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界寺,坐落于厦门万石植物园南面的天界山麓,因山势如仙人醉倒而得名“醉仙岩”。根据史书记载,醉仙岩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当时是一座道家岩庙。
清朝乾隆六年(),厦门名士黄日纪在醉仙岩读书,与僧月松募金在醉仙岩建天界寺,供奉观音菩萨,此后,醉仙岩成为释道的佛门,并将其奉为圣旨。
佛说:「闻钟之钟,轻烦恼,智慧久,菩提生。」是佛的惯用数,尘世间的种烦恼,以下钟就可以消除。
在古代,寺内的僧人,每天黎明时分念经,都要先敲响下钟,声音洪亮,清早敲响全岛,成了百姓清晨起床的信号,以解「一百零八烦恼」之梦。
天界寺高耸入云,钟声震耳欲聋,《天界晓钟》成了厦门“小八景”中的一景,也是厦门新二十景中的一景,是一景。
公园南大门的售票处,绕过万石水库,穿过南洋杉草园,可以看见天界寺的路标,林间公路前行数百米,天界寺的大门耸立在眼前。
正背两根柱子,分别镌刻着一幅对联,正中写着:“天凌云月小白鹭,界遍遍十方大华”,并以“天为小白鹭,以小白鹭为界”。
正对联是“天界晓钟惊梦中人,仙岩灵洞应化方外客”,以寺内二景来弘扬佛法的精义。山的另一种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以红黄、蓝、绿为主要色调,燕尾脊高耸,龙凤雕塑活灵活现…
站在山门眺望,红砖绿瓦的闽南传统庙宇建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群山环抱,形成了一幅“山中藏古寺,林中林立,林中有景”的奇景,令人心旷神怡。
步入山门,往上走去,一进入寺内,见山下有一大块石头掩埋而成的洞穴,名叫“醴泉洞”。“醴泉洞”三个摩崖大字,落款为“万历十一年,主为傅钺立”,至今已有多年。
洞口几尺深,内有九仙神像,佛后有井,俗称“仙井”。传说当年井水常满,水质清甜甘甜,可以酿制好酒,故称为“醴泉”。
沿「醴泉洞」右边石阶上,便可到达天界寺。庙宇主体建筑小巧玲珑,建在一个小院落里。今天,天界寺内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在80年代全面翻新和重建的。
大门所见的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大屋盖的双层崇殿。主殿左右两旁分别有新修的醉仙岩,凌峰楼、望海楼在东西两侧扩建。
庙宇宽大,庙宇宽大,栽种花卉随处可见,大雄宝殿里传出朗诵经文,浓浓禅意,缭绕在庙宇周围。没了南普陀寺的喧嚣喧嚣,让人感觉清幽静谧。
沿着寺内山的石阶,爬上一条小径,过了一段小径,不一会儿功夫,抬头看见两块巨石,气势磅礴。
左图的大石碑上刻着“天界”二个大字,表示“天仙”自界外。右边是两个大字的“仙岩”,每个字有二米见方,结字雅致,气势磅礴,用红色填满,十分引人注目。远看,两大块巨石犹如骆驼伏地,故醉仙岩又称“驼峰”。
在两大石块之间,有一段相当陡峭的脚踏道,岩底有一石洞,两头贯通,风声呼啸,故名“长啸洞”。洞中立有一块石碑,题名“征倭将诗刊”,岩壁周围到处都是诗刻。
历史上,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春,驻厦抗倭寇的施德政带着他的部将来到醉仙岩,以诗言志,互相唱和。
而其中一位福建南路参将徐为斌,在长啸洞壁上写下了歌颂和诗篇,以志永存,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七律诗,一首曰:
春尽横渡澎湖,圣主初分海符。
大鼓数声雷初发,百尺浪平铺。
争传日下妖氛恶,那管天边逆旅孤。
是道凯歌宜早唱,江南五月有鲈鱼。
此诗为江苏太仓人施德政所作,充分表现了将帅必胜信心和英雄气概,成为明王朝抵御外患的宝贵史料。
从长啸洞出来,沿着石壁边的小路往前走,可以看到一块裂开的巨石,像是被斧头劈开一般;还有两块巨石,一大一小,若即若离,自然天成,真的步移了。
登上旷怡台,四面八方,近看天界寺,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晨钟暮鼓,庙宇轩昂;环境幽朴,形同世外。远景远眺厦门市区高层建筑和远山近海,远眺远眺!
隐藏在密林深处,又又梵音悠悠;在巨岩下,未曾远离尘世。此为鹭岛名刹——天界寺。
回想当年,有多少文人骚客,来此礼佛悟道,登高?她们或欢快,悠闲自得;或相互唱和,送上祝福;或吟诗作曲,悟禅的机缘…
此时此刻,令人不由得想起清代厦门名士黄日纪的诗:“外洋青山外海,高纵而长”。
壮丽的山海风光,登高远眺,满怀豪情,尽在送目,天界,其实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