《普贤行愿品》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十罗刹女像平安时代重文绢本纵97.5厘米横66.9厘米京都庐山寺藏《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说:在久远的过去,有个叫删提岚的世界,佛号宝藏如来。有一转轮圣王叫无诤念,他的第八个儿子叫泯图。泯图在宝藏如来面前,发菩提大愿:“世尊,愿我修行菩萨道时,要当胜于余诸菩萨。”宝藏如来大加赞叹:“善男子,汝今世界周匝四面一万佛土清净庄严,于未来世复当教化无量众生令心清净,复当供养无量无边诸佛世尊。”以这个因缘,为他改名为普贤,并授记他在未来北方的知水善净功德世界成佛,号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唐代普贤菩萨石刻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普贤菩萨画像榆林窟第3窟西夏普贤变本窟西壁门两侧分别绘有文殊变与普贤变。这两幅壁画均高达4米,由于它们都在洞窟的内壁,终日见不到阳光,所以时光在上面没有留下痕迹,满壁的细腻无比的线条勾勒将它们推至了这一题材艺术的最高峰。西壁门南绘制普贤变,普贤菩萨手执梵箧坐于六牙白象背上的莲花座,白象四蹄踩踏在莲花上,光头象奴双手紧握缰绳用力拉曳着白象。梵天、天王、菩萨、罗汉等侍从,错落有致地跟随在普贤菩萨周围,10几位圣众衣带、披巾、裙裾、衣袖随风飘扬,没有被云海遮挡的远山近水清晰可见,使圣众行走在波涛滚滚的云海之上的动势跃然壁上。普贤身后,奇峰突起、雾锁山腰,瀑布飞泉一泻千里,寺院楼阁错落有致,水榭雕栏曲径通幽,竹舍茅屋清静简朴,远近山水相映成趣,南国草木馥郁繁茂。普贤延命像重要文化財绢本 着色纵91.3cm横41.9cm镰仓时代13世纪原由青莲院(京都)奈良国立博物馆蔵普贤延命法是祈愿增福和延寿的修法,普贤延命像是用于修法时的本尊。普贤延命像样式主要分为二臂和二十臂两种,前者受天台宗、后者受真言宗推崇。本图就是由天台宗门迹寺青莲院传来,右手持独钴杵、左手持独钴铃,是二臂像中常见的姿态。普贤延命菩萨的坐骑是脚踏大金刚轮的单身三头象,此象又由无数小象支撑。像容遵循不空所译《普贤延命金刚最胜陀罗尼经》,虽略有不同,但图样与平安时代后期之作松尾寺本大致相同。本图中有增补色,五佛宝冠的上方有后补的丝绸,但慈祥的圆脸和衣纹上的细金箔、油烟熏黑的痕迹中隐约可见的鲜艳原色,都体现了平安佛画的特色。而佛光的内区未用细金箔,仅以银泥上色,白象上无任何常见的花、铃等饰物,保守的装饰风格与松尾寺本形成天壤之别,据推测此图绘制于平安时代之后,即镰仓时代初期。普贤延命像平安时代国宝绢本纵.0厘米横67.0厘米京都松尾寺藏普贤十罗刹女像平安时代重美绢本纵.8厘米横62.1厘米东京根津美术馆藏普贤十罗刹女像重要文化財绢本着色镶金线纵.0 横55.0镰仓时代13世纪奈良国立博物馆《法华经》中劝发品中守护《法华经》持经者的普贤菩萨、陀罗尼品中同样守护信徒的十罗刹女和鬼子母神、以及其随侍药王及勇施二菩萨、持国与多闻二天组成一群,驾祥云现身于修行者面前。该图的特色是乘坐六牙白象的大型普贤菩萨像身披袈裟以宋代身姿出现,而十罗刹女(缺一尊)和鬼子母神则身着十二单衣和服。画作融汉、和风格为一体,想必令当时的人们印象颇深吧。各尊线条精准,构图严谨,而十二单衣等衣着上用各种颜色绘制出精致花纹,展现出超凡的画境。据推测普贤十罗刹女像是平安时代后期创作的图样,与宫廷贵妇之间的信仰具有很大的关系。图样有两种,一种是十罗刹女着唐装,另一种如本图,身着与信徒相同的和服。尤其是后者被解释成受当时信仰的影响创作更接近于生活,是日本绘画上历史上颇有意思的例子。被推测为最迟出现在12世纪中叶的和服装扮普贤十罗刹女像却出乎意料地缺乏遗例,本图的历史定位是在东京个人藏本之后、兵库福祥寺本之前。普贤菩萨像重文绢本着色金箔镶金线挂轴纵62.0cm 横30.7cm平安时代12世纪奈良国立博物馆普贤菩萨为“普赴一切处,助佛济超度众生”之意。尤其在《法华经》的“普贤菩萨劝发品”中有骑六牙白象出现并守护在法华修行者身边之说,基于此说的绘画作品大量涌现。日本最早见于法隆寺金堂壁画,在《法华经》信仰盛行的平安后期至镰仓时代的大量名作中,本图虽为小作,却显示出情感丰富的风格特色。菩萨的白色肉身上以淡朱色晕染,营造出温暖柔和的质感。同时用淡墨色圆滑曲线勾勒轮廓,表现出雍容丰满的体态。衣着各部位分涂温和色调,并用细金金曲线轻灵地表现衣褶,再用布满金银线的璎珞(youraku)装饰全身,给佛像赋予光辉的同时柔和了轮廓线条。用以银为主混有金的金银线和金银箔绘出花纹填充佛光,彩色的花制作出华盖形状、以及从华盖上垂下的银线璎珞,佛像沉浸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之中。普贤像图轴明吴彬绘纸本设色纵.5cm横66.2cm图绘普贤大士结跏趺坐于白象背上与弟子说法时的情形。图中普贤头披红巾,内系白色僧衣,外披红色袈裟,双手持一短柄锡杖,头微向右下低垂,与其右下站立的弟子形成交流。普贤周侧围绕五位弟子,皆为立姿,分别着不同样式、颜色的袈裟,手持不同的物品。普贤右下弟子内着青色广袖僧衣,外披袒右肩式红色袈裟,手持梵夹,应该表示的是向普贤请教经文中的要义;普贤身后右侧立二弟子,一着白色交领僧衣,手捧圆钵,一着粉色圆领僧衣,手执锡杖;普贤左后弟子内着粉色圆领僧衣,外披袒右肩袈裟,怀抱三足凭几;普贤左前弟子着红色交领僧衣,正俯首向一做工精细考究的青铜台上插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