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具体时间众说纷纭,但最早有关于佛教的记载,见于两汉时期。佛教初入中原,遵从印度无佛像传统,形成一段无佛像时代。中国佛造像从无到有,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内涵及智慧,成为国之瑰宝。中国佛造像经历各朝代不同文化特色,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北齐时期,中印文化交流,佛造像艺术集多元文化交融,线条柔和俊美,笑容含蓄,形成独特的时代特色。隋唐时期是佛像雕塑艺术史上辉煌的时期,至唐朝的武则天时代达到高潮,武则天供养佛僧,弘扬佛法,当时佛面相多依武后慈容而造,端庄秀丽。时至宋,石雕像衰落,木雕取而代之,形象更为写实,以木雕观音造像最为出色。
北齐大理石释迦牟尼佛首27.8公分估价:3,,-5,,港币
凝盈一色(三)拍品编号:5
此佛头像,工艺尤为精湛,五官轮廓柔和细腻,面相慈悲,虽一侧颌部有损,仍不失庄严,尤为珍罕。纵观中国艺术史,北齐时期无论在宗教、世俗方面,均呈现出一派气象郁勃之景象,因兼容并蓄外族及其文化、思想、信仰而致本土风貌大为充盈。
隋石灰岩加彩菩萨头像
36公分估价:7,,-9,,港币
凝盈一色(三)拍品编号:18
此尊菩萨头像,雕工娴熟细腻,展现菩萨庄严华贵,仁慈沉静,属隋石雕工艺之最。菩萨面容纤腴合度,凤眼低垂,秀眉与鼻梁相连成一道柔弧,长发后挽成高髻,缀以云头法轮宝冠,萃集隋代经典佛相于一体。
隋代帝王积极弘扬佛法、大兴土木,广建宝塔、寺庙与佛像,一统大国,结束中国长达三百多年之分裂。亦同时大阔疆土,开西、东北边境,对中国佛教发展造成多方面深远影响,充分反映至当代宗教艺术中。公元六世纪政治动荡,国朝变更,净土佛宗崛起成为独立门派,提倡敬奉阿弥陀佛(或菩萨,如观世音菩萨)使信徒往生净土,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
唐初石灰岩雕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立像一对67公分估价:35,,-45,,港币
凝盈一色(三)拍品编号:20
菩萨立像成对,展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辉煌盛世,时风格圆熟,强调体态柔美,雅姿悦目,彰显圣明。观两尊菩萨,娉婷娜袅,散发青春少艾的独特婉柔。头部略大,慈容静穆,面圆颊丰,眉清目秀,嫣然浅笑。束发为髻,却巧留数撮轻垂肩上。采微曲立姿,闲适自在,躯体饱满柔润,配饰璎珞,薄纱挂臂,下着长裙透体轻盈,隐约展现修长双腿,妩媚却不失优雅。
中国早期造像集中展现佛教诸神的庄严,形姿倾向拘谨生硬,圣明可畏,却略显疏离,难以亲近。及至唐初,佛教造像渐改前风,姿态趋向自然,神只更显平易可亲。
八世纪初,中国佛教石雕造像艺术登峰造极,神只躯体更趋写实,丰盈优雅,如此两尊菩萨立像,诚佳作典范,涣溢武后时期长安造像气韵,殊为珍罕。唐代初年,武则天权倾朝野,除参与政事,还大兴文艺之事。当时首府长安,即今陕西西安,文化荟萃,且受益于宫廷扶助,艺展异风,绽放华彩。
宋木雕加彩观世音菩萨坐像像高:.2公分;通高公分估价:30,,-50,,港币
神品:超越时空的大师之作拍品编号:
木雕观音像神韵生动,造型硕大,栩栩如真,实为大宋遗珍。雕塑风格自然拟真,气质静谧沉稳,经典隽永。原应供奉于中国北方佛寺。此像保存极好,矿彩犹存,可说是现今全球重要博物馆藏品之外,极为难能可贵之例。
南海观音,意指观听世间众音,寻声救苦,慈悲为怀。观音作自在坐,右手轻歇于弓屈右膝之上,其下原应为峥嵘岩石座,整体姿态富戏剧张力,静思神情仿似入定,然灵动如生,宛若下一秒即起身下座,拔度信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