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佛祖、菩萨、十八罗汉……当佛教进入中国,这些形象就与中国结下了说不尽的缘分。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
作为佛教在中国最重要的代言人之一,观音菩萨拥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在娑婆人间救苦救难。在各类民间传说中,观音优雅的姿态、轻柔的话语,寄托着无数人的信仰与希冀。
我们印象中的观音,大多是一袭白衣,稳坐莲台,手持净瓶。庄严持重,不似凡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观音塑像都维持着一本正经的姿态。安岳石刻中的水月观音像图源:网络当观音一改昔日端庄的传统姿态,呈现出不拘小节、安逸自得的造型。不仅没有折损她的风姿,反而使她多了几分世俗的人情味。以这种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观音,我们称之为——水月观音。
01何为“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是后世观音造像中最常见的三十三观音之一。但是,“水月”之名,却并非出于早期佛教经典,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诸天无实体,水月皆虚空”张大千绘在民间传说中,某天观音菩萨来到姑苏城,看到有数十万百姓遭到金兵的杀害,于是她化作美丽的妇人建台念经,施法解救冤魂。诵经期满后,有人悟到该妇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遂请见真身。当菩萨指向河边时,众人才发现在水中倒映着一轮明亮月影,菩萨的宝相也隐没在月影中。水中月影图源:蓝雪人群中,恰好有擅长绘画的丘子靖。他将水月中显现的观音菩萨像绘制了下来,流传开后,世人称之为“水月观音”。
张大千所绘水月观音图源:清韵逸品当然了,民间传说并不代表真实。从学术角度看,水月观音这一形式,最早应该从唐代开始。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中写到:“胜光寺,一塔东南院,周昉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掩障,菩萨圆光及竹,并是刘整成色”。学术界以此为据,认为水月观音的样式源于周昉。周昉代表作《簪花仕女图》局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记载中,周昉按照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画作的精美程度深深吸引了白居易,他的《画水月菩萨赞》正是因此而作。在他的画作中,菩萨呈游戏坐姿置身于水边岩壑之中,神态悠闲自在。观音背后,圆月与竹林密布,展现出独一无二的中国意趣。此后,这充满着中国式的艺术造景,成为了水月观音统一的背景样式。
榆林窟水月观音图张大千02水月观音的演进目前,我国最早有纪年的水月观音造像,属于绵阳魏城圣水寺,是唐中和五年(年)一位名叫王宗建的信士捐资敬造。图源:圣水寺这尊观音戴高冠,头右倾,双手环抱左腿,身后有圆形身光,身下坐岩石堆砌的金刚座。像上方刻铭文题记:“敬造水月观音菩萨一身,并及须菩提。弟子王宗建敬造。图源:圣水寺如今,我们所见的观音大多为温柔优雅的女性形象。但是,如果追根溯源,在佛教起源——古印度佛教中,观音其实是以男身示人。这一点,在唐代时期的水月观音像中,便可见一斑。唐代所见的水月观音,面容虽多具东方女性典型的圆润之美,但依旧有象征男性的胡须。水月观音图李承仙“五季乱而五宗盛”,到了战乱不断的五代十国,佛教文化也在乱世中不断繁茂。饱受战争迫害的人们继承了唐代民间对水月观音的信仰,甚至更加依赖。
一方面,他们继承了先前水月观音像中的要点,另一方面又加大了创新的力度,使这个时期的水月观音呈现出数量多、图样丰富、流传地域广泛的多样化特点。
万佛塔出土五代鎏金铜水月观音像-国家博物馆藏宋代时,崇拜水月观音的民众又有所增加,水月观音塑像世俗化、本土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观音像的女性特征突出,笑意吟吟、神态安详,姿态优美大方。影响范围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远至日本、韩国,都有水月观音的信仰。金漆木雕观音像,金,公元12世纪早期,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元代及以后,水月观音已完全无男性之感。尽管背景元素依然是圆月、湖水、杨柳净瓶以及瀑布,但观音本身有了新变化,身披着长袍、优雅的坐姿,超然脱俗间不失端庄。03最美水月观音在哪里有关观音的故事,大多伴随着灵验传奇、宝卷或朝圣地等传说。例如白衣观音有白衣宝卷,妙善公主有香山寺,等等。但水月观音却因鲜有家喻户晓的民间事迹、影视作品,而徘徊在大众认知的边缘。唐代末期~五代初期,9世纪末~10世纪初、纸本设色、高82.9厘米宽29.6厘米、大英博物馆藏不过,我国善于发现美且审美一直在线的古代艺术家们,绝对不会忽视掉这么一尊充满个性的观音!他们纷纷将其绰约的姿态,用画像和塑像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保存在历史的长卷中,具象化地叙述着属于水月观音的内容。(五代)敦煌遗画MG.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年.5cm×84.5cm吉美博物馆藏
在专属于水月观音的题材库里,每位匠人都在基于原型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其的理解,创作出了不仅满足佛教信仰寄托,更是能在艺术史上堪称绝美的作品。
榆林窟水月观音像
首先,说起佛教艺术,那敦煌石窟必当首屈一指。作为我国佛教文化的集中地,敦煌石窟在岁月洗礼后,仍为人们展现着令人惊叹的艺术。其中的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的五个庙,就存有五代、宋、西夏绘就的水月观音壁画二十七幅、纸绢画五幅,被后世统称为敦煌水月观音造像。榆林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
而最为人所知的“水月观音”,就是位于甘肃瓜州榆林窟的水月观音像。此像在第二窟位于东崖下层,位于窟门两侧各有一铺。
北侧所绘的水月观音,被笼罩在透明的光环中,在月色朦胧之夜静坐在宝座上,昂着头,望着天边那轮被云彩遮挡的弯月;潺潺流水、朵朵的莲花,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纵然是静态的画像,却让人们感受到其凝神遐思,聆听世间疾苦的动态之感。
榆林窟西壁南侧水月观音
门南侧的水月观音虽然题材一致,和北壁相比又截然不同。空蒙的大地上,水月观音衣着简朴,自在坐于“金刚宝石”之上,尽显娴静。石桌上放置的芭蕉叶、净瓶柳枝,水上漂浮着盛开的莲花,足以拂去劳形苦心人的烦恼。
毗卢洞水月观音
自周昉在京城首创“水月之体”以后,唐、五代时期绘制水月观音像的画家多在四川,因此,水月观音在四川地区最早流行起来。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安岳寺院毗卢洞的水月观音。北宋安岳毗卢洞第19号观音造像龛主尊图源:安岳寺院这尊水月观音主要受到唐、五代时期中原妙创的“水月观音”样式的影响,镂雕悬坐在平顶敞口形摩崖之中。面形圆润、安详典雅、装饰繁缛,更偏媚态。头戴化佛高花冠,袒上身并披云肩,胸、双膝饰璎珞,下着长裙,左手撑于石座,右手轻置右足膝盖之上,左足垂踏池中莲,右足跷脚游戏坐于蒲叶山岩座,作水中观月状。
窟顶刻有浮雕祥云托月,右侧雕一丛紫竹和净瓶,与《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周昉所创水月之体有圆光及竹子相一致。
图源:佛教建筑
蜀中的水月观音信仰,与古代人们祈雨防水患的需求不无关系。水月观音“手垂出水”和“跷脚戏坐”的姿态,融合蜀地以治水文化为核心的民间信仰,使得当地民众希望观音保佑,以此来解决安岳缺水的难题。所以此观音的地位之高不言而喻。
法海寺水月观音
法海寺明代壁画是法海寺的镇寺之宝,寺内的大雄宝殿内保存了完整的明代巨型壁画,历经五百余年依然光彩。
其中的水月观音图就位于正殿佛像背后,坐南向北,画面宽高俱4.5米。水月观音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表示观音既是阿弥陀佛的胁侍,又是他的接班人。她游戏坐于山石之上,自在如意。头戴宝冠,身披璎珞,面容丰满,仪态端庄。
似闭微张的双眼,让人们无论在哪个角度欣赏时,都觉得观音在注视着自己。周身朦胧的白色轻纱,远看轻薄、欲隐欲现,身上繁多却不繁杂的缨络尽显精美与细致,衣袂飘飘,给人以出世超凡的感觉。
从始创之时算起,几百年过去,这幅画像却依旧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其主要原因是在绘制中继承并发展了唐宋时期重彩的画法,在颜料上使用了纯天然矿物质和植物颜色,使其出现了明显区别于明清壁画的水墨渲染风。
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
元代景德镇青白釉水月观音像这尊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坐像出土于元大都城址,是首都博物馆典藏的重要瑰宝。它源于中国传统窑炉之一——景德镇窑。经五代、宋的发展后,元代时期的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优美,成熟的技术、独特的风格与丰富的装饰,注于水月观音的创作与烧制过程中,展现出元代极高的艺术水平。
此像保持着水月观音标准造型,广额丰颐,眼睑低垂,神态安详。跣足而坐,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搭于右膝上,左手支于身体左侧。除此之外,对于肌肉的刻画也是十分细腻,在表现神态的面容和手部位置更是尤其生动,在青白色釉料映衬下,肌肉显得格外柔软,塑造了观音优雅温婉的形象。
图源:首都博物馆
我们在感叹其装饰细节多而精美之余,也由衷钦佩当时烧瓷工艺的精湛。
隆兴寺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不仅成为寻常百姓家的精神寄托,还走到了大文豪的书案上。在北京鲁迅故居的书案上,有被他认为是神像人化塑造史上的里程碑的观音画像,而画中原型便是鲁迅心中的“东方美神”——隆兴寺的水月观音像。
图源:北京鲁迅故居
隆兴寺水月观音像高3.4米,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
柳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
图源:Bodhisattva
她本是宋代悬塑,后于进行重塑。或许是因为观音本身娴静温润的特征,亦或许是能工巧匠们对于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的造像身上,看不到时间淬炼后的沧桑,只会在目睹其面容后,得到内心的平静。
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水月观音除了在国内有其造像,还“远渡重洋”,于异地展示其风姿。目前存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森博物馆的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被赞为“现存的中国最壮观的雕像”。辽代木雕彩绘水月观音造像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辽代的佛教造像呈现出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特点。一方面是因为继承了唐造像中典雅端庄的风格与南宋造像写实的手法,同时又因为辽是少数民族掌握的政权,有其专属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技法。
辽代木雕彩绘水月观音造像
这座木雕水月观音雕像通高2.41米,是现存宋金时期木雕中尺寸最大的作品之一。最大特点就是女性脸庞,男性的上身。其饱满的身躯,修长的上身,有着男子的伟岸,而在方圆的面容上,朦胧的双目轻阖垂视,又表现出典雅智慧的女性美。正是观音由男性转为女性的时代见证。最值得注意的是面部的轮廓,具有希腊雕塑式的,符合“黄金分割”定理的风格。
辽代木雕彩绘水月观音造像局部
虽然现在的她安然地静置在展柜中,可她最初出现在美国人眼前时,却是被肢体分开、摆在中国古董商后院的荒地上。古董贩子卢芹斋将其收购、拼凑。后来经专家认定,终于揭开了她隐藏已久的真面目,以至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森博物馆甘愿持重金买下,成为镇馆之宝。否则,这一兼具宗教与美感的艺术品可能会因为未能得到重视而成为世界佛教文物的一大遗憾。
04水月观音在日韩
中国佛教文化在民众传承、革新、发扬的同时,也影响着周边的国家。日本、韩国从古时就与我国有着密切交流,通过借鉴与引入中国元素,填补着本国的文化版图。水月观音也在艺术流动的过程中在两国有了别样的形式。水月观音菩萨像高丽王朝忠宣王二年日本佐贺唐津镜神社藏日本的水月观音也被叫做“杨柳观音”。日本常晓和尚于唐文宗开成四年()“请”回一尊水月观音菩萨像,说道:“今见唐朝世人,总以为除灾因,天下以为生福缘也,是像此间未流行,故请来如件。”自此,日本风行供奉水月观音,用于祈求消灾免难,天下太平。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奈良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水月观音像与中国观音形象相仿。她身负圆环状佛光,坐于水中伫立的奇石上凝视着倒映在左下方水面中的月影,身旁也有插着杨柳枝的净瓶。悬崖处的瀑布给这原本静谧的夜晚,增加了一些生趣。其姿态似出现于南宋禅林,此类作品多见于中国宋元时期和日本镰仓时代之后,是日本初期水墨画的珍贵遗作。
图源:奈良国立博物馆
韩国的水月观音也和日本一样源于中国。高丽时代的水月观音穿着薄纱裳衣,侧面半跏趺坐于中央,下方以南巡童子或海上龙王胁侍,背景则以流泉浴池,林木郁茂来映衬。画面中还出现了善财童了、岩窟、念珠、供养者等,都是出自义湘大师洛山寺传说。
图源: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藏
如果说高丽佛画是雅致的,那朝鲜时代的佛画就是更显世俗化。这幅收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水月观音像有着男观音的特征。其自在坐于磐岩之上,发髻高束、发绺垂肩而下。一袭白色衣衫上用红色点缀边缘,面庞圆润,在细眉下的双目微张,有着观音特有的安详之态。
图源: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看多了庄重优雅的佛像,便以为佛在普渡众生中不识人间烟火。水月观音的出现却让世人见到了一个全新的、逍遥自在的形象。宋代木雕彩绘水月观音造像正如其名一样,水中月,镜中像,纵使近在眼前但谁又能真的摸到?镜花水月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渴望罢了。我们向往着远方,却忽略了脚下,而所谓的真实与现实,其实就在身边。佛教学问浩如烟海,是世人穷尽一生也学之不尽的。人们从未停止过探索水月观音的魅力和文化,但从未到达终点。这篇介绍仅是她广博内容中的冰山一角,自以打破既定形象出现起,她就注定了其与众不同的内涵,而这些神秘值得我们一直追寻......
参考文献:
《水月观音图像的创作依据》孟翠翠、于向东
《水月观音的演变》黄淑钦
《水月观音研究现状评述》刘科德
《水月观音:佛教艺术中的“东方维纳斯”》安红坤
《水月观音与水月观音造像》郭文
《水月观音造像研究》李开福
-END-
编辑丨艺旅文化丁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