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临潼博物馆内,以“佛之韵”为主题的馆藏佛教造像展对外开放。年5月13日清晨,路过临潼博物馆的时候,我偶然看到这个低调的展览,欣赏西安市临潼区出土和征集的不同时期佛教造像——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在面积约平方米的展厅中,环绕一圈儿的展柜内,摆放着大量的佛造像,包括铜鎏金和石质等。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异域的佛教逐渐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融合,形成中国化佛教,开始制作佛造像。
在展厅的墙壁上,悬挂着介绍“丝绸之路”和“玄奘取经”路线图的展板,向大家突出展示了长安在古代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佛教中心地位。隋唐时期,社会开放,经济发达,中国佛教发展到巅峰。当时,临潼比邻长安,处于京畿之地,佛教非常盛行。
这里展出的西魏吉长命造像碑是最珍贵的一件文物,出土于临潼区栎阳街道,碑为圆首,四面造像。龛内浮雕交脚弥勒和二胁侍菩萨,上刻双龙戏珠和宝瓶,下刻护法狮子和宝珠,两侧刻供养人和姓名。像主是吉长命,包括他的祖父、父亲、叔父的名字,背面还有发愿词和他的祖母、母亲、三兄弟的名字。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佛教寺院遍及临潼地区。隋代,继续大修庙宇,有著名的宝云寺。唐代,佛教和道教共同发展,这里先后修建起庆山寺、通灵寺、兴唐寺等,临潼地区拥有大大小小的寺庙达多座。
这里展出的一件唐代石雕佛头,五官刻画清晰,面容清秀敦厚,双目微睁,平视前方,梳高螺髻,鼻翼丰满;这里展出的两尊隋代石佛像,虽然头部缺失,但是姿势优雅,衣服线条流畅,尽显时代特征。
在展厅内,陈列着众多的唐代小型鎏金铜造像,高度均不超过10厘米,安装在长方形底座上,包括单体佛像和多体佛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多有背光,好像坐在板凳上,被俗称为“板凳佛”。
年8月,在临潼县纸李乡通灵寺遗址,出土件鎏金铜造像。年3月,在临潼县武屯乡邢家村外约米处,在距离地表约1.3米的位置发现一座窖藏,出土件鎏金铜造像。
这两个地方出土鎏金铜造像风格相似,除了个别为北朝和隋代以外,基本为初唐至盛唐时期佛像。它们以佛祖和观音为主,佛像庄严,观音窈窕,与同时期的石窟造像等艺术风格一致。
宋代以后,长安不再是国家的首都,佛教中心也开始向其他地方转移。但是,作为中国的西北重镇,这里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明清时期,临潼地区佛教再次兴盛起来,大兴土木,修建寺院,盛极一时。
这里展示的明清时期鎏金铜造像,主要来自于临潼地区寺院的收藏,包括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药师佛、阿难、迦叶等,身份不同,形态各异。这些造像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衣着华丽,刻画细腻。
在过去的大约0年里,伴随着佛教的流行,佛教造像运动也不断发展。社会变迁,文化更替,佛教寺院几经毁坏和建立,佛教造像也多次遭到破坏。如今,这些佛像深深烙上中华民族的印记,成为临潼地区残存的传统文化瑰宝。
明代鎏金铜佛造像
明代铜文殊菩萨像
清代鎏金铜阿难、迦叶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