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未都灵通的9件千年佛像,传递至高的精神

图1:“砂岩柱上的四个沙罗班吉卡”,公元2世纪,贵霜帝国时期,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这件砂岩雕塑上的女人身着华丽珠宝,翩翩起舞。传说她们只需轻触便可使树木生长花开芬芳。名字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从娑罗树上摘下一叶枝。”印度是一个宗教和文化的熔炉,佛教亦在其中,传播路径遍及亚洲。今天的人总觉得旅行是件很现代的事儿,但很多证据都表明古代通商贸易路线,文化交流非常频繁,频繁到超出你的想象!

图2:印度石灰岩柱残迹,教徒崇拜佛的火柱形象,公元三世纪,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即佛,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降生于喜马拉雅山脚下,摒弃奢华生活,经历苦行、开悟,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起初佛并不以人的形象示人,而是用一些特殊或者晦涩的符号代表佛,比如上面的火柱。怎么理解?其实古代人也认为神是宇宙天人的支柱和联结,在吠陀故事里关于湿婆神也有此记载。

图3:犍陀罗灰片岩佛塔,公元3-4世纪,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悉达多乔达摩去世后,精美的佛塔上也常雕刻出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僧侣、信徒和商人们争相来到佛塔前祭拜冀望能获得佛祖的护佑。这个佛塔上的圆形盖子被精心雕琢装饰,可以拿开放佛的遗物进去,底部基座表现了佛在深沉地冥想,和身边的追随者。

图4:犍陀罗彩绘灰片岩佛头像(阿富汗),约公元4-5世纪,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这个极美的佛头像原本是一组大型浮雕上的一部分,几乎与真人一样大小,表现的是悉达多乔达摩年轻的模样。象征精神的引导,学识,智慧和信心。瘦长的耳垂表现了释迦牟尼成佛前作为王子,曾穿戴很多精致耳环的特征。这件雕塑风格明显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是古代希腊艺术与印度艺术,中国和中亚风格结合的产物,故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

图5:铜鎏金一佛二菩萨像(中国隋朝)公元-年,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释迦牟尼在中央,两位菩萨跟随左右,细微的五官和温和的脸部特征呈现了中国式佛像的风格。约公元前2世纪时佛教传入中国,当时大多数人对它持怀疑态度,并无繁盛,直到公元4世纪,佛教及其艺术自成一体,开始在中国走向高峰。即便当时它与本土道教和儒教有摩擦,最终还是安静和平地成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本土宗教融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图6:贴金彩绘释迦牟尼旃檀像(北齐)公元-,观复博物馆藏;这件精美的佛像造型优雅,周身雕刻出柔软的曲线,用坚硬的材质表现出披坠的袈裟及其轻薄的质感,同时也表现摒弃世俗财富而换上苦行的僧袍。旃(音同“沾”)檀佛像身着无领通肩式的袈裟,袈裟像经水湿了一样的贴在身上,衣纹在胸前呈“U”字形。右手在胸前施无畏印,意为解济终生痛苦,左手下垂施与愿印,满足终生的愿望。

图7:汉白玉佛立像(唐代)公元-,观复博物馆藏;这件观复博物馆藏的汉白玉佛像面部丰满,似在微笑,感觉很温和、平易近人,非常符合唐人的审美。唐代非常国际化,文化包容开放。佛教也是一个“外向”的宗教,有极强包容性,不但吸收且还帮助支撑所到之地的宗教、神祗和文化传统。例如,在唐代时,西域传入中国的男性模样的菩萨(菩提萨埵),在中国本土变成了女性形象的观世音菩萨。

图8:银镀金菩萨,公元9世纪(占城)越南中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在公元9世纪左右,佛教渗透到东南亚,各国的统治者也是佛教传播的主要推动力。佛像的面部特征随着所传到的地域、文化改变。不同国家的人按照当地的审美和理解去塑造佛像,由此展现佛教艺术中文化多样性之美。比如上面这件越南中部占城的银镀金菩萨像属于东南亚风格。菩萨,即菩提萨埵,梵语音bodhisattva,意为“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

图9:铜鎏金千手观音(大理国)约10世纪,中国云南,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左右,在今天中国云南省的大理国成为了密宗(藏传)佛教的中心。上面这尊铜鎏金千手观音身着华丽服饰头戴宝冠,有34只手臂抓着不同的器物各有不同含义。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