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绝对是真经!
——宫廷秘藏千年绝世真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现见大正藏续藏经中,有2个版本:七品一卷本、24品二卷本。
七品一卷本即新纂续藏经第01册No.、《万续藏》第八十七册《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该书在唐朝就已经翻译过来了,后来流传至日本,后来在中国失传,近代有学者前往日本,将这本被日本视为国宝的真经又再次请出,带到中国。在朝鲜的高丽藏中也收录了此经。
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七品一卷本,降魔品第六,佛在此真经里已经悬记:有各种内魔外魔天魔,后来会障难此经流通,其中之一就是让帝王觉得珍贵秘藏起来。到此经出现的时候,天魔还会让人说这是伪经!
这都是世尊明白无误地预言授记的。根本原因都是天魔作障。
1.疑问重重的《决疑经》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简称《决疑经》)有二卷本和一卷本两种,收录于《卐续藏》第八十七册,“世尊拈花”的公案即出于此经。唐宋年间,禅林中就有关于“世尊拈花”的传说,但一直未见出处,所以拈提的人很少,最先说清楚拈花公案出处的是北宋的王安石,据《宗门杂录》载:
王荆公(王安石)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家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曰: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经文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
公元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不久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据此可以推定王安石见此经,当是年之后的事。据元朝觉岸所编《释氏稽古略》说是“宋神宗熙宁十年()丞相王荆国公说”,那就在王安石罢相归隐山林次年的事了。
此后这则“世尊拈花”公案,开始盛行于禅林之间,各家《灯录》都纷纷加以记载,拈颂者更不暇枚举,而历代藏经中皆未见此经真实面目,大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疑煞天下学者!今天所见到的《决疑经》,系东传日本的遗留本,由无著禅师于享保十二年()出示。
北宋宰相王安石(王荆公),在宫内翰林院,偶然见过《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了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公案,世尊授记摩诃迦叶得正法眼藏。王安石在偶然与佛慧泉禅师言谈时,才发现禅师并不知道佛经有记载这件事,于是他告诉了禅门中人。王安石还说: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
无独有偶,明朝(明太祖未太子朱标聘请的)太子师宋濂(宋景濂),也在宫廷看到了这部经。24品本刊刻序言中提到了证据。
年,京都藏经书院刊行的《卐续藏》中收录此经,这本经才应缘得以出现在世人面前。由于本经的译者不详,成书年代亦不详,历代经录也未著录,学术界多疑为是宋人所伪作,今天无论在佛学辞书或者网上查询几乎口径一致,属疑伪经。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2.唐宋年间的佐证史料
《决疑经》到底是不是宋人所伪作,宋以前是否有相关资料可询呢?本着寻本探源的精神,依赖于现代发达的资讯,笔者对《电子大正藏·》(CBETA)进行了检索,发现唐五代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
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中,记载黄檗禅师(?~)在开示禅法时,曾有“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之句。这可能现有资料最早能见到的有关“世尊拈花”之语句。
其后,宋·宗镜禅师,即永明延寿禅师(—),在《销释金刚经科仪》中有:“庄严净土,锦上添花,徒劳任算沙。燃灯昔日,授记无差。因风吹火,末后拈花,谁人会得,迦叶便笑他!”又作四偈:“庄严生净土,金粟眼中沙;初生全泄漏,末后又拈花。”这足以说明“世尊拈花”公案,五代以前就有传闻,永明延寿的禅偈,也是对拈花公案的意趣作了最好的诠释。
再往后,宋节度使李遵勖于天圣七年(),献所撰《广灯录》三十卷于宋仁宗,仁宗赐“天圣”二字并序,故名《天圣广灯录》。据《广灯录·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记载:
如来在灵山说法,诸天献华,世尊持华示众,迦叶微笑。世尊告众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摩诃迦叶。流布将来,勿令断绝。仍以金缕僧伽梨衣付迦叶,以俟慈氏。
这是目前《灯录》中,最早明确记载“世尊拈花”的公案,比王安石问佛慧泉禅师“禅家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的时间,提前了半个世纪。
3.此经24品本刊刻序言,高丽国法师说过没有译经人名的原因,也透漏出北宋宰相王安石、明代皇太子的老师宋濂,都在皇宫里看到过这部经:
“斯经全轴二十四品。品名开于后。轴今成两本。 斯经三百有年来。秘于某寺经函。故文字多为蠹鱼蚀者。圈儿充之。间有纸叶脱者。可叹惜矣。 斯经出处。不敢分明说。盖付予人。以秘藏故。深诫说来历。读人毋加穿凿。 斯经震旦秘之御府。不许流通。故见者最希。本邦幸有此本者。实国家之宝也。专赖有力弘通。诚知王荆公(北宋王安石)、宋景濂(明代宋濂)语不虚也哉。 斯经传写。失译人之名。莫怪之。 斯经请益品一篇。文相句义。与涅槃经同。但有中间处处。文字增添耳。然字蚀最甚。依涅槃经全文。则理显著矣。 斯经梵王。于涅槃会上。别发问。如来为之重说。故文身句体。与涅槃经。大同小异。 斯经予深秘五十年于兹。时逢圣明。今正流布。窃意。五百年之嘉运者乎。见闻诸师。伏冀随喜流通。 斯经始终。为台贤二师别顿判看。至心熟读。则经旨精通无遗。 世说我国台岭慈觉大师。曾自大唐抄来斯经。在于某国某寺。欲亲讨校正。老矣所不能也。暂俟后贤。”
——可见,宋朝到明朝,宫廷都在秘藏这部经!一直在流传不绝。
4.解读《中华佛教百科全书》释义
(1)成书年代辨
检索蓝吉富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之“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条,认为:“一卷本当较晚出;二卷本当系成书于‘释尊付法摩诃迦叶’的传说成立之后,且较《景德传灯录》的成立年代为晚。”
笔者认为《决疑经》成书于《景德传灯录》后的说法,根本不能成立。但看前永明寿禅师及黄檗禅师的禅偈,学者们就没话可说了。
有意思的是,在二卷本《决疑经》之《凡例》中这样说:“世说我国台岭慈觉大师,曾自大唐抄来斯经……。”据《佛光大辞典》介绍:慈觉大师(~),名圆仁,是日本天台宗僧。十五岁,师事比睿山最澄。公元年奉敕来华,从诸师修习显密诸学。
后遇会昌法难,乃于宣宗大中元年()请经书五五九卷返日。于比睿山开创灌顶坛,建立总持院,成为修法道场。又于常行三昧堂弘布念佛门,复致力于菩萨大戒之宣扬,为继最澄创业后,集日本天台宗之大成者。
日本天台宗系承受台、密、禅、律四宗思想而成,其中除发展天台本宗之宗义外,以发展密教为最可观。圆仁是台密的三大传授者之一,与最澄、圆珍所传台密,合称为根本三流、台密三流。
笔者因见“日本天台宗系承受台、密、禅、律四宗思想而成”,结合一卷本的实际内容,受到很大的启发,故大胆推断如下:
二卷本《决疑经》在会昌法难以前就存在,会昌法难后该经在中国失传了。慈觉大师带手抄本回日本比睿山,在为弟子们讲授《决疑经》的过程中,不仅介绍了华夏文明的特征,更以天台教观为准则,以“世尊拈花”的公案为引子,融摄禅、净、密思想的精华于其中。
弟子们在听受记录整理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卷本《决疑经》。在表达风格上,一卷本在《序分》中出现了观音菩萨化现为我华夏文明先祖,教授独具特色的天、地、人三才思想等,出现了世尊从五台山率领大众飞行东方万里海上来到“大日发”国,出现了天台五时判教的内容;《拈花品》中两次出现了世尊“拈花示众”和而不同的内容;《往生品》中出现了教人“口诵神咒光明真言,咒自咒他,即成法身,即得直生弥陀佛前”,却未见“光明真言”的内容。
这些为学者所怀疑的内容,看似不通却又尽在情理之中。在表达内容上,一卷本是以《法华经》之“一乘教”为最高指导思想,体现了禅、净、密三位一体的圆顿教观,若将《拈花品》、《月轮品》及《往生品》联合在一起看,这种思想就得到很完美的展现了。
之后,一卷本和二卷本同时由日本传回大宋,因为一卷本“伪迹”明显,二卷本“多谈帝王事佛请问”犯帝王讳等原因,就同时被深藏御府束之高阁,故唯有驸马李遵勖、丞相王安石等特殊人物能够亲眼所见,而未能出示于大众。以上仅个人观点,有待方家进一步论证。
《百科全书》又引用日本忽滑谷快天(-)《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的观点,认为本经“因为无译者名、无请回日本的祖师、无藏经目录,而且文字往往颠倒,且‘说时’不符史实,又有五时八教判释、相分、自性分等文字,凡此均足以说明本经,当系后世所伪撰的佛典。”若据上文推理,此文之辨,似已多余,且就按部就班而论。
(2)无译者、藏经目录辨
这个话题,“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说明是比较方便的。譬如敦煌石窟,在没有被王道士无意间发现之前,有任何史料记载吗?既发现之后,内容丰富多彩的敦煌艺术、文献,有谁否定过呢?二卷本虽存在译者、译成年代及不见载于经录等问题,但不能据此证明就是伪经,也无法否定它的价值。一卷本的原始素材,是比睿山天台宗学者的听法记录本,本不期成经,经过后人综合整理,演变成体现禅、净、密思想一致的经典了。
(3)说时不符史实辨
据二卷本之《初会法付嘱品》记载:佛在前往拘尸那城入般涅槃前,于灵山会上,大梵天王献优波罗华于世尊。世尊即大做拈华示众佛事,传付正法眼藏于摩诃迦叶。其后,世尊到拘尸那城般涅槃时,摩诃迦叶不在现场,这在大小乘经中都有记载。忽滑谷快天可能错会世尊传法时地与涅槃时地的不同,才得出“说时不符史实”的结论。
(4)相分、自性分辨
“相分、自性分”等文字,仅于二卷本中三处见到相关文字。《生死品第十五》:“凡无边际法界,生死之相分也。其中有情,生死自性分也。”《真如缘起品第十九》:“梵王言:世尊如是执真如言相,而认真如相分者,自己与真如,其理各别。”《业识品第二十二》:“乃至法界国土微尘数,悉皆业识相分上数量,然皆尽一念可知焉。”笔者不认为此处的翻译有什么不妥处,只不过在翻译过程中,借用个别专有名词之字眼而已,佛学辞典中甚至都找不到完整的词条,岂能作为疑伪的证据使用?
(5)五时八教判释辨
五时八教判释的相关文字,见于一卷本之《序品》中:“尔时世尊,非现神而示妙相。成就妙大方广佛心真如莲华;成就五百(那由他)劫前受用法身;成就佛佛能尽究竟诸法实相;成就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一实及多宝佛成法《妙法莲华》证明真如大愿……。是即开见凡夫心中元有佛心,凡夫成佛,至大妙法。是即欲以此妙法藏,而付后师摩诃迦叶所由相也。”
划上波浪线的一行文字,确实与天台家判释如来一代圣教五时说法的先后顺序相同。但在这里没有判教的意思,而是要表达《法华经》乃一代圣教一乘终实之教义。《法华经》上说:诸佛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即是欲令一切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这个“佛知见”即是一切众生心中“元有佛心”,即是世尊拈花所欲付嘱的“妙法藏”。这样宗门与教下的关系,在这里就圆满和谐的表达出来了。笔者认为这是日本天台宗及台密思想的精华所在!如果要较全面了解日本天台宗及台密思想,这一卷本是很值得读取的。
5.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二卷本《决疑经》在会昌法难()前就已经存在,从内容上判断,不存在疑伪问题。会昌法难后此经在我国失传了,由慈觉大师带手抄本回到日本比睿山而幸存下来。一卷本是比睿山天台宗学者听慈觉大师演法的记录本,经后人综合整理,演变成体现日本天台宗禅、净、密思想一致的经典了。
在内容上,一卷本和二卷本除了“世尊拈花”的公案有少分相同文字外,基本没有类同之处。其后,这两本经共同由日本传回大宋,因为一卷本“伪迹”明显,二卷本“多谈帝王事佛请问”犯帝王讳等原因,就被秘藏于御府,世所不闻了。
花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笔墨,扯一大堆葛藤,到底图个啥呢?所谓:“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末后,还引永明寿禅师的禅偈作个归结:
庄严净土,锦上添花,徒劳任算沙。
燃灯昔日,授记无差。
因风吹火,末后拈花,
谁人会得,迦叶便笑他!
回向文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