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辟。
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
素怀出尘意,适有携手客。
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缘云路犹缅,憩涧钟已寂。
花树发烟华,淙流散石脉。
长啸招远风,临潭漱金碧。
日落望都城,人间何役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龙门游眺》。诗中记述了作者携友人共同游览洛阳龙门石窟的景象。龙门是洛阳南面的门户,两岸的东山和西山对立,伊水中流,像天然的门阙一样,故称伊阙。据诗中记载,传说龙门伊阙所依傍的洛水是大禹治水时凿山以通水。自北魏至唐,很多帝王曾于伊阙阙口东西两山断崖建寺凿窟。有奉先寺、香山寺、万佛洞等及窟龛两千一百余处,世称龙门石窟。正是崇尚佛教的北魏孝文帝把佛教的发展中心转移到洛阳,也从此造就了这座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石雕艺术宝库的蜚声。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多年,开凿了窟龛多个,雕像10万多尊,碑刻题记多块,佛塔10座。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在世界众多石窟群中可谓独树一帜。
然而,当代众多游客在游览龙门石窟时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洞窟有身无首,很多造像大多没有佛头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有的是禅窟,供僧人坐禅起居之用;有的洞窟是专门为埋葬僧人遗体而开凿,如东山万佛沟北侧的几个大窟;有的是洞窟里的石质原因无法造像;有的是造像在里面被盗或者造像的佛头被盗留下的空洞或残缺的身躯,如新罗像龛;还有就是没有完成造像的洞窟,如极南洞外南北壁的两个洞窟;有的是因为自然风化侵蚀而被损毁的。
这些石窟里的佛像有相当一部分是被盗或被损毁的。有一些是在北魏及唐代时期就被毁的,我们都知道,唐代女皇武则天崇尚佛教,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就是唐高宗李治仿照武则天的样子为武则天修建的。但是到了唐武宗时期就不一样了,因为唐武宗不推崇佛教,就推行了灭佛政策,于是就损毁了一些佛像。北魏太武帝和后周世宗也不喜欢佛教,也损毁了佛像。
但是,相比于古代,被盗或被损毁最多佛像的时代确是在近代民国时期的-年期间。
当时大肆凿盗,流失海外的佛头和佛像不计其数。因为龙门石窟佛像构造特别,佛头精美,但也很容易破坏,所以最容易被偷盗。据传这些流失的文物集中在了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瑞典等国,在这众多的流失佛头文物中,最著名的就是龙门石窟中最精美的迦叶头像,原来是位于莲花洞正壁左侧,北魏孝昌年间雕刻,-年期间被盗,现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幸运的是年,国家文物局宣布了七件龙门石窟流失佛教造像回归了祖国的怀抱,它们是古阳洞高树龛释迦牟尼佛头、火顶洞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头像、北魏弥勒菩萨头像、唐代佛龛立佛头像、唐代前期飞天造像、唐代洞窟佛头、唐代天王头像。再加上年回归的看经寺罗汉迦叶上半身雕像,已回归了八件石窟文物,现存于龙门石窟研究院。当然还有很多石窟佛头依旧流失海外,还有的一直下落不明,至今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