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心
菩萨信仰乃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明代以后,更是逐渐形成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信仰,分别是文殊信仰、普贤信仰、观音信仰和地藏信仰,相对应的四大菩萨道场分别是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
就广义而言,文殊信仰的对象是文殊。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梵文?????????Ma?ju?rī,音译作“曼殊尸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等,意译妙德、妙首、妙乐、妙吉祥,又称法王子,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等。
作为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文殊本身有多重身份,据佛经记载,文殊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有时是以菩萨的身份出现的,有时又是以佛的身份出现的,这些不断变化的身份让人们在读经时经常陷入疑惑,以至于有人会问:在佛教中,文殊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身份?
马书田曾整理出文殊的七种文殊身世:一、本为佛,因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暂时现菩萨身;二、文殊之三世果位皆为佛;三、众佛之父母;四、释迦牟尼的祖师;五、阿弥陀佛的三儿子;六、妙庄王的大闺女;七、释迦牟尼大弟子。
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对这些多重身份进行重新梳理并展开述论。
在西晋时期所翻译的经典记载中,文殊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
在《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佛说文殊:
生于此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华,从母右胁出,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唯于我所出家学道。
经中,释迦牟尼讲述了文殊的基本简历:生于舍卫城婆罗门家族,父名梵德,与佛同时代,亦是从母右胁出,天资聪慧,随佛出家。
上述记载被不少人拿来界定文殊,认为文殊确实是历史人物。
如台湾圣严法师在《印度佛教史》中说:“在大乘经中的在家菩萨,文殊及善财,是实有其人的,可惜不载于《阿含经》。”
印顺法师同样认为文殊是一位历史人物,更具体地,他认为文殊是舍利弗(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的理想化,现出家比丘相。他列举出文殊与舍利弗的5个共同点:都以智慧著称、皆乘青狮、同为法王子、老乡关系(同为多罗聚落人)、说法时都“以正见为导御”。他还通过《文殊师利现宝藏经》、《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离垢施女经》来论证:“文殊确定是出家的比丘”。
除此之外,广兴在《文殊法门的信仰与特色》中提到:印度学者Bhattacharyya也认为文殊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依据的文献是梵本《自生富兰那》。
尽管有如此多的关于文殊是历史人物的论证,但是,他作为历史人物的学法、求法过程乃至生卒年月,却不得而知,因而对其基本史实,了解的不是很多。
除了作为历史人物的观点之外,关于文殊的身份另有五种不同观点:第一、文殊是菩萨,第二、文殊是佛,第三、文殊是诸佛之师、菩萨之母,第四、文殊是众多佛教学者的缩影,第五、文殊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表征。
关于第一种即“文殊是菩萨”之观点,佛经中有多处记载。
如汉代安世高曾翻译《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经中云:
闻如是,一时佛至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文殊菩萨往到佛所在门外住,所以者何?佛坐三昧未久。佛觉见文殊,便请入,作礼而住,佛言且坐。
又《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说文殊师利菩萨是从东方来的菩萨。经中说:
东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号不动智。彼世界中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十方佛刹微尘数诸佛菩萨俱来诣佛所。
关于文殊是菩萨的记载还有多种,这也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文殊身份,因此在称呼文殊时,人们往往称其为“文殊菩萨”,这种观点影响最深,以至于很多人在论述“文殊信仰”时,称其为“文殊菩萨信仰”。
关于第二种“文殊是佛”之观点,认为文殊不仅是过去的佛,而且是现在的佛,还是未来的佛。
过去佛是指文殊为平等国土的龙种上如来,《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云
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此世界南方过于千佛国土,国名平等,无有山河沙砾瓦石丘陵堆阜,地平如掌,生柔软草如迦陵伽。龙种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汝谓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勿生此疑,所以者何?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
经中不仅指出文殊师利法王子是过去的平等世界龙种上佛,而且对其住持的国土进行了描述。
现在佛是指文殊为常喜国土的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在《央掘魔罗经》中,佛陀向波斯匿王说
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应供等正觉,在世教化。彼土无有声闻缘觉,纯一大乘无余乘名,亦无老病众苦之名,纯一快乐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无有譬类,故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应供等正觉,王当随喜合掌恭敬,彼如来者岂异人乎,文殊师利即是彼佛。
未来佛是指文殊为随愿积集清净圆满国土的普见如来,《大宝积经》中,勇猛雷音菩萨问世尊:“文殊师利当来成佛名为何等?”
佛陀说:
此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以何义故而名普见?以彼如来于十方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刹中普皆令见,若诸众生见彼佛者,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首楞严三昧经》中记载:文殊早已成佛,名“龙种上佛”;《央崛摩罗经》说文殊现在北方做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大宝积经》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
关于第三种“文殊是诸佛之师、菩萨之母”之观点,《心地观经》中释迦佛向文殊菩萨赞曰:“汝今真是三世佛母。”
《放钵经》中,释尊又说:
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本是我师,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关于第四种“文殊是众多佛教学者的缩影”之观点,见于李海波《唐代文殊信仰研究》,她说,文殊很有可能是对大乘佛教作出贡献的众多佛教学者的缩影。
这一观点,不见于文殊经典,之所以有人这样认为,是从文殊作为大乘经典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其所代表的群体对大乘佛教所做的贡献来说的。比如,佛经记载的文殊对于大乘经典的结集等。
关于第五种“文殊是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表征”之观点,其实是从文殊作为菩萨的身份引申出来的。
当代多数教内外学者认为:作为菩萨信仰中的文殊,主要的是起表法的作用,他是用来表征般若智慧的。上文言及文殊之所以是诸佛之师,菩萨之母,也主要是因为他表征的是般若。
吴立民先生指出“文殊有许多法身、化身、应身,有的现金刚文殊,有的现比丘文殊,有的现儿童文殊,这都是就表法而说的”。
在佛经中,不论化现何身,应为何身,其出现都是为了让人更好的、更快的、更深入的契入佛教的般若思想,进而领略佛陀之大智慧而入实相。
总结以上不同身份的文殊,不难理解,文殊为什么在佛教界尤其是大乘佛教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其实,文殊同释迦牟尼一样,随着佛教的发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兴起,同样出现了一个由人到神的过程。
尽管文殊身份重重,其实并不矛盾。在当代,对文殊进行学术研究,最为主要的应该是运用哲学或者思想史的方法,挖掘出其表征的般若思想在现代的意义,这样,我们现代人才会从中汲取丰厚的思想营养和智慧甘露。
这里,对于文殊的身份认识,肖黎民先生在综合以上观点的基础上提供了极为中肯的视角,他在《文殊智慧哲学精义》中说“文殊是佛教历史人物与大乘佛理象征喻体之间的同位复合”,是“史实与神话交织而成的宗教人格”。
他进一步又指出,文殊有三种位格:史记文殊、三世文殊和化现文殊,,而且“当我们在言及文殊的时候,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特定的位格。”
当前,对文殊菩萨信仰进行研究,不妨从这一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在此基础上,从其所表征的般若智慧的角度楔入,必然会对其中透射的生命价值和人文关怀尤其是不二智慧有所领悟。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