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又称“像教”,极其重视佛像艺术的教化功能,往往通过设像以传教。佛教造像旨在通过塑造佛菩萨外在庄严的妙相以体现佛菩萨人格的完美、精神的慈悲、智慧的超群。自佛教传人中国始,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便得以滥觞,并发展播扬、浩瀚壮观,迄今未绝。
由于佛教造像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着极大的比重,故而对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当代佛教艺术虽然繁盛,但佳构不多,能真正体现佛心佛性的造像艺术作品更是鲜见,而传统佛教雕塑中的许多技法其实可以成为现代雕塑创作中可资借鉴的营养,佛教中的许多人物形象也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只有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合理继承优秀传统,致力溶渗当下创作,与古为徒,与古为新,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教化与审美相结合的佛教造像艺术。藉佛教造像的庄严美好给大众看到佛的心性,看到佛的慈悲喜舍!这是佛教造像艺术创生的初衷,也应当是佛教造像艺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功用所在。
吴为山先生以擅长历史人物肖像著称于世,但对佛教人物亦是情有独钟,近二十年来,在其创作的五百余尊历史文化名人肖像中,佛教人物屡有显现,偶露峥嵘!从梁代讲经说法以致天降雨花的云光法师到唐代乘风而去、播泱泱大国文化的东渡高僧鉴真和尚,再到近代的弘一、丰子恺、茗山、赵朴老等,可以说是通过
闽南石业雕刻的具体实践来弘扬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继承传统造像技法、提炼个人内心修行。
梁代云光法师,无传记,南京现有雨花台,为法师讲经、天雨宝花处。宋代刘岑《高座寺记略》中说:“师坐山巅说妙法,天花坠焉,今号雨花台。”明代王世贞《登雨花台二首》中说:“此地昔高坐,诸天尽雨花。”吴为山塑造的云光法师现安放于南京雨花台雨花阁内,人物倚坐于莲座,一派罗汉相貌,手指轻拈,状如葱管,正沉浸在讲经的状态中。造型源于绘画中的高僧形象,手法吸收了民间传统泥塑的技巧。吴为山在谈论佛教造像时曾说认为:佛教造像往往通过其面的开相、表情的慈悲、手相的程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造型意蕴来传递佛教的“大自在”、体现佛教理想化的造型风。
鉴真(----年),唐代僧。赴日本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乃日本律宗之始祖。广陵江阳(江苏江都)人,俗姓淳于。早岁出家学律及天台,又至长安、洛阳参学,后归扬州,于大明寺讲律传法。然五次东渡,皆因国人不舍高僧东游,又遭受海贼、暴风等而未能成行,其间颠沛长达十一年之久。后虽双目失明,却不稍减其赴日之志。天宝十二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人复请师东渡,是为第六次启航,天平宝字七年,师面西结跏跌坐示寂,世寿七十六。师携往日本之大量佛教经像、药物、艺术品等,对发展日本医学、雕塑、美术、建筑皆有相当贡献
闽南石业雕刻。吴为山为扬州双博广场所创作的鉴真像,塑造了其立于船头,坚定不移的伟岸身姿,海风吹起袈裟,一派播泱泱大国文明的风范,通过此一颂扬其文化交流的开拓精神。
近代弘一法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年轻时生活绚烂至极,出家后一切归于平淡,他有一副对联写道:“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红尘浪里,孤峰之巅,其境悲怆!吴为山对之心仪已久,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弘一法师悲欣交集的形象令我也时常遁入悲欣交集,我一直想为弘一法师塑像,但迟迟未动手,乃在于以有限追无限可及而不可至”。弘一大师的学生丰子恺曾概括说人的生活有三种状态:一种是物质生活,一种是精神生活,还有一种是灵魂生活。所谓物质生活是一目了然的,而精神生活是我们一般知识分子的生活,灵魂生活则必定是宗教境界。吴为山认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这三种境界也对应着美性、哲性和神性,与佛教之戒、定、慧有很大关联,戒即戒除很多物质生活中东西,定,是要禅定思考,宁静而致远,最终得解脱。相信他在塑造弘一法师时就是要塑造出他的灵魂境界。
茗山法师,为当代高僧,为大众敬仰。吴为山应邀为镇江焦山定慧寺茗山纪念堂塑造了茗老的法像,由于茗老生前与吴为山有过过往和交流,所以雕像塑造得特别传神,宛若再现,深受大众欢喜敬拜。茗老生前不仅对吴为山的雕塑艺术赞誉有加,为之题写“寓神于形”的评语,还针对吴为山的诗人父亲对其教育培养而特地题写了“诗教”二字,堪称一段殊胜因缘。油画家丁方在《读吴为山近期雕塑》中对现立于镇江焦山的茗山法师像的小稿曾有过详尽的赏析:“头略倾斜,手拨耳扇,向着众生,完全是一种对佛缘密语的守护姿态;尤其妙者是茗山法师的一双手,奇曲峭崛宛如吸吮数百年天露精华的参茸一般,完全是中国传统诗歌艺术中的借物比兴、借题发挥的有机延伸。雕塑家在塑造人物手部、耳朵这些灵性之物如此大胆的运用,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创造”。“整个雕塑犹如山林中那些珍树异石所构成的姿态,高古而端庄,舒展且典丽,如抚揉古琴的旋律,似汩汩流水的禅音。我们能很自然地从茗山法师的手、耳的塑造中找到关联,甚至在面相、骨骼的内在构造中找到遥相呼应的奥秘。”当代圆霖法师,多才多艺,书画双绝,且德行深广,人品高迈,生前曾为江浦狮子岭兜率寺住持。吴为山应法师的众僧俗弟子的请求,曾为庆贺法师高寿而为之塑像。到了约定的时间,吴为山陡发高烧,非常不适,但坚决不去更改约会,而是如期赶至。在圆霖法师丈室的后面的小花园内,法师静坐,宛若洪钟,威仪庄严,慈悲祥和。吴为山目光炯炯,巧手翻飞,不一会儿,一尊为圆霖法师塑就的雕像就完成了,在众人的感慨、赞叹以及笑语声中,吴为山大汗淋漓,几尽虚脱,最后被人架下山去。
吴为山与圆霖法师之间还有很多故事,初觉有趣,细细品味,则含义隽永。他在《我与圆霖法师的交往》一文中写道:他与大师的认识源于年,著名书法家,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的书法艺术馆在江浦求雨山开馆。从一本书上看到圆霖法师为林散之先生所作的肖像,并有赵朴老之题款“其容寂,其颡炯,凄然而似秋,媛然似春”,吴为山看后大为感佩,顿生亲近之心。圆霖法师曾多次画过林老,吴为山亦曾十二次为林老造像,一画一塑,惺惺相惜,可谓有缘。随即,吴为山便前往拜望圆霖法师,后来又曾多次入山拜见。吴为山自己在南京大学开设宗教艺术课,强调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就曾带领宗教艺术课的硕博士去听法师讲佛学与艺术。法师谆谆叮咛这些年轻学子,喜欢画画的要多画画佛,切不可乱画,念佛成佛,念鬼成鬼。
吴为山与圆霖法师的交往还有一件颇有意味的小事。一次,法师为之题字,将名字中“为山”的“为”字题成了“沩”,旁观之好事者直呼写错了,多加了“氵”,法师从容笑道:有山有水才转得起来。众人释然。而吴为山却能悟得其中更深寓意和点拨。唐百丈怀海禅师有诗云:“放出沩山水牯牛,无人坚执牛鼻头,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吴为山属牛,名字又与沩山禅师同音,正合了“沩山牛”的公案。他认为这是圆霖法师借题字相赠、书画结缘的时机告诫他要从自心中打开牛鼻绳,放出水牯牛,挣脱一切束缚,明见心灵活泼本性,通脱无碍、自由自在。最终于人生、于艺术上皆达到“高卧横眠得自由”的境地,心性自然合道,万象一如。
吴为山正是通过走进一个个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佛教人物、高僧大德,从而感受他们的人生境界、精神高度,参学他们的佛教修为、德行才学,最终塑造出他们的容貌和形神,塑造出他们内里的佛性。在此过程中,也提升和修炼了自己。吴为山,正是通过对佛像的研究和佛教人物的创作来完成自己佛教艺术修行的一位修行者。
闽南石业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