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陵的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地势由南向北依次升高,其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天柱山山顶,而大红门、石像生等则建在前面的平地。两者之间约有一个45度的斜坡相连,在这个斜坡上面便修了级台阶,这就是有名的“一百单八蹬”。福陵的“一百单八蹬”在明清皇陵中是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它是利用地形的自然变化而修建的,意在减轻登山时人体的疲劳,体现了比较科学的建筑原理。当人们沿着石阶,拾级而上随着步步登高,眼界就会越加开阔放眼四望,满目青松翠柏苍翠欲滴,远处清泉如带波光粼粼,仰观殿阁楼台巍峨壮观,眼前虽有台地但却平坦如砥,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叫人既为着名园所陶醉,也为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一百单八蹬”的级数为什么是呢?据说,与天上的星宿大有关系,他是“天上的三十六天罡星”和“地上的七十二地煞星”合并之数。其用意是把来表示宇宙代表天地,象征帝王是天上最大的星数宿,个天罡地煞只得伏在脚下,足以显示皇权的威严。也有人认为使用这个数字,出自佛教思想,这个数字在佛教中是经常出现的,如念珠是由枚珠子组成,信徒们咒语要念遍,寺院敲钟要敲下等等,体现出一种神秘的色彩。在修建一百单八蹬时还有一个有趣儿的传说,传说一百单八蹬是受了福陵总监工磕头的启发才修成的,福陵修建之时遇到了神仙显灵,总监工吓得连忙跪在地上给老神仙磕头,头磕到了福陵设计的图样上,正好是一百单八个头。一百单八个头印是一个挨一个像个楼梯蹬。修皇陵的工匠从中悟出了门道,就在陵中修建了这“一百单八蹬”,解决了丘陵中,遇到的坡斜路陡的问题。这个传说,显然荒诞无稽,但它却给人们留下了一处饶有风趣的古迹,让人们流连忘返。“一百单八凳”全长约40米,宽七米,地面原来是用青砖砌成,现已改成条石。两侧用砖砌成扶手墙,高一米,墙顶盖有黄琉璃瓦,两端各有神桥一座。据考证,象“一百单八蹬”这样的建筑形式全国仅有两处,另一处在山西五台山的菩萨顶。在福陵内的华表共有三对,一对在大红门外,两对在石兽群前。虽然这些石柱的样子并不完全相同,但就其结构来说大多数都是由底座、护栏、栏体、云版、天盘、柱顶、顶兽等部分构件组成,这些华表是于顺治七年所立。福陵大红门前的华表雕刻十分精美壮观,柱头上各雕着一对儿面向南方坐着的怪兽,名字叫犼。他的样子似犬非犬,身披鳞甲,长尾与鬓发相连,浑身骨瘦如柴,常作昂首翘尾引颈高鸣状,人们据此称它“望天犼”。由于此兽猛烈异常,所以刻在石柱上守宫护陵。望天吼常常两两成对儿已被安放在皇宫或陵寝前后,其中一对犼头向着皇宫或陵寝外,叫做“望帝出”,另一对犼头向着皇宫或陵寝内,叫做“望帝归”。前者是希望帝王不要久居宫内,提醒皇上走出皇宫外,据了解世风体察民情,后者是希望帝王不要贪恋山水,废弃政务,提醒帝王赶快回来处理朝政。其实何须陵前的“望帝入”的千呼万唤,长眠于地的君王无论如何也不会去游山玩水,不过树立在陵前墓后的华表倒的确为陵寝增添了几分尊严和威严,成为王权和神权的象征。福陵华表横插的云版上有字,东侧之柱刻“日”字,西侧则刻“月”字,有人说刻日月二字是表示福陵与日月同辉之意,有人则说日月乃“明”也,分开来写,是为了让明朝各分东西,永不相合,’具有破大明一统江山的含义,总之是要保佑大清朝永享太平。华表的历史十分久远,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尧舜时代,不过当时的华表是用木头制成的,当时为了防止政治措施出现缺失就在十字路口用一木桩上面钉一块木板,让人们把意见刻在上面,称之为“诽谤木”。有点类似今天的意见箱。“诽谤”一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后来才变成了造谣污蔑,恶意中伤的意思。到了封建时代,统治者为了标榜自己礼贤纳谏,便在宫殿等处设上华表一样的木柱,而华表原来的实际功能却逐渐消失了,再后来,华表完全走进了宫廷,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标志和纯粹的建筑装饰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9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