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件精美展品出土于六朝古都邺城,
尽显石雕技法与华彩神韵,
堪称中国古代北方佛造像艺术之盛宴。
据悉,这也是近半个世纪以来
三次佛教考古重大发现之一的邯郸市临漳县
“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
首次系统性对外展示发掘与修复成果。
精美绝伦的邺城佛造像。
1
邺城佛造像出土数量创新中国之最
据了解,“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河北省临漳县人民政府协办,展期为两个月。
临漳县古为邺,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朝代的都城,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佛教影响逐步扩大,北方地区立塔造像蔚然成风,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融合发展的历程。北齐时期,全国寺庙约4万所,仅邺城附近就有余所寺院,僧尼多达8万人。
年春节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抢救发掘了一处佛造像埋藏坑遗迹,共出土编号佛造像件(块),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和唐代,是已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其中“龙树背龛”佛造像为中国北方佛教史上首次发现。
虽然残缺,但佛韵至美。
截至目前,邺城考古队经过多年的整理、拼合,已完成余件佛造像的修复工作。本次进京展览,就是这批佛造像修复、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展示。
2
“多元一体”的邺城佛教造像艺术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介绍,佛教于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华夏文明的浸润下,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经过长期演进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而南北朝是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邺城佛造像艺术不仅包含北魏时期褒衣博带、饱含飘逸潇洒之神韵的造像,也有北齐时期以薄衣贴体为新风、充满温润内敛之气韵的造像,更有精雕细琢、极具地域特色和风貌的透雕龙树背屏式造像,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技艺神话,堪称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颠峰之作。
这些佛教造像虽然题材和故事来自域外,但其面容、仪态、服饰等均显示出强烈的中国文化元素特征,特别“龙树背屏”佛造像采用了中国传统透雕技艺,成为佛教中国化历程的代表和缩影,对探索当今世界文明发展道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人们通过欣赏精美绝伦的邺城佛造像,可以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和合共生,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3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
据了解,“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选取了件展品,其中佛造像精品件,分为邺城概貌、玉石梵像、邺都样式和佛韵至美四个部分,分别从造像环境、造像本体特色、地域时代风格及造像艺术来展示佛造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其中“玉石梵像”以北齐时期菩萨坐像、弥勒七尊像、东魏时期弄女等造弥勒像为代表作。
七尊像栩栩如生。
“邺都样式”重点展示中国佛造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代表作有北魏时期谭副造释迦牟尼像、立佛三尊像、北齐时期思惟五尊像、弥勒五尊像、东魏时期法敬造菩萨像。
姿态优美的法敬造菩萨像。
“佛韵至美”则彰显佛造像的形神之美。中国古代佛像通过对身形的塑造,显示其脱俗潇洒的风貌,通过对面容的塑造,传达洞悉哲理的智慧,通过不同的雕刻技艺,赋予造像不同的神韵。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征集、收藏、保管、展示、阐释反映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秉持“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不断加大与地方政府和文博机构的合作力度,连续推出反映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开放包容、博大精深特征的精品文物展、考古发现展和地域文化展。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也是继“江口沉银”“礼出东方”“汉世雄风”等展览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地方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考古发掘展览。
佛造像充满温润内敛之气韵。
4
文物解读:
邺城佛造像为何支离破碎埋于地下
当年在临漳县邺城北吴庄抢救发掘出数千件佛造像中,多数不是手足残缺不全,就是痛失头部、还有的被砸成数个碎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文物专家解释,海量的邺城佛造像被支离破碎埋于地下,一种可能是源于佛教瘗埋制度,也就是佛教徒出于做功德目的,将平时收集到的残缺佛像一起埋于地下。
还有一种可能是由“灭佛运动”造成。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发生过四次“灭佛运动”,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唐武宗李炎灭佛和五代时后周周世宗柴荣灭佛。灭佛之际,寺院、佛像均遭毁破而埋藏。
新闻链接
件套来自邺城的文物!佛像艺术的盛宴!
一般认为,南北朝是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尤其是北齐,造像往往是脸庞圆润,微微一笑,动作看似单一却富于韵律,在平和之中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次的“和合共生”展出了年河北临漳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的佛像精品。其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以东魏和北齐为主。多为汉白玉材质,保留有贴金彩绘,且屡见高浮雕、镂空等技法,艺术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您对古代佛造像艺术感兴趣,那么这个展最好不要错过哦!
展品展厅
主题墙的图案源于“龙树背屏”
即两株交互缠绕的菩提树,
这是北朝晚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最大特色
考虑到许多造像背屏背面也有精美图案
我们设置了许多四面可视的立柜
让您度一览无遗
展柜融入了佛龛的设计元素
低调的庄严从青金色中透露出来
件(套)展品
让您尽情领略佛造像之美
多媒体互动屏
让您“亲手”修复展品
在北16展厅哦
↓↓↓
展览大纲
引言
邺城概貌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主要由南、北毗连的邺北城和邺南城组成。自公元3世纪起,邺城一度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后长达余年。
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东郭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北魏至唐代造像件(块),是国内出土佛教造像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这批造像主要是汉白玉造像,多数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题材、类型丰富,展现了北朝晚期邺城地区的佛教艺术风采。
09:29第一单元
玉石梵像
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佛教影响逐步扩大,北方地区立塔造像蔚然成风,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融合发展的历程,成就了辉煌的北朝佛教艺术。邺城附近盛产适于雕刻的石料,工匠们就地取材,运用传统石雕技术,经过雕镂莹饰等加工艺术,表现外来佛教造像题材,塑造出具有华彩神韵的邺城特色佛教造像。同时,各阶层民众在参与佛教造像的过程中,以文字铭刻于造像之上,演绎出中国化的造像题记,丰富了造像的历史价值。
北齐 菩萨坐像
东魏 弄女等造弥勒像
北齐 弥勒七尊像
第二单元
邺都样式
伴随着佛教本土化的进程,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的样式处于不断发展和嬗变之中。邺城佛教造像紧跟佛教造像艺术本土化的脚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因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中国佛教造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都曾在这里呈现,还出现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龙树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下邺城佛教造像艺术的魅力。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像
北魏 立佛三尊像
北齐 思惟五尊像
北齐 弥勒五尊像
东魏 法敬造菩萨像
第三单元
佛韵至美
中国古代佛像注重对造像形神之美的刻画,通过对佛像身形的塑造,显示其脱俗潇洒的风貌,通过对佛像面容的塑造,传达洞悉哲理的智慧精神。作为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中心,邺城集中了大量能工巧匠,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因材施雕,赋予造像不同的神韵。这里不仅有北魏时期以褒衣博带为特色、饱含飘逸潇洒之神韵的造像,也有北齐时期以薄衣贴体为新风、传达温润内敛之气韵的造像,更有精雕细琢、极具地域风貌的透雕龙树背屏式。这些造像展现了工匠们的技艺神话,尽显石雕之美,达到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高峰。
北齐 佛头像
北齐 坐佛五尊像
北齐 弟子立像
北齐 佛坐像
北齐-隋 大势至菩萨头像
文物解读
为什么这些佛像会支离破碎地出现在埋藏坑呢?专家有两种解释。一是佛教瘗埋制度,即佛教徒出于做功德目的而将残缺的佛像收集在一起埋于地下。二是因灭佛而埋藏。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三武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为后周世宗。灭佛之际,寺院、佛像均遭毁破而埋藏。
但无论如何,这都丝毫不妨碍我们欣赏它们的美。
精美壁纸
海报设计
刘洋
资料图来源
邺城考古队
展厅摄影
余冠辰
展品摄影
范立
图文编辑
吴比
文/图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王铎通讯员李海波综合来源: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