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涅水石刻造像馆位于沁县城南1千米处的二郎山上,又各二郎山石刻馆。据碑文记载,这批石刻造像出自北魏永平元年()到北宋天圣九年()间,积累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的民间石刻艺术作品。石刻题材以丰富多彩的佛教活动为主,融中国民间习俗与西域佛教为一体,分为文字造像、个体造像、雕刻石像和塔形造像四大类,雕像近万尊。民间造像自由浪漫,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是一种自发的纯朴意愿与审美。这种自发态的造像会形成一种创新的源泉,孕育着各种可能。南涅水石刻造像尤其典型,大概有三方面的体现。一是表意即可,南涅水的石刻佛像的开脸有许多就展示了这种情况。部分佛脸的五官并没有按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描述“无见顶相、鼻高不见孔、眉如初月、耳轮重捶”来雕凿,而是一种简单的线刻描绘。眼睛和眉毛用标准的轮廓线圈合出形状,甚至没有区分上眼睑下眼线,就更别提《佛说造像量度经》中对于眼睛的造型尺度颜色的规定:“目间旷八足。长分应四指。白黑睛三分。各分得满指。黑珠作五分。正中是眸子。眼宽只一足。其胞有三指。式如莲华瓣。清莹金精色。而是在这基础上沿圈合的边线减边凿出“L”的阶梯,做到了有体有线的结合,这是塑绘一体的体现。第二是惜材省工,即尊重石材本身的形体,在保证不遗漏形象部件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留石材的体量与形状,这样即珍惜了材料,还大量节省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比如雕凿结跏趺坐姿的佛像时,头部和身躯是圆雕形式,而盘腿和前臂就会因为石材的纵深厚度不够而形成浮雕的样式。即便如此从正面看佛像的完整性并不会缺失,但是会因为手臂与跏趺坐腿部的扁平化,而造成视觉的陌生引新奇视觉感受,让南涅水的造型更显的有特色,因此成为一种新的审美模式。这与大足石刻中对于形象熟练掌握,对石刻性能了然于心,能用石材表达各种材料的佛像造型进行精雕细琢,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三是技艺的自由。在前面两种适合于石材的雕凿方式展开来,匠人就获得了表达的自由。没有了造像仪轨量度的桎梏,也没有范式的约束,只要在椭圆球体或圆柱上刻画出五官就表达完成对佛像的造型。若有更多的闲情就再雕凿出五官的凹凸起伏,打磨得更为光洁。其对于雕造石材的技艺就成为单纯的对线条的顺畅,表面的平整,等雕造工具与石材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咱们就能看到格式各样的眉毛,眼睛,鼻子变成高度提炼的线与体,与真实的五官已没有了直接的描摹牵绊。
南涅水石刻造像,在中国的佛教造像谱系中格外的特别她。其刻制时代的上限大致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大型石窟造像的凿刻时代相当。相对于云冈、龙门其窟间阔大、像体宏博,情态端严,雕饰奇伟,不计工本的精工塑绘,草莽间的南涅水石刻就显得尤为的生猛鲜活,孕育着各种可。
庚子九月廿三日游记于南涅水石雕博物馆
李冰简介:《雕塑》杂志传统雕塑论坛主持、艺术鉴赏网雕塑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协彩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专业委员会顾问、湖北省美术学会会员、湖北美学学会会员。四川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李冰作品青铜立姿菩萨造像
这次复制的菩萨为北魏一北齐时期泌县南涅水出土的石刻造像,原石刻为2.5米左右,也被认定为中国传统雕塑造型教育体系建立的经典造像之一。菩萨左手为施予印,右手缺失,法器缺失,因而只能确定其为菩萨类,而不能确认为具体哪一尊菩萨。泥塑临摹为74厘米,年底完成,历时四个月,并据仪轨补足了右手,修缮左手残缺,为文物级复制。
完成之后,李冰又根据自己对传统佛像的理解,对佛像的佛手进行了修缮,并铸铜尊广结善缘,同时借此传播中国传统雕塑造型艺术。
《立姿菩萨》福瑞吉祥54/号.收藏价元
有收藏意向的朋友请留言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9083.html