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是浙江舟山群岛中一个狭长小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岛上峰峦郁翠,洞岩奇异;名刹古庵,遍及全山;海岸金沙铺地,礁石嶙峋;海上洪波浩渺,云蒸霞蔚,有“海山第一”的美誉。
普陀岛沿海岸边有十几处洞景奇观。潮音洞在龙湾之麓,洞深30余丈,巨大的洞口形似天窗,照的洞底通明。潮水奔腾入洞,汹涌湍急,反复撞击着嶙峋的岩洞底层,浪花飞迸四溅,声如轰雷,不绝于耳。洞口围着石栏杆,游客可凭栏俯视。崖壁上刻有“听潮”两字,与“观海”相对。这一带经常是画家们取景地所在。游罢潮音洞,入紫竹林,绕禅院一周,踏着满地的竹叶,响起一片窸窸窣窣的足音,别有一番情趣。梵音洞,崖台峭峻,陡劈如门,洞高三四十丈,洞穴幽深,曲折通海,浪拍洞壁,动魄惊心。朝阳洞面向海滨,旭日东升,最先映入洞中,形成朝阳涌日的奇观。
普陀岛多巨石怪岩,石纹如波的石浪岩,两石相垒如盘的盘陀石,石上刻有巨大“心”字的心字石,还有二龟听法石。普陀四面环海,群岛罗列,碧海金沙随处可见。海潮拍岸,其声如排排响雷,潮水来如奔马,退似卷帘,瞬息多变,气象万千。沙滩平阔,灿灿如金,柔软似绵,“黄如金屑软如苔”,尽情享受海天佛国的画意诗情。
普陀山有多个寺院,岛上寺庙殿宇的金色屋顶,参差层叠,灿然发亮。普济寺又称前寺,始建于宋朝,殿阁七重,以开阔深邃见胜。这里一直香火甚盛,入夏时游人如云,“海天佛国”迎接四海游客朝山进香。这个剔透玲珑的海岛上,到处梵观清音。
岛上有两大名刹:一是法雨寺,又名后寺;一是慧济寺,又名佛顶山寺。这两大名刹与普济寺早鼎足之势,统称为山中三大寺。
法雨寺在白华顶以左,光熙峰下。古刹依山而筑,层层叠建,蔚为壮观。寺院外植珍木异卉,一阵阵浓郁的树脂芳香扑鼻而来。从海会桥入内,可见桥下池塘里的游鱼成群,欢快嬉戏。寺内大园通殿,据传是明朝南京故宫拆迁而来加以改建的。殿顶的九龙盘珠,造型奇特,堪称一绝。大殿前一尊纯白的玉佛,光可鉴人,有若瓷塑。大佛像明眸朱唇,眉宇正中一颗大红痣,对着人间微笑。佛龛前供着硕大无朋的万年香烟炉和高可及人的铜烛台,令人肃然。
慧济寺内的观音最为有名,观音菩萨以普陀为家是有正史记载的。唐懿宗咸通四年(年),日本和尚慧锷第三次来中国取经学佛,在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世音像,坐船回国时,在普陀岛附近海面出事被阻。慧锷认为这是观世音佛不肯去日本,于是就在神奇的潮音洞附近登岸,留下佛像,供奉在当地姓张的居民家。从此,观音就在这儿扎根落户,已历多年,院也起名“不肯去观音院”。
当年孙中山登最高的佛顶山来到慧济禅寺时,觉得“寺前恍若盖立一件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幢舞风,而奇僧数,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他正在诧异,又见牌楼“一大圆轮,盘旋极速……方感想间,忽查然无迹”。进佛顶山慧济寺后,他想问同游的胡汉民、朱执信等人,别人都说毫无所见。孙中山深以为奇,让旁人执笔、自己过目而写下了《游普陀志奇》,并盖“月白风清”的阴文篆刻章。
御碑亭,清雍正年间建立,高达1.6丈,在汉白玉御碑上,刻着普陀山的历史。近处是莲池。莲池亦即海印池,广十余亩。池东的明建永寿桥与西面瑶池桥隔水对望。桥堤下的池塘划分为:,各有-一大片含苞待放的荷花,红的娇红,白的雪11,荷叶以大块大块的墨绿色覆盖着池塘。在朦胧的蓝色夏夜,池中花影婆娑,扑朔迷离。微风过处,掀起一层颤动的浓绿涟漪,更增添了晕红花朵的魅惑,且能随着气候和时间的差异,景物的光影和色调发生不同的变化。
千步沙位处岛上东隅海边,沙滩的地形稍呈弯形,长约二里许。沙色黄净细匀,确有“黄如金屑细如苔”之感,故又称“千步金沙”。海水澄碧,滚滚白浪漫上金色沙岸,镶成一条蜿蜓的银白色花边。褐色的峥嵘石崖上,贴着一群黑压压的苍鹰,与三个斗大的红字“千步沙”相互映衬,别具情趣。
朋友们有没有规划去普陀山旅游的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