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土宗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修福修慧断烦恼

作者丨圣玄法师

首发丨腾讯佛学

“大”者,法身德,竖穷三世,横遍十方。

“势”者,般若德,内破烦恼,外伏诸魔。

“至”者,解脱德,位邻极圣,证近于佛。

大势至菩萨,一般人少有耳闻,但他对于念佛的净业行人并不陌生,他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一起被称作“西方三圣”,又名“得大势菩萨”、“无边光菩萨”、“大精进菩萨”,并因为其推崇念佛圆通之法门,被尊为净土宗的法界初祖。

他的名号中就蕴含了无量的功德与深刻的佛法义理。

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中唐莫高窟

·成就广大世界·

《悲华经》中讲到过去劫中,尼摩王子见到宝藏如来为自己的兄长不眴太子授记作观世音菩萨,未来成佛号曰“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随即发愿将福德回向无上的觉道,发愿“我成佛时,所作佛事,世界所有种种庄严”与观世音菩萨成佛时等无有异。

于是宝藏如来为他授记,未来成佛号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字汝为得大势”。

甘肃敦煌莫高窟窟大势至菩萨

《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中讲述道,久远以前,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位长那居士,他的夫人生下早离、速离两个儿子以后就离世了,临终前对两个儿子付嘱道:“明操至道,无过发菩提心,菩提心者大悲是,若至老大时,欲报四恩,宜须发心。”

后来,长那居士为了抚育两位幼子,又娶了一位贞良的妇人,可是不久城中发生了饥荒,他就决心到檀罗山去找寻果子,这位妇人一开始对两个孩子视如己出,可是十几天以后,她见到丈夫还没有回来,担心没有能力养育幼子,又害怕丈夫怜爱孩子,不愿意将食物分给自己,就这样想着想着,心生一计,告诉两个孩儿,我们一起到南方的海岛上去找果子吃吧。

可是他们乘船到了海岛以后,继母就将早离、速离抛弃在这个孤绝无人的海岛中,自己回到了家中。

两个孩儿昼夜悲哭,想到命不久矣……兄长早离想起了母亲的遗言,告慰弟弟说:“我须发无上道心,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先度他人,然後成佛。若为无父母者,现父母像。若为无师长者,现师长身。若为贫贱者,现富贵身。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四众八部,一切随类,无不现之。愿我常在此岛,於十方国,能施安乐,变作山河大地,草木五谷甘果等,令受用者,早出生死。愿我随母生处。不离父生处。”就这样发了一百个大愿……

后来,早离和速离终于等来了父亲,可是长那居士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化作一堆白骨了,他守着两个孩子的遗体,啼哭发愿:愿我度脱诸恶众生,速成佛道,或变大地,或水火风,或变草木藂林,为众生作依止,或变五谷增益他身,或若天若人若神,一切贵贱种形色,无刹不现身……如是发五百愿,又愿我常住娑婆世界,说法教化……

莫高窟第窟大势至菩萨坐像

在这个故事里,长那居士后来成佛号释迦牟尼,他去找寻果子的大山就是灵鹫山,他的夫人摩那斯罗成佛作阿弥陀佛,而两个孩子早离和速离,就是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他们舍身的海岛,就是补陀落迦山。

大势至菩萨在这个故事中,是童子速离,他和自己的父母兄长一同发心,成就世界,以大悲心成就佛道,所谓“取大世界”,以庄严的世界来摄受众生,成就众生,是菩萨的悲愿,也是菩萨“得大势”的意义。

20世纪潘絜兹临摹敦煌唐代壁画

·慧光普照一切·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到,大势至菩萨因为,全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都能得见。如果能够见到他的一毛孔之光,就能见到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所以他叫做“无边光菩萨”,而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使得众生能够脱离苦道,得无上力,所以他叫做“大势至”。

溥儒仿敦煌大势至菩萨像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记载,过去劫中有金光师子游戏佛,那时候威德王偶遇了两位童子,便询问他们的名字,一位回答他:一切诸法空,云何问名号?过去法已灭,当来法未生,现在法不住,仁者问谁名?空法亦非人,非龙非罗刹,人与非人等,一切不可得。另外一位则说:名名者悉空,名名不可得,一切法无名,而欲问名字,欲求真实名,未曾所见闻,夫生法即灭,云何而问名?说名字语言,皆是假施设,我名为宝意,彼名为宝上。

威德王听了他们说名字即空的道理,和他们一起去礼敬金光师子游戏佛,宝上、宝意二位童子便问佛,什么样的供养最殊胜呢?佛告诉他们:

当发菩提心,广济诸群生,是则供正觉,三十二明相。设满恒沙刹,珍妙庄严具,奉献诸如来,及欢喜顶戴,不如以慈心,回向於菩提,是福为最胜,无量无有边。余供无过者,超踰不可计,如是菩提心,必成等正觉。

两位童子听了佛陀的教诲,就当下生起了菩提心,以此来供养一切的众生。这两位童子,在发心以前就懂得了假名空寂的般若深义,发下菩提大愿以后精进修行,即是现在的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

九世纪后半唐代绢本设色来自敦煌千佛洞

前面两则故事,讲述了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在过去世中一同发心、一同修行的故事,也清晰地指出了菩提心与般若见对于修福、修慧的意义。

那么,大势至菩萨是怎样来实践悲心与智慧,以何法门来修行呢?

明代鎏金铜大势至菩萨坐像

海外私人收藏

·投足震动魔军·

《思益梵天所问经》中,得大势菩萨自述道:“若菩萨所投足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是名菩萨。”

许多人都以为魔是什么奇异的事物。其实,梵语的“魔罗”,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夺命的杀者,即能够夺取修行人功德之财,杀修行人智慧之命。

那么什么是魔事呢?佛以功德智慧、度化众生解脱生死烦恼,证入涅盘为事业,魔正好与之相反,魔常以破坏众生的善根、驱使众生在生死烦恼中流转为事业。也就是说,最重要的降魔,在于降伏自己的烦恼。

木雕彩绘贴金大势至菩萨立像

故宫博物院

那如何是震动世界呢?

在《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讲述自己修行的法门——“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通过念佛证悟世界本来无生,这是自修自度,而摄受教化念佛人往生到净土的世界,这是利益众生之行。所谓的震动世界,就是对治我们对世界的种种贪嗔执着。

这一切都是念佛一法的成就。

江户时代木雕金箔大势至菩萨接引像

正如“大精进菩萨”的名号,念佛贵在精进,许多人以为精进就是势如破竹、一鼓作气,但许多大德都说,精进并不是像热情的火焰,而是像温润的流水一般,绵绵密密,水滴石穿。

俗话说:“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许多人以为,念佛就是六七个字,好简单,但是能把简单的事重复、坚持,比起好高骛远、懈怠放弃的人说,更加珍贵。

金代彩绘木雕大势至菩萨立像

在《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就用“香光庄严”来比喻自己念佛三昧的修法,我们凡夫“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一般。

所谓“久居兰室,不闻其香”,我们念佛时念念是佛,就念念有一分光明,一分智慧,久而久之,就像染香之人,也成就佛的光明、佛的功德,断除烦恼。

古话说,“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大势至菩萨的名号亦是如此启发——为了庄严净土、利益众生,而增福、增慧、断烦恼。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务必联系授权。

腾讯佛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