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三大石窟,分别是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第一个太过于知名,第二个已经介绍过了,我们今天来看看第三个。
因为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太过于靠北,当时的北魏孝文帝担心北方狄戎侵扰,于是在年,举国之力迁都洛阳,龙门石窟的兴建也是伴随着迁都开始的。
除了北魏,龙门石窟之后历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前后营建的时间段达年。形成了沿着伊河岸边龙门山长达1公里、具有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余块碑刻题记的伟大石窟,堪称华厦文明的大化石。
下面来介绍几个其中最为出名的洞窟。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的排面级佛窟,它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在这组摩崖石刻中,最为令人震撼的是中间的“大卢舍那像”,据说是根据千古女皇武则天的模样塑造的,通高17米余,气势雄伟。而武则天本人也为其捐脂粉钱两万贯。
这座窟一共有九尊大像。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胁侍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东方圆雕美学群组。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占比60%左右。这是伟大的唐王朝遗产,也代表着我国佛教造像技艺的巅峰时期
古阳洞
此洞开凿于公元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传闻太上老君在此炼丹,因此又叫老君洞。
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密集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人们从龙门题记中,精选了20块有代表性的书法代表,这就是康有为先生曾大力提倡的魏体碑“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所以此窟集中了众多魏碑书法精华,吸引了海内外友人跨越山海来一睹风采。
宾阳洞
宾阳洞也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初生的太阳,是北魏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开工于公元年,历时24年,用工达八万余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和主理人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一所,就是现在的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
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美国人趁乱将窟中最精美的《皇帝礼佛图》和《帝后礼佛图》整体盗走,仅留下两块巨大的石疤,非常可惜。
莲花洞
开凿于北魏年间的莲花洞因为窟顶有一朵三米的巨大莲花而得名,窟内有释迦牟尼和二弟子呈站立状。释迦牟尼佛右手持一九环锡杖,据说人们听见环响就会出门叩拜佛祖,倾听佛法。二弟子头像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盗,现藏于法国。
药方洞
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始建于北魏晚期,到唐初仍有补充雕刻。洞门两侧刻有药方多种,针对40余种疾病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此窟所存的药方是我国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医学史上有重要价值。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龙门石窟的历史反映着5世纪至10世纪皇室对佛教的态度变化,他的大量碑刻也堪称石头上的史书,同时也展现了当时雕刻匠人的精湛工艺和无与伦比的审美观。是当之无愧地国宝和人类文化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