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道”收藏由一位生活在远东的藏家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立,至今已半个世纪。其藏品横跨千年,其类别之多元、价值之珍贵,均无与伦比,堪称喜马拉雅艺术收藏之翘楚。“菩萨道”由藏文翻译而来,其罗马拼音为“NYINGJEILAM”。邦瀚斯香港将于12月2日“诚虔韵映”拍卖中呈献菩萨道精选藏品,以支持菩萨道信托基金在印度及全球其他地区推行之教育及社会项目。
以下三尊造像来自菩萨道收藏,其中两尊于过去二十年长期借予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及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展出。
Lot错红铜喜金刚铜像
印度东北部帕拉时期十一/十二世纪
高13.3厘米
估价:,-1,,港元
来源:菩萨道收藏
喜金刚手持金刚杵与嘎巴拉碗,身形自然,姿态灵动而优美,眼睛之红铜明亮生辉,炯炯有神,为印度东北部之帕拉艺术之典范,呈现金刚乘佛教最古老、最重要的本尊形象之一。造像结构十分精巧,后背支撑被喜金刚起舞之姿完美修饰而不可见。其头发扇形如火焰,前有阿閦佛,与邦瀚斯年10月2日售出之拍品号之一帕拉石碑十分相似,颇为典型。大部分留存于印度之帕拉造像皆于十三世纪初随庙宇倾颓而长埋地下,令其表面不复光彩。而此喜金刚表面包浆熠熠生辉,表明其应在此前被携带之西藏,故得以幸存。法杖上的三颗骷髅亦历经摩挲而变得浑圆光滑,证明其千年来备受珍视。
Lot忿怒相神祇铜像印度东北部
帕拉时期十一/十二世纪
高8.8厘米
估价:,-,港元
神祇身形强劲有力,一手高举宝剑,神色慑人。虽然其形似不动明王,左手中却提一头颅,十分罕见。此神祇像与帕拉彩绘经卷上所见之忿怒相神祇十分相似,应原属于一壮观的帕拉神龛。其头发结为多股,在多尊十一至十二世纪的帕拉造像上皆可见,例如西藏布达拉宫所藏之两尊无我母铜像。
Lot铜鎏金弥勒像
西藏约十七世纪
高23.7厘米
估价:1,,-1,,港元
一座小巧玲珑的宝塔置于肉髻上,标志此像为弥勒。弥勒为现世之菩萨,亦为未来佛。释迦牟尼之后,弥勒将于乱世降临以弘扬佛法,尘世再无罪疾困苦。此铜像呈现弥勒说法之形象,庄严而慈爱。此铜像与另三尊三十五忏悔佛造像之外形与体量极为接近,一尊藏于洛杉矶郡立艺术馆(Pal,《ArtofNepal》,年,页,编号S38),一尊见苏富比,纽约,年9月24日,拍品94,另一尊善游步功德佛则售于苏富比,纽约,年3月16日,拍品。三尊忏悔佛像之座后侧皆带有藏文铭文标明其身份,与本尊弥勒像之身形、面容、向下的肩膀轮廓、瘦削的腰以及饱满的四肢皆极其相似,甚至平滑长袍之上、边缘以刻线呈现的纤薄外袍,以及身前扇形衣褶也相同。种种一致性表明此弥勒像与三十五佛像应出自同一作坊。而弥勒之重要性体现在此造像铸造之细致、面容之柔和生动以及肉髻、宝塔之精美。
尼泊尔之离车毗王朝(公元-年)之风格在此造像上明确无疑。离车毗风格则受到印度鹿野苑之几多王朝影响。美国KimbellArtMuseum收藏一尊七世纪之释迦牟尼像(AP.01),出自尼泊尔。二者之宽阔前额、鹰钩鼻、前凸之下唇以及小巧之面颊皆如出一辙。弥勒像之贴身长袍以及袍上平行之线亦与此释迦牟尼像一致。尽管离车毗造像常见手指间相连之样式,后期之西藏及尼泊尔造像却极少包含此特征。本尊弥勒像却与离车毗造像遥相呼应。
此铜像很有可能出自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为班禅喇嘛之驻锡之地。在对GettyCollection一组「扎什琍玛」造像之论述中,罗文华认为此种封底板上錾刻十字交杵图案、以泥金为饰的做法,仅见于扎什伦布寺之作坊扎什吉彩造像以及喀尔喀蒙古造像(罗,《扎什伦布造像须弥福寿因缘》,见邦瀚斯,“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香港,年11月26日)。尽管此弥勒像封底不存,但与其同组之善游步功德佛像完全具备罗文华所描述之特征。罗进一步认为,十七世纪时,扎什吉彩作坊与尼泊尔具有频繁且长期之交流。因此,善游步功德佛像之封底、忏悔佛像之藏文铭文以及显著的尼泊尔风格,皆将此造像与格鲁派重寺扎什伦布紧密相连。
精选拍品
Lot丹萨替藏中十四世纪
铜鎏金供养天女饰板
32x37.5厘米
估价:3,,-4,,港元
Lot西藏十五世纪胜乐金刚铜像
44.3厘米
估价:80万-万港元
Lot克什米尔九/十世纪黑石那伽蛇王像
33x29厘米
估价:,-,港元
Lot清雍和宫风格十八/十九世纪
六臂大黑天唐卡
74x50.8厘米
估价:80,-,港元
Lot日本江户中期年佛陀涅槃图立轴
72x厘米
估价:,-,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