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服加身,令极殊绝莫高窟初唐菩萨的穿

引言

菩萨是菩提萨埵(梵文Bodhisattva)的略称,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意为有情,凡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都可以称为菩萨。

敦煌壁画中所表现的主要是佛经中所说的与佛共弘教化的胁侍菩萨以及经变画中的供养菩萨,常绘制在主室西壁龛内外、主室南北两壁的说法图或经变画中以及东壁门两侧的壁面上,有独尊式画像和群体式画像两类。

菩萨形象的世俗化和女性化是唐代菩萨造型的主要特征,令观者在慈悲庄严的氛围里感受到自然平和的亲切感。

莫高窟初唐时期菩萨像十分具有时代特色,其中又包含着哪些当今看来都很有研究价值的“穿衣经”,是本文力图进行探索的。

一、穿越千年的流行时尚,多彩的样式分析

在宏大的壁画场景绘制中,涵盖了多方面的人物形象,例如造型、身份以及姿态各不相同的菩萨,或认真听法学习,或在远处低声耳语,或是恬淡微笑。

这为菩萨服饰研究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图像来源。初唐前期菩萨头冠装饰丰富,上装流行络腋与披帛的搭配,后期流行的则是细长络腋;下装流行单层长裙、双层长裙与腰裙的搭配,后期出现轻薄的笼裙搭配腰裙和短裙。

纷繁复杂的搭配方式用以表现站姿或者明确标明身份的高等级菩萨,更能够突出整体形象的完整度,增加服饰和配饰的层次感,突显身份的高贵和华丽。

菩萨精致的衣裙和首饰衬托着宁静、安详的面容,高耸的发髻和满身的珠玉展现出柔美、慈悲的女性化风格,使菩萨这类神灵形象的表达中充满了人性,使之具有更为贴近世俗民众生活的强大生命力。

无论是在唐代的人俑、塑像还是在画作之中,形似于当今长披肩、围巾的披帛几乎无处不在,材质以丝绸、纱罗为主,颜色有素色和花色,纹样丰富,代表性的有卷草纹、宝相花纹、忍冬纹、菱形纹等,长短不一。

其披搭方式灵活多样,较为常见的方式有绕臂搭肩法、左右臂互搭法、搭肩在前胸系扎等方式。轻薄的披帛往往能体现出飞扬飘举的动势,美化妇女轻盈柔美的身姿。

初唐壁画中菩萨像身上的披帛也可以用种类繁多,色泽丰富来形容,它们华丽而自由,具有强烈的装饰感和女性气质。

以莫高窟初唐第71窟主室北壁思惟菩萨服饰为例,此身菩萨在服饰造型上,菩萨颈间饰璎珞,戴臂钏和手镯,上身斜披披帛,下穿丝质长裙,透明的天衣环绕身体。

菩萨梳高髻,长发及肩,头戴宝冠,人物整体造型端稳静谧,突出了菩萨专注澄明的精神境界,大气典雅,给人一种心灵的愉悦与宁静之感。

身体各部位的装饰物精美灵动,与菩萨平心静思之神态形成动静交互的审美内涵。莫高窟初唐菩萨所穿着的服饰非常华丽,服装上的纹饰丰富,装饰纹样多变。

非常有特点的一种花纹就是小白花树花纹,这种小白花树花纹多为满地铺花的形式来表现,并且大面积应用于主要部位,四周用形式较为复杂的其他纹样相搭,繁简对比,极具繁简之道的美感。

莫高窟初唐菩萨服饰总体来看的话其特点是注重装饰,尤其是宝冠和璎珞华鬘的装饰性造型特征;面容慈祥庄严,面部神情温和,眉眼修长等女性化面相特点;

体态婀娜,多呈“S”形弯曲,身上服饰和飘带、璎珞等配饰常随着微扭曲的体态而出现动势,有强烈的视觉和动态美感等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壁画中的菩萨们穿上了现实中经常出现的汉式裙装、披上了深受唐朝女性喜爱的纱披,在服饰的色彩和纹样上也选择了深受当时大众追捧的流行色、流行纹样。

可见,初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菩萨服饰是在基本程式的基础之上,融合了当时本土服饰和审美趣味而绘制的。

二、多彩服饰,熠熠生辉的色彩搭配

初唐菩萨服装多运用绿色系和红色系,装饰纹样繁多,色彩斑斓,配色大胆,给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感。

以此铺说法图中的配色为例,该图配色时大量用到了时兴于唐代的绘画和服装色彩,其中,经典、流行的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画中的青绿配色在菩萨的披帛、头冠上的宝石以及整个画面的颜色搭配中得以运用。

而衣裙上大量运用的石榴红色也是唐代世俗女装中最受欢迎的色彩,唐诗中留下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词句,如“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

可见这种由红花为染料染制的服装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何等的受女性青睐,从中也体现出壁画中菩萨形象的女性特征以及受当时世俗社会风气审美影响的影子。

初唐时期壁画中的菩萨像的服饰用色主要以土红、石绿、石青色为主,饱和度较低,明度为中、高;

一些画像中出现了明亮的金色,主要用于宝冠、璎珞的绘制中,体现出了珠光宝气的华贵之色,展现出了当时高超的堆粉沥金技术。

披帛、飘带色彩较为灵动,既有单色也有正反面异色,有透明与半透明,颜色较为丰富。

菩萨头戴珠宝冠,全身披各色彩绦,缤纷缭绕。彩绦以缠枝花纹为主,是长帔巾的一种变形。

看着色彩依次渐变出各种光泽,那一层淡金色淡橙红铅灰,是放在如今也不会过时的色彩文化,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前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并为之所倾倒。

三、文化敦煌,从敦煌初唐菩萨服饰窥初唐文化

敦煌地区初唐时期复杂的政治背景正是灿烂的佛教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在这种混战不堪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敦煌人民是敦煌石窟的建造者。

他们对强大的唐王朝作了多么巨大的牺牲,这些牺牲者的斑斑血泪和豪迈气概已看不见了,但存留至今的千堵丹青却记录了物质生活背后的精神面貌,那些净土世界,无论是“弥勒”“西方”“药师”处处都反映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剥夺了权利和憧憬。

这些壁画、塑像,在技巧和艺术效果上也许反映了初盛唐绘塑的高度水平,但是决不能把这些富丽辉煌的壁画看成是唐王朝的时代气象和直观面貌。

要知道宗教艺术里的世界正是人间的颠倒,人类在娑婆本土建立不起一个安身立命的公正社会时,才把希望寄托于“弥勒净土”“西方净土”。

初唐菩萨服饰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来自印度造像、服饰风格奠定了服饰华丽的基础;二是来自中原世俗人物服饰的影响;

三是受到中原审美和影响趋向女性化和世俗化,中原本土绘画技法的提升使得人物表现更加精致、传神。

唐代佛教佛寺林立,名僧辈出,译经极盛,宗派大兴,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期。这个时期在接受外来佛教的同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理论和佛教艺术,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初唐时期大乘佛教的流行出现了大量的大幅经变画,阿弥陀净土图像日趋占据主导地位。洞窟内壁画上的菩萨像以及彩塑菩萨日益增多,为菩萨服饰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范例。

并且从初唐时期开始,社会风气开放,与其他各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往日益密切,经济基础的提高也促进了人民思维方式的开化,女性地位提高。

这种影响扩展到唐朝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在艺术领域是仕女画增加,菩萨造型的审美观点发生变化,女性化特征更加明显。

随着唐代大一统后,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进入了辉煌灿烂的新时期,进一步融合了西域兄弟民族艺术和外来艺术的表现技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对于类型性格的规范。

对以形写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传神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统一的形神兼备的时代风格。

结语

兼容并包,是唐代的主题词,多种艺术元素与文化的融合唐代菩萨的服饰具有多元化的风格,体现出了唐代社会的开放与包容。

同时,莫高窟菩萨服饰中大量的中国元素从侧面反映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唐代实现了高度本土化的发展,也展现出丝绸之路上敦煌石窟艺术中包容万象的精神——不同的文化在此不断交流达到了高度融合,呈现出独有的多元化装饰风格。

这些壁画里蕴藏着高度的丰富的想象之美,壁画上所营造的富裕、悠闲华丽的西方极乐净土,体现了人们对极乐净土的追寻,正是由于种种原因,才形成了初盛唐时期莫高窟艺术的高度发展。

参考文献:

《大正藏》

《全唐诗》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初唐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7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