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东传的同时,带来的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有宗教艺术。自从公元3世纪末开始,新疆克孜尔一带的古代龟兹人民开凿佛教石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当汉地官民开始为他们痴狂的信仰修造石窟、建造寺院,请求西方释迦的庇佑之时,佛教艺术就开始了它在中国的旅程。敦煌石窟就在这一背景中开始修建。
我们熟知的菩萨,最初的形象是典型的异域神灵,其衣饰是印度贵族服饰的再现:宝冠上装饰花鬘宝缯,高髻披发,上身披络腋或帔帛,下着裙,赤脚,戴壁钏、项圈或璎珞。
正如唐僧原型——玄奘和尚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天竺亲眼所见:
“男则绕腰络腋,横巾右袒。女乃襜衣下垂,通肩摠覆。顶为小髻,余发垂下。或有剪髭,别为诡俗。首冠花鬘,身佩璎珞。”
《大唐西域记》又记载:
“国王、大臣,服玩良异。花鬘宝冠,以为首饰;环钏璎珞,而作身佩。”
现代的印度传统服饰中古时代的菩萨衣冠,就是以这样的古印度世间俗装为基础,再用头上的圆光、脚下的莲花等表示神性。
宝冠
唐代以前的菩萨形象,大多束髻戴冠,宝冠者,谓以七宝镶成之冠,是菩萨主要的首服。
除此外,菩萨的冠饰还有日月冠、化佛冠、植物纹冠、火焰纹冠等等。
这些冠饰,有的能指出具体意义,如早期戴化佛冠的一般是观音菩萨;大多数难以确认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但是却能反映出西方和中国世俗冠饰的影响。
花鬘、宝缯,都是冠饰的一种。
璎珞
是由宝石珠玉镶嵌、串联而成的串饰,戴于颈上,短者环绕颈下,长者垂至胸腹前,甚至结成珠网垂至腿间。
臂钏
戴在手臂上的饰物。
裙
有时被称为“羊肠裙”,应当就是僧人法服中的“裙”。
玄奘记载的“泥缚些那”应该就是裙的意思,“泥缚些那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襵,束带以绦。”
玄奘的这一记载与所见佛教塑像中菩萨身上的裙特征一致,即在身前贴着两腿排布密密的褶皱,于腰部正中开叉并打结垂带,同时垂下波浪形边缘,这应当就是所描述的“集衣为褶,束带以绦。”是用一整块布帛折叠出褶皱,向前合围而成。
络腋
络腋是一种类似披帛的饰件。就其披挂方式而言,即披挂左肩、穿过右腋、缠绕上半身。往往在前胸处打结或垂下带尾。
有时,一些学者称为“天衣”、“帔帛”、“披巾”的,指代身上缠绕的长条形布帛,应当和“络腋”是同一种配饰的不同披挂方式导致的命名的不同。
尤其到了唐代,世俗女性也戴帔帛,但是一般不是像络腋那样缠绕。
在莫高窟菩萨塑像中,菩萨身披之物,披挂方式也多有不同,但“络腋”也好,“帔帛”也好,本质还是同一物。
天衣飘飘,为满身珠光宝气的菩萨带来了神性的氛围。
到了宋代以后,中国菩萨的衣服越来越本土化,越来越靠近仕女图的审美,但是宝冠璎珞、衣带飘飘的基础搭配基本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